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我国高校的师德缺失现状作出了四种判断,并对其缺乏的社会成因加以分析。文章提出师德重塑的有效路径为:建立健全师德培育机制,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在高标准人生价值引领下完善师德修养,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师德修养。
[关键词]高校师德 缺失 重塑
[作者简介]岳军(1972- ),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9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呈现出极大的增长。高校教师们教书育人、敬业奉献,是一个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职业。但也必须看到,高校师德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提升高校师德境界,推进德育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师德问题深入讨论。
一、师德界定
对师德约定俗成的理解是: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然而其中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学者们的讨论却有分歧。美国学者罗尔斯关于义务的议论对师德界定颇有启示。他把义务分为自然义务和职责义务两种。自然义务,是指一般公民都应遵守的义务。肯定性的如互助、互尊和公正;否定性的如勿杀人、勿损害无辜者。它们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对它们的履行也不以人们明确或隐含地同意或自愿为先决条件,它们真正是自然的,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应遵守的。自然义务是维系人类共同体存在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这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职责义务是由于公民在国家、社会中处于某种特定角色而产生的职责,这种职责义务的履行是有条件的。对于教师,这种职责义务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产生的,非教师角色的人不必履行。教师的职责义务概言之就是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对于我国当代教师来说,应该有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鲜明立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旗帜鲜明地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完成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成长;教师不能辜负社会科教兴国的重托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尊重,应该继承和发扬敬业爱业的传统精神,自尊自强,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更应该有严谨治学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强化奉献精神,淡化索取意识,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二、高校师德状况评价
1.缺乏敬业精神和精业精神。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涉及教学和研究两方面,然而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实中多数高校教师虽有研究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考核压力,但此压力并没有转化为治学的动力,反而滋生了学术剽窃、学术腐败。教师没有个人的研究体验和成果,教学上自然只能照本宣科。这是对高校教师职业的不敬。我们知道,应付差事和敬业之间有很大的合理空间,如果把低标准作为行为的常态标准,便既可以省时省力又不至于触犯规范,于是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便成为老一套的不断复制。
2.育人意识淡薄。在某些高校教师看来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止步于大学校门,认为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已然定型,该无可改。因此一些高校教师只进行业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游一些教师政治倾向偏颇、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感欠缺,把个人对社会问题、社会现状的片面认识和评价带进大学课堂,在客观上误导了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懒于践行。
3.对学生缺乏爱心,师生关系趋于冷漠。虽然高校教师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同学生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多数高校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同学生们有所交流。然在这简短的课堂时间内,因其业务上的得过且过态度必然会引发育人意识的淡薄倾向,漠视学生的困难和成长,使师生关系疏远;或者以教谋私,腐败现象滋生;或者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在传授知识上不求进取,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引导和督促,放任学生青春光阴的浪费,这更是教育者缺乏爱心的表现。
4.学风浮躁、学术道德下滑。有的教师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实现提职晋升的追求,严重违背了师德的基本学术道德要求。表现为不能潜心治学,肆意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或雇用他人充当写手为自己炮制学术作品,或拼凑低水平的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著作,借助金钱手段曲线出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优劣,系于师德。①为高校乃至社会发展计,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师德缺失探源
1.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转型对高校师德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划经济实行的是单一的政治利益动力,市场经济实行的是经济利益为主、政治利益为辅的动力结构。在竞争与分化规律作用下,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社会的发展实现了高效;另一方面,物质利益为主的驱使动力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腐败、以其他非正常手段乃至违法手段谋取私利是其主要表现。这种社会背景时刻影响着高校的德育工作,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道德倾向与价值取向。②如在高校,教师凭良好的敬业精神可以被评为优秀或先进,这样的荣誉带来的物质收益相当有限;如果敬业精神不够但合理应付差事并不能使其收入减少,且可以腾出精力以其他途径获取收入,而收入水平已经成为人生成功的主要标尺,如此敬业精神缺失便成为行为人权衡利弊的结果。
2.中西文化碰撞给传统师德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扩大,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影响日趋明显,网络的普及为这种碰撞提供了加速平台。如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利益至上以及享乐主义,日益改造着中国文人清高淡寡、漠视功利、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生活也已经完全抛弃了古代自然经济中那种采菊东篱闲看南山的闲适背景,高速运转的竞争机制已经融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不可能游离于社会运行之外,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必然引发高校师德的嬗变和重组。
3.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的挑战。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历史性跨越中,地方高校成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主力军。但急速的、不加设计的规模扩张带来的是生源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下降,已有教学资源不足又对人才培养影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课堂规模的迅猛扩大使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一学期下来,教师不认识学生的情况很普遍,生源质量的下降使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受到冲击,教师个人改变这样的局面力不从心,便不得已采取敷衍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 4.高校师德评价存在的误区对师德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高校师德评价存在的误区包括:重“组织”轻“过程”,表现在组织健全,领导挂帅,但具体落实轻描淡写;重“精神”轻“物质”,表现在对教师的考核中,重实际业绩轻品德评价,对业绩突出者给以重奖,对品德高尚者精神鼓励多、物质奖励少,从而使教师在权衡利弊后重心向实绩偏移;重“定性”轻“定量”,表现在部分高校在师德的考核上只确定一些诸如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的定性要求,没有对这些指标进一步地细化和量化,对各考核面权重的界定也很粗,没有科学的参照或基准。
四、高校师德的重塑路径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把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以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准为核心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师德培育机制。高校师德培训应以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弘扬传统美德、推崇敬业精神和重塑学术道德为主题,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师德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利用学校的广播、宣传橱窗、校内报刊、先进教师事迹报告等形式营造有利于师德提高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先进师德的典型的评价和榜样推介,重视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对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决不可姑息,要和评优、评职等等级评价挂钩,建立强有力的师德约束机制,从培训、舆论约束、评价约束等方面强化师德建设。以往师德培训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师德教育工作抓得不实,各种机制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师德教育流于形式。
2.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师德评价的科学体系支撑师德建设。首先,应建立师德评价标准,这是做好师德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怎样的行为是善的?怎样的行为是恶的?应该褒扬什么?谴责什么?用何种标准来裁决教师的行为是否道德?要基于师德建设的目标,对构成师德评价指标的标准的细致内容及其预期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做到清晰、准确和可测。可量化的指标要准确量化,不能或难以量化的指标要清楚明确地表达特征,适当地加以举例说明。其次,师德评价标准应具备时代特征,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最后,要在建立科学的、公平的教学评估标准上对教师师德进行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式评价,并使考核的结果同教师的职务晋升、利益分配挂钩,从约束和激励的角度完善师德建设。当前师德评价体系的缺陷主要有: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价值导向,顾此失彼严重;评价目标定位太高,过分重视统一;评价缺乏合理标准,平均主义突出;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指标不够科学。根据现实中师德所出现的问题来考虑师德评价体系,应该包含遵纪守法、教书育人、政治品德、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人际和谐、创新精神这些方面,根据这些评价面还要建立若干可以量化的评价点,努力提高其可操作性。
3.在高标准人生价值引领下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社会价值就在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而要较好地实现这样的社会价值,教师除了要有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道德修养、人格塑造是教师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现代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和新世纪的学生观、人才观和发展观。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持正确良好的心态,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师德修养。职业道德和事业责任感不仅来自于思想道德修养,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教育实践的切身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信仰崇敬的目光,在校园里对教师尊重的言行,毕业生天南地北的牵挂和问候,都是强化教师人格修养无可替代的力量。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切实体验到,被学生和同行尊重正是自己良好人格的反馈,要维系这样良好的关系,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师德以及人格。而师德低下者会失去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从而以反面的力量警醒教师的修为。教育实践会使师德的完善进入一种不断重复的良性循环。教师只有以赤热的情怀投身于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体验,提高认识,通过再实践,再提高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上升到新的高度,才能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为。
[注释]
①潘永芝,章潮晖,张凯.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35.
②葛朝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1999(6):55.
[关键词]高校师德 缺失 重塑
[作者简介]岳军(1972- ),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9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日益普及,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呈现出极大的增长。高校教师们教书育人、敬业奉献,是一个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职业。但也必须看到,高校师德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为有效应对挑战,提升高校师德境界,推进德育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师德问题深入讨论。
一、师德界定
对师德约定俗成的理解是: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然而其中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学者们的讨论却有分歧。美国学者罗尔斯关于义务的议论对师德界定颇有启示。他把义务分为自然义务和职责义务两种。自然义务,是指一般公民都应遵守的义务。肯定性的如互助、互尊和公正;否定性的如勿杀人、勿损害无辜者。它们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对它们的履行也不以人们明确或隐含地同意或自愿为先决条件,它们真正是自然的,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应遵守的。自然义务是维系人类共同体存在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这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职责义务是由于公民在国家、社会中处于某种特定角色而产生的职责,这种职责义务的履行是有条件的。对于教师,这种职责义务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产生的,非教师角色的人不必履行。教师的职责义务概言之就是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
对于我国当代教师来说,应该有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鲜明立场,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旗帜鲜明地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完成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成长;教师不能辜负社会科教兴国的重托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尊重,应该继承和发扬敬业爱业的传统精神,自尊自强,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更应该有严谨治学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强化奉献精神,淡化索取意识,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二、高校师德状况评价
1.缺乏敬业精神和精业精神。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涉及教学和研究两方面,然而在这两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实中多数高校教师虽有研究和发表研究成果的考核压力,但此压力并没有转化为治学的动力,反而滋生了学术剽窃、学术腐败。教师没有个人的研究体验和成果,教学上自然只能照本宣科。这是对高校教师职业的不敬。我们知道,应付差事和敬业之间有很大的合理空间,如果把低标准作为行为的常态标准,便既可以省时省力又不至于触犯规范,于是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便成为老一套的不断复制。
2.育人意识淡薄。在某些高校教师看来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止步于大学校门,认为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已然定型,该无可改。因此一些高校教师只进行业务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游一些教师政治倾向偏颇、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感欠缺,把个人对社会问题、社会现状的片面认识和评价带进大学课堂,在客观上误导了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懒于践行。
3.对学生缺乏爱心,师生关系趋于冷漠。虽然高校教师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同学生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多数高校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同学生们有所交流。然在这简短的课堂时间内,因其业务上的得过且过态度必然会引发育人意识的淡薄倾向,漠视学生的困难和成长,使师生关系疏远;或者以教谋私,腐败现象滋生;或者表面上一团和气,但在传授知识上不求进取,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引导和督促,放任学生青春光阴的浪费,这更是教育者缺乏爱心的表现。
4.学风浮躁、学术道德下滑。有的教师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实现提职晋升的追求,严重违背了师德的基本学术道德要求。表现为不能潜心治学,肆意抄袭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或雇用他人充当写手为自己炮制学术作品,或拼凑低水平的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著作,借助金钱手段曲线出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优劣,系于师德。①为高校乃至社会发展计,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明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师德缺失探源
1.市场经济的动力结构转型对高校师德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划经济实行的是单一的政治利益动力,市场经济实行的是经济利益为主、政治利益为辅的动力结构。在竞争与分化规律作用下,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社会的发展实现了高效;另一方面,物质利益为主的驱使动力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腐败、以其他非正常手段乃至违法手段谋取私利是其主要表现。这种社会背景时刻影响着高校的德育工作,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道德倾向与价值取向。②如在高校,教师凭良好的敬业精神可以被评为优秀或先进,这样的荣誉带来的物质收益相当有限;如果敬业精神不够但合理应付差事并不能使其收入减少,且可以腾出精力以其他途径获取收入,而收入水平已经成为人生成功的主要标尺,如此敬业精神缺失便成为行为人权衡利弊的结果。
2.中西文化碰撞给传统师德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扩大,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影响日趋明显,网络的普及为这种碰撞提供了加速平台。如西方价值观中的个人利益至上以及享乐主义,日益改造着中国文人清高淡寡、漠视功利、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现代社会生活也已经完全抛弃了古代自然经济中那种采菊东篱闲看南山的闲适背景,高速运转的竞争机制已经融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不可能游离于社会运行之外,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必然引发高校师德的嬗变和重组。
3.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的挑战。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历史性跨越中,地方高校成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主力军。但急速的、不加设计的规模扩张带来的是生源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下降,已有教学资源不足又对人才培养影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课堂规模的迅猛扩大使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一学期下来,教师不认识学生的情况很普遍,生源质量的下降使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受到冲击,教师个人改变这样的局面力不从心,便不得已采取敷衍应付、得过且过的态度。 4.高校师德评价存在的误区对师德建设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高校师德评价存在的误区包括:重“组织”轻“过程”,表现在组织健全,领导挂帅,但具体落实轻描淡写;重“精神”轻“物质”,表现在对教师的考核中,重实际业绩轻品德评价,对业绩突出者给以重奖,对品德高尚者精神鼓励多、物质奖励少,从而使教师在权衡利弊后重心向实绩偏移;重“定性”轻“定量”,表现在部分高校在师德的考核上只确定一些诸如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的定性要求,没有对这些指标进一步地细化和量化,对各考核面权重的界定也很粗,没有科学的参照或基准。
四、高校师德的重塑路径
高校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把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以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准为核心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1.建立健全师德培育机制。高校师德培训应以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弘扬传统美德、推崇敬业精神和重塑学术道德为主题,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师德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利用学校的广播、宣传橱窗、校内报刊、先进教师事迹报告等形式营造有利于师德提高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先进师德的典型的评价和榜样推介,重视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对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决不可姑息,要和评优、评职等等级评价挂钩,建立强有力的师德约束机制,从培训、舆论约束、评价约束等方面强化师德建设。以往师德培训成效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师德教育工作抓得不实,各种机制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师德教育流于形式。
2.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师德评价的科学体系支撑师德建设。首先,应建立师德评价标准,这是做好师德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怎样的行为是善的?怎样的行为是恶的?应该褒扬什么?谴责什么?用何种标准来裁决教师的行为是否道德?要基于师德建设的目标,对构成师德评价指标的标准的细致内容及其预期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做到清晰、准确和可测。可量化的指标要准确量化,不能或难以量化的指标要清楚明确地表达特征,适当地加以举例说明。其次,师德评价标准应具备时代特征,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最后,要在建立科学的、公平的教学评估标准上对教师师德进行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式评价,并使考核的结果同教师的职务晋升、利益分配挂钩,从约束和激励的角度完善师德建设。当前师德评价体系的缺陷主要有: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价值导向,顾此失彼严重;评价目标定位太高,过分重视统一;评价缺乏合理标准,平均主义突出;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指标不够科学。根据现实中师德所出现的问题来考虑师德评价体系,应该包含遵纪守法、教书育人、政治品德、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人际和谐、创新精神这些方面,根据这些评价面还要建立若干可以量化的评价点,努力提高其可操作性。
3.在高标准人生价值引领下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的社会价值就在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而要较好地实现这样的社会价值,教师除了要有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道德修养、人格塑造是教师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现代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和新世纪的学生观、人才观和发展观。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持正确良好的心态,从而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4.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师德修养。职业道德和事业责任感不仅来自于思想道德修养,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教育实践的切身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信仰崇敬的目光,在校园里对教师尊重的言行,毕业生天南地北的牵挂和问候,都是强化教师人格修养无可替代的力量。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切实体验到,被学生和同行尊重正是自己良好人格的反馈,要维系这样良好的关系,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师德以及人格。而师德低下者会失去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从而以反面的力量警醒教师的修为。教育实践会使师德的完善进入一种不断重复的良性循环。教师只有以赤热的情怀投身于教育实践中,通过实践体验,提高认识,通过再实践,再提高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上升到新的高度,才能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为。
[注释]
①潘永芝,章潮晖,张凯.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35.
②葛朝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师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199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