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加深,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探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背景和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几点看法和体会,期望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能力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它以母语的学习与运用为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高中阶段的语文重在心智体验和技能经验的习得上,目的不只是掌握语文知识本身,还包括借助课堂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凸显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倡导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以教为中心,灌输与接受的教学方式仍然十分普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高中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学生主体地位是指以人为本,凸显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到教育教学中,是指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教学目标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人的能力发展和素质培养上,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便成为当前高中教育教学中一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既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需求,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呢?为此,笔者在长期理论摸索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策略和看法,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诱——创设体验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要的就是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即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创设体验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积极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的领域。
例如:第四册《窦娥冤》的教学
窦娥冤是一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篇文章的情绪较为强烈,因此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是本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六月飞雪,但是有谁见过呢?
生(窃窃私语地讨论起来)
师: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走进六月飞雪的世界,学习感天动地的元杂剧《窦娥冤》。
播放《窦娥冤》视频,营造悲剧的氛围。
师:看了视频后,你们认为窦娥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认为她的身世很悲惨。
生2:我认为她是个被冤枉的悲剧人物。
师: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窦娥冤呢?冤案是怎样产生的?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仔细阅读《窦娥冤》,从文章中寻找答案。
通过创设学生自主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之后的自主学习做好情绪铺垫。
(二)导——适时引导品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常常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于是有的学生在草草阅读后不求甚解,起不到文学的熏陶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完成文学意识的理性飞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一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在豪迈的诗词之间体现了作者广博的情怀。这首词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体会诗歌写景与抒情的融合,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先让学自主阅读,感受诗词上下阕的表达方式,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分别概括出上阕描绘了一幅壮阔绚烂的秋色图,下阕则抒发了作者的凌云壮志。随后进行展示品读。让学生仔细阅读诗词,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从开头的“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到之后的“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再到后来的“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等等,让学生回答这些描写分别体现了什么,赞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讲解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豪迈的情怀和伟大的革命意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践——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语文大都素材丰富,学生有可能会产生很多想法,因此,教师要构建起人本的生态课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第三册《故都的秋》的教学
这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故都的秋》的雅趣与俗趣,感受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为此,在自主阅读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赞美故都的秋天,但为什么不写它美丽的景色,反而是写它的“清”、“静”、“悲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作者自己内心的悲凉,有的说是因为当时全国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一种忧思……随后,我引入闻一多的诗歌《死水》,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这里的“清”、“静”、“悲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体会《故都的秋》的这种写法表达的是作者深沉、真挚的家国之思和故都情结。
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文学知识,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理念,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放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进行对照,以“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切入口,通过“诱”、“导”、“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使高中语文教学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谢明霞,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
一.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能力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它以母语的学习与运用为对象,因此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综合性。高中阶段的语文重在心智体验和技能经验的习得上,目的不只是掌握语文知识本身,还包括借助课堂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凸显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倡导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以教为中心,灌输与接受的教学方式仍然十分普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高中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学生主体地位是指以人为本,凸显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到教育教学中,是指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教学中心、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为教学目标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人的能力发展和素质培养上,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便成为当前高中教育教学中一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既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需求,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那么,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呢?为此,笔者在长期理论摸索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策略和看法,供大家参考交流。
(一)诱——创设体验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要的就是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即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创设体验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积极地参与教学,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的领域。
例如:第四册《窦娥冤》的教学
窦娥冤是一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这篇文章的情绪较为强烈,因此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是本篇的教学重点。为此,我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六月飞雪,但是有谁见过呢?
生(窃窃私语地讨论起来)
师: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走进六月飞雪的世界,学习感天动地的元杂剧《窦娥冤》。
播放《窦娥冤》视频,营造悲剧的氛围。
师:看了视频后,你们认为窦娥是个怎样的人?
生1:我认为她的身世很悲惨。
生2:我认为她是个被冤枉的悲剧人物。
师: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窦娥冤呢?冤案是怎样产生的?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仔细阅读《窦娥冤》,从文章中寻找答案。
通过创设学生自主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之后的自主学习做好情绪铺垫。
(二)导——适时引导品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常常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于是有的学生在草草阅读后不求甚解,起不到文学的熏陶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完成文学意识的理性飞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一册《沁园春·长沙》的教学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在豪迈的诗词之间体现了作者广博的情怀。这首词的教学最重要的是要体会诗歌写景与抒情的融合,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先让学自主阅读,感受诗词上下阕的表达方式,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分别概括出上阕描绘了一幅壮阔绚烂的秋色图,下阕则抒发了作者的凌云壮志。随后进行展示品读。让学生仔细阅读诗词,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从开头的“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到之后的“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再到后来的“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等等,让学生回答这些描写分别体现了什么,赞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讲解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豪迈的情怀和伟大的革命意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践——鼓励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的就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语文大都素材丰富,学生有可能会产生很多想法,因此,教师要构建起人本的生态课堂,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第三册《故都的秋》的教学
这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篇散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故都的秋》的雅趣与俗趣,感受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为此,在自主阅读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赞美故都的秋天,但为什么不写它美丽的景色,反而是写它的“清”、“静”、“悲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作者自己内心的悲凉,有的说是因为当时全国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表现的是对现实的一种忧思……随后,我引入闻一多的诗歌《死水》,继续引导学生质疑:这里的“清”、“静”、“悲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体会《故都的秋》的这种写法表达的是作者深沉、真挚的家国之思和故都情结。
通过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间断地保持学习的渴望,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文学知识,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总之,以人为本、尊重主体、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在教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理念,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放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进行对照,以“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切入口,通过“诱”、“导”、“践”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使高中语文教学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谢明霞,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