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锌脱氟氯工艺中多膛炉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lu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氧化锌脱氟氯工艺中多膛炉系统的设计,从工艺参数、炉体结构、燃烧系统、控制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根据以往的生产实践情况,对多膛炉系统从炉内温度、耙齿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其他文献
甲酰胺是合成药物、染料和香料的有机中间体和重要的工业合成原料,同时在作为工业溶剂和路易斯碱催化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简单、绿色和经济的甲酰胺合成方法引起合成化学和工业领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以生物质来源的甲酸及甲酸铵为原料的N-甲酰化反应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新颖的合成方法和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胺的直接甲酰化及硝基或含氮杂环化合物的还原甲酰化方面着手,综述了N-甲酰化反应研究的新进展。
设计、合成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FLAP)抑制剂,并评价其活性。基于靶向FLAP蛋白结构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筛选并合成了一系列FLAP抑制剂,利用1HNMR、13CNMR和TOF-MS表征结构。通过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测定了其对FLAP的抑制活性,并计算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设计了558个不同芳基、不同碳链长度的2,2-二甲基-5-烷基-5取代氨基-1,3-二氧六环衍生物,通过氧化反应、格氏反应、Appel反应、胺代反应合成11个
采用生物质模板法,以脱脂棉为模板、Zn(OAC)2·2H2O为锌源、Bi(NO3)3·5H2O为铋源、乙醇-水为溶剂,在不同的浸泡时间、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掺杂摩尔分数下通过浸渍-热转化制备了一系列Bi2O3/ZnO催化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了产物形貌和结构。以亚甲基蓝作为模板反应,太阳光为光源,考察了Bi2<
土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饱和渗透系数表现出天然的空间强变异性。为探究饱和渗透系数变异性对边坡破坏概率的影响。对Green-Ampt模型进行改进,确定了湿润峰深度、边坡安全系数与降雨历时的关系式,利用蒙特卡罗法建立了饱和渗透系数变异性分析框架,探讨了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饱和渗透系数变异性对边坡破坏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雨初期,饱和渗透系数变异系数越小,边坡表现出的失稳破坏概率越小;随着降雨历时增加,边坡破坏概率逐渐升高,且随着饱和渗透变异系数增大,边坡破坏概率反而越小。在临界降雨区间内,边坡破坏概率会骤
本文介绍了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负荷实时监测系统功能、应用实例以及应用效益分析,通过组建主站侧和子站侧两部分系统,实现了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参数的采集、存储与分析,解决了供热期热电联产机组调峰问题,同时能够全面精益化实现“以热定电”的热电厂负荷调度与管理,创造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RNA病毒是病毒家族的重要成员,由于其变异快、疫苗较难开发,世界各地每年都会有几种RNA病毒爆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多金属氧酸盐由于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设计空间结构,且对正常细胞无毒,所以在医学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近20年多金属氧酸盐对粘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黄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寨卡病毒)和慢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等RNA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多金属氧酸盐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为开发高效的抗病毒新药提供参考。
利用普鲁士蓝(PB)与壳聚糖(CS)滴涂在碳糊电极(CPE)表面制成电化学传感电极(PB/CS/CPE),并以循环伏安法(CV)、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及交流阻抗法(EIS)分别考察修饰电极的性能及H2O2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证明,经PB/CS配比、温度、pH和扫描速度等条件优化的修饰电极对H2O2的检测范围为10×10-6~10×10-4 mol/L,检出限为2.
本文针对提升翻转机的适用场合,分析了工厂设备位置高度、物料形状和加料的工作过程,对提升翻转机进行了方案设计,设计出夹紧机构、提升机构和翻转机构,选择了液压缸驱动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指定设备完成自动加料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更加安全、可靠、高效的代替人工操作。
水系锌离子混合电容器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开发高性能锌离子电容器的关键在于寻找电池型电极材料,以匹配其与电容型电极材料之间的功率不平衡。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了碳纳米管与五氧化二铌的复合物(Nb2O5@CNTs),在0.2 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为257 F/g,显示出其作为锌离子混合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巨大潜力。将Nb2O5@CNTs作为负极、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AC)作为正极组装成Nb
针对港口重载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工作中遇到的横向稳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层控制结构的AGV在低附着系数路面下的横向稳定优化控制策略。其中上层控制器选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可对AGV动力学参数进行不断采样与预测并且可缓解与中、下层控制器串联带来的控制系统时间滞后问题。中层控制器利用遗传算法对模糊控制器进行参数寻优以应用于港口AGV车体稳定控制。下层控制器利用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将驱动转矩优化分配问题转化为二次规划子问题进行在线求解。搭建适用于港口AGV的Matlab/Simulink与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