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题深度剖析功能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质量为50 kg的某人沿一竖直悬绳匀速向上爬(两手交替抓绳子),在爬高3 m的过程中,手与绳子之间均无相对滑动,重力加速度取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绳子对人的静摩擦力做功为1500 J
  (B) 绳子对人的拉力做功为1500 J
  (C) 绳子对人的静摩擦力做功为0
  (D) 绳子对人的拉力做功等于其机械能的增加
  解析:笔者从学生收集到两种典型思维过程,过程一:认为人匀速上爬,绳子对人的拉力等于人的重力(绳子对人的静摩擦力等于人的重力),爬高3 m的过程中,绳子对人做功为W=fs=mgh=1500 J;过程二:从功能关系角度出发,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爬高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加了,拉力(静摩擦力)对人做功了,
  W=ΔE=ΕP=mgh=1500 J
  .而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C),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偏差呢?原因出在选取的研究对象身上,高中阶段我们在受力分析,用功能关系解决问题时,在没有特殊强调或者暗示的时候通常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质点或由许多质点组成的可看作刚体的质点组,显然人爬绳过程中不能看成质点,也不能看作刚体,而是可以变形的质点组.这样,当然也就不能再简单列出上式了,也就是说上述做功的说法欠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把人体看作是由N个质点组成,每个质点都受力,用力乘以力的作用点的位移把每个力做的功都求出来做代数和,即为总功.此题组成人的质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和绳接触的手(外力),一个是身体内部(内力),把绳子对手的外力做功设为
  W1,把身体内部内力做功设为W2,所以总功W总=W1+W2,由于手和绳子没有相对滑动,位移为零,所以
  W1=0,人体内部肌肉和韧带之间存在力的作用(内力),力的作用点要发生位移,且与力的方向相同,W2>0.从功能关系上看人通过身体内部内力做功把人体内的生物能转化成人的机械能,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①人爬绳必须消耗体内生物能.②在人爬绳过程中,人手所受的静摩擦力不做功,但它的存在为行走提供了条件,如果没有这个静摩擦力,人不可能上爬.
  同理当人在路面上走路时,假设脚和地面没有相对滑动,地面给人的静摩擦力作用在脚上,但因为脚和地面之间没有滑动,因此力的作用点也就没有发生位移,即地面给人的静摩擦力不做功,仍然是人的内力做功,人的生物能转化为人的动能.
  图1
  变型:一平板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一个人从车的左端加速向右端跑动,设人受到的摩擦力为f 1,平板车受到的摩擦力为
  f2,人和车都没有初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和f2均做负功
  (B) f1和f2均做正功
  (C) f1做正功,f 2做负功
  (D) f2做正功,f1 做负功
  解析:人加速向右跑时,要给车向左的静摩擦力,同时受到车对人的向右的静摩擦力,如图1所示,人受力的脚总是和车相对静止,即人虽然向右跑,但受摩擦力的脚总是随车一起运动,与车一样具有向左的位移.只不过是两脚交替受力,人整体向右运动,所以
  f 1的直接受力物体的位移向左,故f1做负功,f2向左,车的位移也向左,f2做正功,选(D).人增加的动能仍然是人内力做功,消耗人的化学能.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单纯由于内力做功不可能使物体组的平动动能增加.还必须借助于外力.也就是说:这些外力虽然不做功,甚至做负功,但它们可以使内力所做的功转化为物体组的平动动能.精确的说,它们可以控制究竟有多少内力功能够转化为质点组的平动动能,其效果就跟它们自己做功一样.正由于这一点,常常引起人们的误会.
其他文献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很多教师都会介绍这样一个拓展实验,如图1所示,将小车与重物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车与砝码盘之间砝码的转移来研究整体的合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合理呢?  先来回顾一下以小车为研究对象的实验,在实验中认为绳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即  T=mg,但由于加速度的存在,受力分析应如图2所示.  图1 图2  绳的拉力应满足  T=Ma ①  
以电磁感应问题为载体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根据我教学过程发现的两个典型例题为例,希望给同学们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图1  例1 如图1所示,两足够长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倾斜放置,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两导轨之间距离为L,导轨上端m、n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有理想边界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平面向上,虚线ef为磁场边界,磁感应强度为B.一质量为m的光滑金属棒ab从距离
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是三角函数性质中的重要内容,是每年高考和高中数学联赛中的热点,它的解题方法也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本文以一道联赛题为例,介绍十种解法,供大家参考.  题目: 函数y=4-sinx3-cosx的最大值为.  解法1:(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因为y=4-sinx3-cosx,化简得到:  sinx-ycosx=4-3y,  所以sin(x-φ)=4-3y  1+y2,由正弦函数的有界性
高中物理经常研究一些简单的实物,人在客观世界里也称为实物.高中学生容易把实物和人简单地等同而语.实际上物理学中选取研究对象时,如何科学地区分人与实图1 图2  物的不同,应该审视三个不同角度.  一、质点角度  例1 如图1两种情景,一物体A在粗糙水平面上以速度v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人在水平路面上加速前进(不打滑),请问物体A和人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各如何?  错误答案:A物体和人都是相对地面
设计性电学实验是从教材中出现的基本实验为基础,以电路规律为基本原理,以建构式思路的核心理念“会意”为考查对象,深入考查学生创新与探究能力.  例1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拟探究小灯泡L的伏安特性曲线,可供选用的器材如下:  小灯泡L,规格“4.0 V.0.7 A”; 电流表A1,量程3 A,内阻约为0.1 Ω;电流表A2,量程0.6 A,内阻r2=0.2 Ω;电压表V,量程3 V,内阻rV=9 kΩ;标
课堂是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突破,就不可能有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再好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如果没有转化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会流于形式.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本人以为必须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着力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本人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