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报告是秘书写作的常用文体之一,文秘人员用这种反映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的书面报告,直接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发挥自身的参谋作用。
调查报告是一种严肃笃实的基础性文体,很讲究适宜的文字表现形式。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是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本身要得法,要为写报告做好准备。调查报告写作所需的调查研究,比起其他新闻体裁的调查研究来,要求更高,这是由调查报告的作用决定的。调查报告不仅报道新闻事物“是什么”,往往还要报道“为什么”。为了解答“为什么”,在调查研究上必须下更多的功夫。简单地概括就是要做到“广、全、深、细”几个字。广、全是对事物的调查广度而言,深、细是对深入事物实质研究而言,广、全、深、细的目的在于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深入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读者提高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以利于领导的科学决策。调查研究的广度取决于某一事物调查的目的和要求。比如,假设你是一家旅行社的文秘人员,想弄清楚当前旅行社“边缘化”的现象,原因到底在哪里。对此问题,可以有选择性地向一些大、中、小型旅行社进行调查,弄清“边缘化”的表现和成因,这是调查的目的;向多少个组织调查,这是调查的范围。把这些旅行社“边缘化”的情况分别调查清楚,然后综合分析,就可找出几条共同的原因,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进行典型调查,对一个有代表性的旅行社进行透彻的调查,这种做法一般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广度的目的是为了深度。调查研究怎样求深求细呢?
一、作风要扎实。当前在写作上有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不少人患有网络依赖症,离开网络就无法写东西,平时不注意积累资料,要写文章时,不是绞尽脑汁地思考、分析,而是先上网去找,拷贝过来,修修改改即可,导致同一化、去主体化的写作现象渐成趋势。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走过场式的写作方式,它产生的是千篇一律、空洞无物甚至不伦不类的东西,无法表达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和作者的真情实感。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而不偏误,就必须有一股调查研究的挤劲、钻劲和韧劲。要真正扑下身去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详尽、系统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反对“唯书”“唯上”,不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凭主观感受和个人情绪下结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应多找一些人,反复查考落实,特别是直接与群众接触,听取老百姓生动、朴实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深挖其根,究其源,辨其真伪,择善而从。调查报告是靠事实说话的,真实是调查报告的生命、基础和价值所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为探究应对之策,回到湖南农村调查,与农民同吃同住,在一间猪栏边的破屋里,召开了多次座谈会,每次开场白都是“希望你们对我讲真话……”如果浮夸虚妄、弄虚作假,则无疑会影响领导决策,贻误工作,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总之,文秘人员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具有吃苦受累的勇气和稳打稳扎、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才能在调查研究上取得实效。
二、方法要适当。由于调查的目的、内容、要求、对象、范围、条件等不同,调查的方法也不一样。现场观察、个别访谈、开座谈会、参加有关会议、查阅档案、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等,都是可以综合运用的方法,按照需要和可能而定。要处理好针对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带着框框去选材料固然不行,漫无目的地兼收并蓄也不行。属于典型经验的调查,在相关单位易于取得支持和各种方便,而属于反映问题、揭发矛盾的调查,则可能受到当事人的干扰,使调查不易掌握真实情况。古人有微服出行的方法。到了今天,微服私访,也不失为获取真实信息的一个可行之策。要把公开调查与不公开身份的观察结合起来。当然,观察也是调查,但有些事只能不动声色地去调查,才能避免弄虚作假,信息失真,才能了解到真实可信的情况。要把交谈了解情况与看现成材料结合起来。看现成材料,能为交谈打好基础;交谈,有利于深入详细地了解情况,比看材料了解得更多更活,而且在交谈中使现成材料得到进一步核实和消化。调查研究中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如善于向调查对象学习,边调查边思考,随时整理分类,随时提炼观点等。
三、善问与善听。文秘人员要在调查研究上有所成就,脑子里就得装满问号。“问”也有学问,提问的巧与拙,收效大不一样。既是访问,就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文秘人员切忌在基层调查对象面前自我炫耀,摆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要善于找到发问的切入点,循循善问,最好变“宽”问为“窄”问,往细里问,因为调查前的准备再充分再细致,有些东西事先也没有想到,经过细问,不知道的东西时常会“冒”出来。有价值的线索一露头,要像猫捉老鼠一样,穷追不舍,不问个水落石出,不追个一清二楚,不要甘休。调研中,倾听也是一门艺术。善于引导被调查者的思路,并不意味着调研者本人必须夸夸其谈,因为你的主要任务是要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心理学家曾对人的语言逻辑,以及谈话时外界干扰对人脑的思维与语言结合、表述过程中的阻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只得到一个题目的人,让其不受中断,任意发挥,他的思维及语言则呈现一种活跃的、不受拘束的、跳跃的、情感丰富的状态。可见,抓住一个话题,让对方多说,他说的越多,你从中获得的素材就越丰厚。
四、全方位收集素材。要注意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调查它是怎么发生的,事物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后来怎样,现在怎样。这个发展过程可能较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调查什么是关键,如事物发展的转折点,事物质的变化的象征,事物发展阶段性的标志。既了解全过程,又抓住关键,才能对事物有明确的分析和认识,也才有恰当的判断和处理。俗话说:“涉浅水得鱼虾,入深水擒蛟龙。”要扎扎实实地深入下去,认真观察、体验、思考,全方位地占有素材。培根有句名言:“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用蜜蜂采花粉的方法收集材料,才能写出好的调查报告。关于全方位地收集素材,使人想到生活中挖人参和拔萝卜的情形。挖人参特别讲究,要根据人参的大小在适当距离的外围下锹,粉碎土块,顺其根须,由远而近。拔萝卜则比较简单,扯着萝卜缨向上一拔就是。这一挖一拔,反映了两种劳动强度,前者费劲,后者省劲。调查研究要学挖人参,从调查对象的周围开始,把它的主体和每一个重要的细节挖出来。现在有些人下基层调查,总是图方便,往往就是找“一把手”了解了解情况,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调查的功夫如能既广全,又深细,在动手写作时就会顺利得多,而不至于感到“无米之炊”,或感叹写成的作品不具体、不生动、不深刻。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
行政法规的决定
(第628号国务院令)
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对现行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
一、修改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
(一)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复议后拒不执行复议决定,又不起诉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强制更改企业名称,扣缴企业营业执照。”
(二)将《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修改为:“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税务机关按照前款方法确定应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价值时,还应当包括滞纳金和拍卖、变卖所发生的费用。”
第六十五条修改为:“对价值超过应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
第六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拍卖、变卖等费用后,剩余部分应当在3日内退还被执行人。”
(四)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二十一条。
(五)删去《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
二、废止5件行政法规
(一)《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1951年4月24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1991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2号发布)。
(三)《非贸易非经营性外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1994年3月29日财政部令第7号发布)。
(四)《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22日财政部令第8号发布)。
(五)《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998年1月6日国务院批准1998年1月19日财政部令第9号发布)。
本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调查报告是一种严肃笃实的基础性文体,很讲究适宜的文字表现形式。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是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本身要得法,要为写报告做好准备。调查报告写作所需的调查研究,比起其他新闻体裁的调查研究来,要求更高,这是由调查报告的作用决定的。调查报告不仅报道新闻事物“是什么”,往往还要报道“为什么”。为了解答“为什么”,在调查研究上必须下更多的功夫。简单地概括就是要做到“广、全、深、细”几个字。广、全是对事物的调查广度而言,深、细是对深入事物实质研究而言,广、全、深、细的目的在于掌握事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深入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读者提高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以利于领导的科学决策。调查研究的广度取决于某一事物调查的目的和要求。比如,假设你是一家旅行社的文秘人员,想弄清楚当前旅行社“边缘化”的现象,原因到底在哪里。对此问题,可以有选择性地向一些大、中、小型旅行社进行调查,弄清“边缘化”的表现和成因,这是调查的目的;向多少个组织调查,这是调查的范围。把这些旅行社“边缘化”的情况分别调查清楚,然后综合分析,就可找出几条共同的原因,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进行典型调查,对一个有代表性的旅行社进行透彻的调查,这种做法一般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广度的目的是为了深度。调查研究怎样求深求细呢?
一、作风要扎实。当前在写作上有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不少人患有网络依赖症,离开网络就无法写东西,平时不注意积累资料,要写文章时,不是绞尽脑汁地思考、分析,而是先上网去找,拷贝过来,修修改改即可,导致同一化、去主体化的写作现象渐成趋势。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走过场式的写作方式,它产生的是千篇一律、空洞无物甚至不伦不类的东西,无法表达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和作者的真情实感。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而不偏误,就必须有一股调查研究的挤劲、钻劲和韧劲。要真正扑下身去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详尽、系统地占有第一手资料。反对“唯书”“唯上”,不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凭主观感受和个人情绪下结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应多找一些人,反复查考落实,特别是直接与群众接触,听取老百姓生动、朴实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深挖其根,究其源,辨其真伪,择善而从。调查报告是靠事实说话的,真实是调查报告的生命、基础和价值所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为探究应对之策,回到湖南农村调查,与农民同吃同住,在一间猪栏边的破屋里,召开了多次座谈会,每次开场白都是“希望你们对我讲真话……”如果浮夸虚妄、弄虚作假,则无疑会影响领导决策,贻误工作,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总之,文秘人员只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具有吃苦受累的勇气和稳打稳扎、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才能在调查研究上取得实效。
二、方法要适当。由于调查的目的、内容、要求、对象、范围、条件等不同,调查的方法也不一样。现场观察、个别访谈、开座谈会、参加有关会议、查阅档案、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等,都是可以综合运用的方法,按照需要和可能而定。要处理好针对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带着框框去选材料固然不行,漫无目的地兼收并蓄也不行。属于典型经验的调查,在相关单位易于取得支持和各种方便,而属于反映问题、揭发矛盾的调查,则可能受到当事人的干扰,使调查不易掌握真实情况。古人有微服出行的方法。到了今天,微服私访,也不失为获取真实信息的一个可行之策。要把公开调查与不公开身份的观察结合起来。当然,观察也是调查,但有些事只能不动声色地去调查,才能避免弄虚作假,信息失真,才能了解到真实可信的情况。要把交谈了解情况与看现成材料结合起来。看现成材料,能为交谈打好基础;交谈,有利于深入详细地了解情况,比看材料了解得更多更活,而且在交谈中使现成材料得到进一步核实和消化。调查研究中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如善于向调查对象学习,边调查边思考,随时整理分类,随时提炼观点等。
三、善问与善听。文秘人员要在调查研究上有所成就,脑子里就得装满问号。“问”也有学问,提问的巧与拙,收效大不一样。既是访问,就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文秘人员切忌在基层调查对象面前自我炫耀,摆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要善于找到发问的切入点,循循善问,最好变“宽”问为“窄”问,往细里问,因为调查前的准备再充分再细致,有些东西事先也没有想到,经过细问,不知道的东西时常会“冒”出来。有价值的线索一露头,要像猫捉老鼠一样,穷追不舍,不问个水落石出,不追个一清二楚,不要甘休。调研中,倾听也是一门艺术。善于引导被调查者的思路,并不意味着调研者本人必须夸夸其谈,因为你的主要任务是要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心理学家曾对人的语言逻辑,以及谈话时外界干扰对人脑的思维与语言结合、表述过程中的阻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只得到一个题目的人,让其不受中断,任意发挥,他的思维及语言则呈现一种活跃的、不受拘束的、跳跃的、情感丰富的状态。可见,抓住一个话题,让对方多说,他说的越多,你从中获得的素材就越丰厚。
四、全方位收集素材。要注意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调查它是怎么发生的,事物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后来怎样,现在怎样。这个发展过程可能较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调查什么是关键,如事物发展的转折点,事物质的变化的象征,事物发展阶段性的标志。既了解全过程,又抓住关键,才能对事物有明确的分析和认识,也才有恰当的判断和处理。俗话说:“涉浅水得鱼虾,入深水擒蛟龙。”要扎扎实实地深入下去,认真观察、体验、思考,全方位地占有素材。培根有句名言:“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用蜜蜂采花粉的方法收集材料,才能写出好的调查报告。关于全方位地收集素材,使人想到生活中挖人参和拔萝卜的情形。挖人参特别讲究,要根据人参的大小在适当距离的外围下锹,粉碎土块,顺其根须,由远而近。拔萝卜则比较简单,扯着萝卜缨向上一拔就是。这一挖一拔,反映了两种劳动强度,前者费劲,后者省劲。调查研究要学挖人参,从调查对象的周围开始,把它的主体和每一个重要的细节挖出来。现在有些人下基层调查,总是图方便,往往就是找“一把手”了解了解情况,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调查的功夫如能既广全,又深细,在动手写作时就会顺利得多,而不至于感到“无米之炊”,或感叹写成的作品不具体、不生动、不深刻。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
行政法规的决定
(第628号国务院令)
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对现行行政法规进行了清理。经过清理,国务院决定:
一、修改5件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
(一)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复议后拒不执行复议决定,又不起诉的,登记主管机关可以强制更改企业名称,扣缴企业营业执照。”
(二)将《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修改为:“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六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税务机关按照前款方法确定应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价值时,还应当包括滞纳金和拍卖、变卖所发生的费用。”
第六十五条修改为:“对价值超过应纳税额且不可分割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在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扣押、查封、拍卖。”
第六十九条第二款修改为:“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以及拍卖、变卖等费用后,剩余部分应当在3日内退还被执行人。”
(四)删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二十一条。
(五)删去《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三条。
二、废止5件行政法规
(一)《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条例》(1951年4月24日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1991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2号发布)。
(三)《非贸易非经营性外汇财务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1994年3月29日财政部令第7号发布)。
(四)《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22日财政部令第8号发布)。
(五)《行政单位财务规则》(1998年1月6日国务院批准1998年1月19日财政部令第9号发布)。
本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