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将其“摆在首位”,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从“四个意识”的角度来说,政治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内涵和核心内容,大局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定位,核心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坚实基础,看齐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选择。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强化“四个意识”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使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四个意识”;政治建设;政治信仰;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9-004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18BDJ044)。
  作者简介:徐功献(1986-),男,安徽阜阳人,法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朱钦胜(1970-),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措施和要求,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党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与“四个意识”相呼应,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62。这一论断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而,从“四个意识”的视角探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正确理解 “增强四个意识”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二者的关系,对促进二者在逻辑和实践领域中的和谐统一,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治意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内涵
  政治意识在“四个意识”中位居首位,起到统领和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诉求相一致。政治意识保证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并为其提供了决定性的检验手段,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内涵。
  (一)政治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我国,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2];就是要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党性原则,坚定政治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守住政治红线;就是要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说到底,就是要党员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领导。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到首位,就是要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加强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强调政治意识,是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作为政治意识的本质要求,“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始终的重要原则,伴随着党由幼稚走向成熟,不断取得进步。在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始终把政治问题当作关系到党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则是政治建设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毛泽东同志强调“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 [3],邓小平同志指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 [4],江泽民同志要求“一定要讲政治” [5],胡锦涛同志提出“政治是大局”[6],都包含着增强政治意识,强化党员干部政治素养,进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
  政治意识不是脱离党员工作生活实际的口号和空想,而是基于党员干部思想领域和工作生活态度的综合反映,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组织和政治生活中。政治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政治意识的强化成效是检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成果的最终标准。
  (二)政治意识是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检验
  政治意识在“四个意识”中是打头的,起着基础性、统领性作用,保证了政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永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1]62这与加强政治意识对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工作中、生活中的具体要求在逻辑和实践中无疑是一脉相承的。政治意识树立和增强的过程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过程,也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两个过程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加强政治意识要求党员干部要讲政治,坚持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实质是走什么样的路、依据什么样的纲领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尤其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自觉坚守党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鉴别的敏锐性,牢牢把握党中央的各项精神和指示,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和方向。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切实保障这一点得到正确的履行和贯彻,一方面,要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尤其是政治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毫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落实在具体实践中去,切实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决议决策被充分贯彻和执行,用行动向党中央看齐。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另一个目标指向,就是要教育党员干部坚持党的政治立场。而政治立场的实质是指: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应该以谁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为基准的问题,应该替谁说话、为谁服务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就是群众观点,这是共产党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 [7]习近平着重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1]50全党上下要始终不渝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纵观党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走到和平发展的新时代,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奉行的根本准则。人民路线是党近百年来始终遵循和贯彻的原则,也是党能够被历史选择、被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党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反映在党员身上,就是要在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在行动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团结、依靠群众来执行任务、开展工作,要为群众谋福祉、解忧愁。认真体察人民疾苦,踏实解决群众困难,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才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所在。
  此外,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忠实代表。因而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建筑在人民立场之上的党的立场、国家民族立场、社会主义立场、马克思主义立场。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最高权威,维护党中央领导的治国理政、执政兴国、全面治党管党的政治大局;坚持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坚信马克思主义各项正确观点和基本立场;坚定不移地支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四个自信”,相信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这些是对党员干部坚守政治立场的具体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强化政治意识二者目标导向的内在共鸣。
  二、大局意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
  党的政治建设事关全体党员干部。大局意识保证了在强化政治建设过程中整体和局部、多数和少数的协调统一,确保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坚持正确的方位上取得最好的强化效果,确定了其思想上和行动上遵循的价值尺度,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大局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大局”是指宏观的、战略的、事关全局的整体态势和局面,大局意识则强调党员干部要能够从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宏观局面、大政方针的高度出发,清晰认识到自身目前所处的微观局面和具体态势,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思想状态、工作作风和具体实践,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相关的全局部署和顶层设计,努力参与到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去。习近平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8]充分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大局意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这势必要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使其得以实现。
  从大局出发、服从集体是我们党从斗争中总结出的政治智慧和制胜关键。要求党员干部强化大局意识并非只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在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实践所做出的新诠释。就此而言,通过加强政治建设强化党员“大局意识”并不是简单的宣传口径和政治话术,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从组织上、纪律上、制度上和思想上做到突破和革新。党员干部需要切实认识到:在国家层面上,强化大局意识关系到国家的大方向和国运变迁;在地方上,关系到地方的治理成效和人民的生活福祉;在部门中,关系到部门工作的实际绩效和结果;对于每个党员干部个人来讲,意味着其对党章党纪的遵守和对党的忠实信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积极贡献。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进程,要将大局意识作为政治建设的关键定位,作为政治建设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大局强调从整体全局的利益出发,但这绝不意味着对局部情势的忽视和牺牲。事实上,大局正是在许多不同部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大局成效依托于局部工作的成绩才能得以实现。大局意识根本上是在强调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上的定位问题,强化大局意识绝不是说要党员干部完全放弃部门和个人的权益,而是致力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使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解決问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党员干部能够以足够长的时间跨度、打破地域以及个人的局限,心怀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真正福祉,统观全局,认真思索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自发地去认识、服务和维护大局,敢于担当,行不畏艰,事不避难,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切实在思想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统一到其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上来。
  (二)大局意识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分析问题的价值尺度
  强调增强“大局意识”并不是无的放矢、毫无针对的,事实上,“四个意识”都是新常态下党和国家对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弊病的回应和解决方法。“大局意识”成为衡量和裁定党员干部言行举止的外在要求和内在准则,它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实质上成为了分析各项问题的价值尺度,为党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作风提供了一套可供参照的行动指南。它所面临的现状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绝大部分的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是好的,能够识大体,维护大局,但还有一部分人始终不顾大局,因私废公,而这种情况必然会严重破坏党的权威,伤害党的光辉形象,主要体现在钻政策漏洞、执行政策敷衍拖延、不正当竞争、以公谋私等方面。部分党员干部纪律涣散、作风腐败,为追求个人或部门利益,或短视地追求暂时的蝇头小利,妨碍和阻挠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利益。而一旦因此全局受损,局部情况也必然败坏不可收拾,最终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恶劣影响。讲求全局意识不是唱高调、喊口号,而是要对党员提出确切要求,即坚定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主动积极维护大局、顾全大局。   加强政治建设,强化大局意识,这里的“大局”指向究竟为何呢?正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当前以及今后的大局,全党全国都应当为这个大局行动起来,自觉参与到维护大局、服务大局当中去。党员干部更要有全局观念,胸怀大局,这不单是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开展的前提方法,更是身为共产党人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和义务。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目标本身就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理念,意味着数量庞大的动态交互,工作盘根错节、相互依赖。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下,没有作为核心存在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来主持全局,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邓小平曾指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叫作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9]当前的各项重要工作,如“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必须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冲破地域部门之间的限制。不管是要去漏除弊、革新体制机制,还是要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全面发展,破除地方保护,都需要着眼大局,算总账、算长远账,主动把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放到全国、全省、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来考虑。围绕中心,找准自身坐标和方位,把稳方向,为维护好、发展好大局而努力。积极把地方和部门的工作实践与大局战略联系起来,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和服务党中央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地,确保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指令畅通无阻,真正做到服从大局、服务全局,维护好大局利益。
  三、核心意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核心意识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有序进行和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为其提供了集中统一的权威指引,引领着全党攻坚克难、保持团结,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核心意识是党的政治建设能够有序进行的坚实基础
  “核心”即事物发展中起到中心和关键作用的部分,核心意识则是要着重于阐释:任何一个国家、政党或者一项事业、工作都需要一个被高度认可和爱戴的享有崇高威望和卓越能力的领袖人物来引领和指导,参与其中的全体成员是自觉自发地遵照和服从他的意志和要求去展开工作、开创事业。加强核心意识则是要党员干部要在情感上爱戴核心,在思想上主动靠近核心,在行动中服从和维护核心。在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无可争辩的核心,党中央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对全党和党中央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是毋庸置疑的领导核心,这一点,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已经得到了确认和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领导伟大斗争、创造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逐步成就的,是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是历史和实践的最优选择。
  树立核心意识,就是要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核心意识要求党员干部思想上要高度认同,坚持学习作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事务理论基础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从中汲取养分,将其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行动指南;政治上要自觉服从,把“四个服从”特别是全党服从中央、服从党的领导核心作为重要政治原则,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切实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和权威;行动上坚决执行,毫不犹豫地推进和完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任务。
  和“四个意识”中的其他意识一样,对核心意识的强调,也是源于党和国家在当前面对各项重大挑战和重大风险中的迫切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面对外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高度发展、解放了思想和生产力、提高了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诉求以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如何在乱流汹涌的社会变局中负重前行,保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新的探索。
  增强核心意识是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迎接现实挑战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对在新常态下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进一步推动和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次新尝试。同样,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生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为了我们党更好地健康发展,不断应对好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党不仅要维护当前国家形势的稳定安宁,更要在这个背景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好党的政治建设。现存社会的多元化取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党内的政治生活,所以党要在复杂环境中仍然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亟需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对广大黨员的一个重大考验,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经得住考验的。从整体上看,党的队伍在进一步壮大,党的执政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当然,也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严峻考验面前,党的政治意识淡化了,抵御诱惑的弦放松了,忘记自己身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使命和担当,思想松懈,组织涣散,终日尸位素餐,敷衍了事,甚至失去了灵魂,最终走向贪污腐化的不归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的核心意识,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促成全党集中统一的大局,才能凝聚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强大队伍,从而推进党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赢得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二)核心意识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统一的权威指引
  核心意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围绕对卓越人物的领导能力的共同崇信强化内聚力,进而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则是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强化党中央权威。二者导向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核心意识实际上是服务于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思维导向,为其提供了统一的权威指引,展示了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经在风起云涌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党的建设实践当中得到验证。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沉痛教训时指出,巴黎公社失利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集中和权威。恩格斯更进一步认为通过以领袖为核心的政治权威来提升政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胜利的关键。此时,将领袖作为政党的核心,担任革命导师,对全党进行权威指引的理论已初具雏形,为接下来列宁组织和动员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列宁在实践中形成的建党学说尤为强调党的杰出领袖对党的意志统一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他明确指出:“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10]在这里,党的领袖被放到支撑无产阶级政党稳定和存续的关键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也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11]邓小平十分注重核心问题,他突出强调了毛泽东在“文革”乱局中作为核心对全党上下起到的不可代替的稳定作用。由此可见,核心意识始终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其开创的由杰出领袖作为导师为全党提供权威和指导的模式,实践中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生产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价值已然被历史所证明。新时代,这一思想精髓也为党中央所吸取,在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明确强调:“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2]充分说明了核心意识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进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全党上下意志的统一和团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看齐意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选择
  看齐意识是政治意识的基本表现,也是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时重要的理论准则,更是引导政治建设的实际纲领,指引着行动方向,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选择。
  (一)看齐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重要的理念信条
  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与核心意识,关键是要增强看齐意识。看齐意识是政治意识的基本表现,也是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没有看齐意识,就难以认清大势、顾全大局,更谈不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党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既有民主也有集中,通过广泛的民主讨论达成的全党共识,进而达到一致认同。在民主集中制下,全党的核心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意识,也就是全党从上到下都要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自觉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努力做到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充分领会党中央的要求,充分实现党中央的意旨。而不是像部分人鼓吹的“层层看齐”“层层有核心”,提出核心自上而下,从基层到地方到中央逐级看齐,这无疑是搞西方封建时代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现代翻版,是对中古封建制度残余的复辟,是根本错误的。无论其本意为何,其结果必然导致党内派阀林立,必然会给党和国家带来混乱和破坏性的影响。习近平曾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 [13]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任何人都不准把党的干部当作私有财产,党内不准搞人身依附关系。”看齐意识就是要克服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地方本位、各行其是”的种种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恰恰印证了在当前形势下正本清源,加强看齐意识的必要性。
  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将向党中央看齐、与中央保持一致常态化,让看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对当前少部分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 “精神软骨病”的问题无疑是一剂特效处方。看齐意识使党员干部有了思想意识的自我检验手段,时刻依靠它来反思生活和工作中是否有与党章党纪、党中央的意志相违背的地方。看齐意识使党员干部能够自查、自纠、自清,真正时刻跟随中央的大政方针,做到步调一致。同时,看齐意识事实上对党员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温习党纪党章,积极学习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积极思考自己的日常工作要如何同党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顶层设计”和“基层执行”的动态平衡,真正学以致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无疑是加强政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增强看齐意识本身就是政治建设中需要始终坚持的理念信条,是党员干部需要时刻牢记的思维方法。
  (二)看齐意识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贯彻始终的行动指南
  增强看齐意识不但是反映在党员思想观念上的理念信条,更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的行动指南。随着世界局势、国内和党内的情况的变化,今后党和国家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在获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四个深刻变化”和“四个多样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形成思想共识的难度势必进一步加大。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淡漠、组织纪律涣散现象突出,“偏差” “不整齐”等现象在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行动领域频频出现,通过强调看齐意识,重拾理想信念,重整党风党纪已成当务之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此高度关切,多次深刻阐述看齐问题。他指出,增强看齐意识,关键是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看齐意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向中央看齐,这是方向性的问题 [14] 。因此,讲看齐,是事关政治方向的大事;是事关党员党性要求的问题。此外,强调看齐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尤其是重整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关键一步,也是要求党员干部实践的工作守则。习近平指出,增强看齐意识,就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14] 。要让向党中央看齐常态化,使之成为自发自觉的党员行动,要依赖党员干部内在的政治理想、黨性修养,也要依靠外在的党纪党章和各项制度。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其忠于政治信仰和政治纪律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对党绝对忠诚是最为根本的政治要求和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组织建设、信仰建设,或者从更高层面来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正是需要看齐意识作为指引党员干部行动的重要指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7.
  [6]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53.
  [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9.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5.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176.
  [10]秦汉生.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N].光明日报,2013-07-29.
  [1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12]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8.
  [13]石国亮,段元俊,史宏.守纪律 讲规矩 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必修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83.
  [1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责任编辑:宇 辉】
其他文献
中高考改革之后,孩子需要提前进行生涯规划,但怎样才能够在孩子面临人生重大而关键选择的时候帮到孩子,不让他迷茫呢?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刘纯认为:如果是一个即将面临选择的毕业年级學生家长,可以多和孩子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和特点。结合白己对孩子的了解及亲身的成长经历,专门和孩子在平等的语境下进行交流,多方面给予孩子在生涯发展问题上的参考性建议,辅助孩子做出选择。也不妨借助一些生涯发展的
摘 要:权力监督改革是一个严格的制度变迁和重构过程,从路径依赖的视角出发,越南的权力监督改革主要缘于正式规则的连续性累积作用,非正式规则的渐进、内生式影响以及特殊利益集团保持制度变迁惯性的推动力。其中,宪政制度、国家治理模式与融合型文化及宗教信仰的结合,共同奠定了多元监督之基,而顶层设计的缺失和意识形态之争又为其平添变数;全局视域下,经济体制转型和权力格局的调整,共同构筑了越南权力监督改革的稳定性
Campus Creche Kauri是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校园托儿所(Campus Creche)中3.5-6岁孩子的保育中心。Campus Creche建立于1973年,是针对0-6岁孩子的托育机构。该机构倡导生态、自然的理念和宽敞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在约8个月前,我3岁4个月的女儿来到新西兰。我们一起考察了四所幼儿园,这是唯一一所她一进去就忘记了“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乐在其中的
摘 要:作为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独特群体,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并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泛团结和凝聚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成为“互联网 ”时代统战工作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互联网大省,浙江省创新统战工作机制,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开展了一系列分众统战的实践探索,为这一群体的分众统战研究提供了浙江经验和素材
摘 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与自然价值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价值生成与价值转化关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受“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以及“科技理性”等思潮影响,“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面临着“只见青山不见人”“金山银山是目的”等环境伦理冲突。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研究范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科学全面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应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严于控制,疏于利用”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理论无法充分适应开放共享的数字市场环境,并有可能加剧个人信息控制与使用的矛盾。数据共享话语下,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个人信息保护同样关涉公益保障和公权控制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合理性。公法保护视野之下,个人信息保护遵循利益平衡理念和谦抑控制的实践方向,有效地回应了个人信息在共享背景下的保护问题。但证成公法保护不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亟需现代转型。在学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去政治化”代表着一种十分流行的理论倾向。“去政治化”理论的核心旨趣乃是“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而“政治性”恰恰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终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并非一种蕴含着真理性智慧的科学理论,它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逻辑悖论。思想政治教育内
[摘要]尽管合作性博弈有逐步融入到非合作博弈中去的趋势,然而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中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问题时,关注基于效率、公平、公正基础上的合作性的博弈问题,也是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在保证型博弈中,博弈双方的纳什均衡解不仅对个人来说是最优的,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利益来说也是帕累托最优的;因此,在保证型的博弈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反论问题并不突出。与保证型的博弈相比较,协调型博弈则带有十分明显的分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传播形式上的“议题设置”呈现出娱乐化、迷惑性倾向,传播内容上的“话语争夺”呈现出学术化、隐匿化倾向,传播效果上的“集体动员”呈现出舆论化、扩散化倾向,对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建立共有精神家园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要坚持与时俱进,增进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在传播空间的吸引力;构筑“重叠经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客体对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