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社理论的再思考

来源 :中国合作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964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够组织小生产对接大市场是合作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但用此理论去阐释那些地广人稀,已经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小生产模式,早已集约化经营步入现代农业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为什么合作社制度仍然富有生机?就显得说服力不强。因此,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有必要跳出传统的合作社理论探求深层次原因。
其他文献
中国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着人口多、耕地少、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的现象,这是我国乃至亚洲多数国家农业的基本国情。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逐渐深入,中国
中西政党制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不同。对比中西政党制度的性质与特点以及中西方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于20世纪 80年代才开始出现,到目前为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进行了近 30 年仍尚未形成一个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
供销合作社,曾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称,那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级行政区都有供销合作社,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的省、地(州、市)、县有2000多个供销社,有35000多个基层供
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实践进行介绍,着重论述了美国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手段的多样性;日本政府在处置不良贷款上的创新性。并通过总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