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观照下的产物。东方通过对事物原真的经验的把握来认识世界,表现的是形象的感受。传统文化因素促进、制约着中国绘画的发展。随中国社会进入了现代转型时期,文化格局发生了迅速的变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交织在一起,成为前所未有的共时呈现状态。这种文化变异表现在当代绘画中。
关键词:禅 文人画 文化变异 当代绘画
一、传统绘画与当代绘画思想的探源
中国传统绘画深受儒、道、释文化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技法和形式。儒学的“中”“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给予“黄金中道”的界定为:“恰到好处”。道家以为“物各自然”,肯定了物之为物的自然本样,肯定物的“自性”。庄子固执地认为得到“意”之后,“言”一定要被抛弃,语言一定要被抛弃才可得到真正的言外之意。道家的终极目标是将人“物化”后而达到“自由”的境地。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里王维以道家的“心斋”“坐忘”的状态来 “虚以待物”“即物即直”,达到“无我”的程度。无我就是体验本性,排除自我忘去化入万象万物,始可以得天机,始可以使物象本样具现。“妄心”只是心的功用,“无心”才是心的本体。绘画艺术关键在于显示本性,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明心见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觉。禅是探索人性的科学,探索内在心相,让我们不向外要求,而是向内观照,禅就是要发现自家宝藏,运用自家宝藏,宝藏就是我们的真心、自性。参禅的真谛,就是“解打鼓”。真正懂得打鼓的人,对鼓点并不去理会,他的观照是鼓声之外的东西——空寂。
西方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希腊还是希伯莱,生活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完美,而现代人则追求物的完美。西方现在处于一种不能体验情感的人格分裂状态,因而感到焦虑、抑郁和绝望。弗洛伊德认为对全知全能的上帝的信仰,乃植根于人类生存中的无助状态,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认为人根本上是竞争的、孤立的,与别人的联系仅仅出于交换的需要,满足于经济与本能的要求;人基本上是利己的,只是为了满足本能欲望的需要;人被看成知性与情意截然割裂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友爱是一种与事实背离的不合理的要求。今天的人确实患着“时代病”,即那种压抑、麻木不仁、抱怨、沮丧、失眠、无味之烦恼的病症。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视为地窖里储藏的人的邪恶,荣格的无意识被视为地窖里储藏的人的智慧。个人是不能允许自己意识到那些与他的文化模式不相容的思想、感情,他必须压抑这些思想感情,使无意识成为意识。所谓消除压抑,就意味着对自身之内更广阔更深邃的现实体验,发现自己的无意识,这绝不是一种知性行为,而是一种情感体验。
二、传统绘画题材、审美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当代变异
(一)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审美风格、艺术观念的当代变异
1.重新感受生命——思想观念变异
在新时期,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政治统率艺术的宏大叙事时代淡去,人们更关注思索自己的生存状况,关注个人隐私。艺术家在艺术作品敞开自己心扉,挖掘深层意识,关注社会矛盾,表达梦境与幻想。陈述或喻寓自己的观念,社会批判的内容增加,疑问和困惑取代了封闭自足的美丽幻境。社会生存状况与思想观念的变异,导致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变化。
2.审美风格变异
儒、释、道相互交织对中国文人画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文人画习惯于“观物取象”,从“实象”中取得感性经验,又善于超越“实象”进入“象外之象”,通过对理性思维的超越而达致“具体经验”。文人画是得意而忘形,文人画尚意,意贵高远。逸在于性,禅者曰“性”。“道”至静至一而生万物。“性”,非有非无而生有无。艺术之生命是关于其本体“空性”,艺术与空性,恰如人之与空气,常常忘却的,正是息息不离的,倘若一息不染必会丧身失命。真正的艺术家,不执着于声,色,而善体空,道,艺术感觉是自我的心灵体验。笔墨形式主要作为观照“空”和“无”的中介体,画家把物象化为笔墨结构。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造相而不住于相,意不在“有”而在“无”。“气”表达物象内在气质、规律;“韵”的内涵有个性、特征,有精神而后气韵可生动,以情意为运行精神之用。见物质的本性,就是见到神性,“神”在于气。西方艺术更关注于形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传统绘画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因素,为摆脱某种形式的束缚,挖空心思去寻觅新的形式;为克服某种观念的束缚,而钻进新的观念。传统绘画不是摆脱某种形式,而是摆脱形式——忘形。传统绘画不是摆脱某种观念,而是摆脱观念——忘我。21世纪,当代价值体系使传统价值体系嬗变,也使绘画艺术迅速从文人士大夫的雅文化转向了以大都市为主的大众文化。创作主体和生存环境变异,导致了审美观念、审美题材和审美风格的变异,那种心灵与肉体与自然本性的亲和、实现诗意栖居的超然心态已不复存在,创作主体更关注社会矛盾问题,人的生存状况,传统绘画解构,绘画更多的是本能欲望表现。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将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并转移到作品中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升华的过程。艺术家都是被性本能的需要所驱使的人,而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正是生命和艺术的驱动力。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他也把“无意识”看作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梦幻的现实高于觉醒的现实,奇幻的观念高于理智指导的思想,无意识高于有意识。
中国社会的发展,生存矛盾也不断呈现,人和社会存在的冲突,自我的异化和失落不断地表现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现当代艺术的审美范畴之一是荒诞,而不是美的,虚无、绝望,无意义的自觉,对社会现实的焦虑、潜意识、梦幻、歇斯底里和精神错乱的世界给艺术家提供素材,创作中依靠饥饿的幻觉,控制不了的力量,偶然性、幽默怪诞形象不断涌现,超越理性和僵硬的造型艺术,达到诗的境界。当代绘画在内观的过程中,省视当下人的抑郁、绝望、无助的状态,解构传统理想和谐的美,去发现问题。 3.技术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艺术思维激发创造灵感、悟性
“技术”它本具有人的属性,具有文化内涵,人的知识结构的改变,审美心态随之改变。艺术本身是人类情感的符号,不同社会功能和生产目的,产生不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使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发生转变,艺术思维激发创造灵感、悟性,艺术与思维交织并同构现代文明,技术创造世界,带来了社会的大变革。
艺术变革的历史,首先是材质变革的历史。新材料的应用,材质突破传统视觉原有的审美经验,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异质材料重组和废弃材料制作等陌生化的处理,使其成为当代感性化语言,物质材料承载艺术观念,张扬艺术自由精神,赋于当代视觉叙事中。材质成为联接体验和文化符号的中间环节,成了对艺术概念的阐释的内容,从而取得了艺术的样式,使艺术语言、方法多样化。在这种新语言方式中,艺术家将不同的新材质作为基体的材料、媒介,以特殊形式展示自我体验,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物化相融。新材质构成了艺术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三、数字艺术打造虚拟宇宙
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拟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性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无力!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是照相机和摄像机,它们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摄像、传媒等科学技术生产出“现实”的大量图像,当代视觉存在于现实与虚拟的模糊之间,使得“真实”与“假象”的界限混淆,拟像成为一种符号独立存在,取代“现实”成一种真实的存在,让人们立身于比真实更真实的虚拟的实景幻象之中。电脑技术实现了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模拟表现能力,电脑二维三维逼真的动态,模拟比传统手工绘画精确、快捷、有效。可用数字艺术打造虚拟宇宙,数字光影艺术,利用透射光线和可视化映射装置,进行现场交互展示。全息影像光影艺术,使人仿佛置身于虚拟宇宙。
整体来说绘画本质上就是一个模拟物,起初它像古典主义那样希望无限地接近现实,后来又像现代主义那样无限地接近自我,到今天后现代主义中的现实与模拟的界限消融,虚构与真实成为一种共谋关系,符号与图像取代“真实”,成为一种真的“实在”。在当下无所谓“真”“假”,它是一种复制和拷贝。
海德格尔强调“贵真”,庄子固执地认为得到“意”之后,“言”一定要被抛弃,才可得到真正的言外之意。海德格尔与庄子同样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他们在对事物原真性进行肯定的同时,完全摆脱了形而上的困惑,进入了“无语界”。因此当代绘画在形式上形成了综合便是你的风格的多样性的局面。美与丑,艺术与非艺术达到融合。
参考文献:
[1] 北鱼.国画与禅[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 高千惠.当代艺术思路之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莹,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艺术系讲师。
关键词:禅 文人画 文化变异 当代绘画
一、传统绘画与当代绘画思想的探源
中国传统绘画深受儒、道、释文化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技法和形式。儒学的“中”“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给予“黄金中道”的界定为:“恰到好处”。道家以为“物各自然”,肯定了物之为物的自然本样,肯定物的“自性”。庄子固执地认为得到“意”之后,“言”一定要被抛弃,语言一定要被抛弃才可得到真正的言外之意。道家的终极目标是将人“物化”后而达到“自由”的境地。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里王维以道家的“心斋”“坐忘”的状态来 “虚以待物”“即物即直”,达到“无我”的程度。无我就是体验本性,排除自我忘去化入万象万物,始可以得天机,始可以使物象本样具现。“妄心”只是心的功用,“无心”才是心的本体。绘画艺术关键在于显示本性,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明心见性去妄存真,超越理念而重直觉。禅是探索人性的科学,探索内在心相,让我们不向外要求,而是向内观照,禅就是要发现自家宝藏,运用自家宝藏,宝藏就是我们的真心、自性。参禅的真谛,就是“解打鼓”。真正懂得打鼓的人,对鼓点并不去理会,他的观照是鼓声之外的东西——空寂。
西方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希腊还是希伯莱,生活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完美,而现代人则追求物的完美。西方现在处于一种不能体验情感的人格分裂状态,因而感到焦虑、抑郁和绝望。弗洛伊德认为对全知全能的上帝的信仰,乃植根于人类生存中的无助状态,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认为人根本上是竞争的、孤立的,与别人的联系仅仅出于交换的需要,满足于经济与本能的要求;人基本上是利己的,只是为了满足本能欲望的需要;人被看成知性与情意截然割裂的,人不是完整的人;友爱是一种与事实背离的不合理的要求。今天的人确实患着“时代病”,即那种压抑、麻木不仁、抱怨、沮丧、失眠、无味之烦恼的病症。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被视为地窖里储藏的人的邪恶,荣格的无意识被视为地窖里储藏的人的智慧。个人是不能允许自己意识到那些与他的文化模式不相容的思想、感情,他必须压抑这些思想感情,使无意识成为意识。所谓消除压抑,就意味着对自身之内更广阔更深邃的现实体验,发现自己的无意识,这绝不是一种知性行为,而是一种情感体验。
二、传统绘画题材、审美风格和审美观念的当代变异
(一)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审美风格、艺术观念的当代变异
1.重新感受生命——思想观念变异
在新时期,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政治统率艺术的宏大叙事时代淡去,人们更关注思索自己的生存状况,关注个人隐私。艺术家在艺术作品敞开自己心扉,挖掘深层意识,关注社会矛盾,表达梦境与幻想。陈述或喻寓自己的观念,社会批判的内容增加,疑问和困惑取代了封闭自足的美丽幻境。社会生存状况与思想观念的变异,导致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变化。
2.审美风格变异
儒、释、道相互交织对中国文人画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文人画习惯于“观物取象”,从“实象”中取得感性经验,又善于超越“实象”进入“象外之象”,通过对理性思维的超越而达致“具体经验”。文人画是得意而忘形,文人画尚意,意贵高远。逸在于性,禅者曰“性”。“道”至静至一而生万物。“性”,非有非无而生有无。艺术之生命是关于其本体“空性”,艺术与空性,恰如人之与空气,常常忘却的,正是息息不离的,倘若一息不染必会丧身失命。真正的艺术家,不执着于声,色,而善体空,道,艺术感觉是自我的心灵体验。笔墨形式主要作为观照“空”和“无”的中介体,画家把物象化为笔墨结构。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造相而不住于相,意不在“有”而在“无”。“气”表达物象内在气质、规律;“韵”的内涵有个性、特征,有精神而后气韵可生动,以情意为运行精神之用。见物质的本性,就是见到神性,“神”在于气。西方艺术更关注于形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传统绘画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因素,为摆脱某种形式的束缚,挖空心思去寻觅新的形式;为克服某种观念的束缚,而钻进新的观念。传统绘画不是摆脱某种形式,而是摆脱形式——忘形。传统绘画不是摆脱某种观念,而是摆脱观念——忘我。21世纪,当代价值体系使传统价值体系嬗变,也使绘画艺术迅速从文人士大夫的雅文化转向了以大都市为主的大众文化。创作主体和生存环境变异,导致了审美观念、审美题材和审美风格的变异,那种心灵与肉体与自然本性的亲和、实现诗意栖居的超然心态已不复存在,创作主体更关注社会矛盾问题,人的生存状况,传统绘画解构,绘画更多的是本能欲望表现。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将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并转移到作品中去,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升华的过程。艺术家都是被性本能的需要所驱使的人,而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正是生命和艺术的驱动力。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他也把“无意识”看作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梦幻的现实高于觉醒的现实,奇幻的观念高于理智指导的思想,无意识高于有意识。
中国社会的发展,生存矛盾也不断呈现,人和社会存在的冲突,自我的异化和失落不断地表现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现当代艺术的审美范畴之一是荒诞,而不是美的,虚无、绝望,无意义的自觉,对社会现实的焦虑、潜意识、梦幻、歇斯底里和精神错乱的世界给艺术家提供素材,创作中依靠饥饿的幻觉,控制不了的力量,偶然性、幽默怪诞形象不断涌现,超越理性和僵硬的造型艺术,达到诗的境界。当代绘画在内观的过程中,省视当下人的抑郁、绝望、无助的状态,解构传统理想和谐的美,去发现问题。 3.技术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艺术思维激发创造灵感、悟性
“技术”它本具有人的属性,具有文化内涵,人的知识结构的改变,审美心态随之改变。艺术本身是人类情感的符号,不同社会功能和生产目的,产生不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现代科技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观念,使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发生转变,艺术思维激发创造灵感、悟性,艺术与思维交织并同构现代文明,技术创造世界,带来了社会的大变革。
艺术变革的历史,首先是材质变革的历史。新材料的应用,材质突破传统视觉原有的审美经验,新材料的发现和利用,异质材料重组和废弃材料制作等陌生化的处理,使其成为当代感性化语言,物质材料承载艺术观念,张扬艺术自由精神,赋于当代视觉叙事中。材质成为联接体验和文化符号的中间环节,成了对艺术概念的阐释的内容,从而取得了艺术的样式,使艺术语言、方法多样化。在这种新语言方式中,艺术家将不同的新材质作为基体的材料、媒介,以特殊形式展示自我体验,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物化相融。新材质构成了艺术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三、数字艺术打造虚拟宇宙
照相术是社会工业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普及对以模拟为主导观念的传统艺术无疑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其惟妙惟肖的纪实性本领远远超越了写实绘画的能力。传统绘画在对客观事物的忠实与再现上,与摄影相比是何等无力!大众手中选择美,捕捉美,塑造美,再现美的有力手段是照相机和摄像机,它们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摄影挑战写实绘画,导致写实绘画的解构和现代绘画的兴起。摄像、传媒等科学技术生产出“现实”的大量图像,当代视觉存在于现实与虚拟的模糊之间,使得“真实”与“假象”的界限混淆,拟像成为一种符号独立存在,取代“现实”成一种真实的存在,让人们立身于比真实更真实的虚拟的实景幻象之中。电脑技术实现了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模拟表现能力,电脑二维三维逼真的动态,模拟比传统手工绘画精确、快捷、有效。可用数字艺术打造虚拟宇宙,数字光影艺术,利用透射光线和可视化映射装置,进行现场交互展示。全息影像光影艺术,使人仿佛置身于虚拟宇宙。
整体来说绘画本质上就是一个模拟物,起初它像古典主义那样希望无限地接近现实,后来又像现代主义那样无限地接近自我,到今天后现代主义中的现实与模拟的界限消融,虚构与真实成为一种共谋关系,符号与图像取代“真实”,成为一种真的“实在”。在当下无所谓“真”“假”,它是一种复制和拷贝。
海德格尔强调“贵真”,庄子固执地认为得到“意”之后,“言”一定要被抛弃,才可得到真正的言外之意。海德格尔与庄子同样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他们在对事物原真性进行肯定的同时,完全摆脱了形而上的困惑,进入了“无语界”。因此当代绘画在形式上形成了综合便是你的风格的多样性的局面。美与丑,艺术与非艺术达到融合。
参考文献:
[1] 北鱼.国画与禅[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 高千惠.当代艺术思路之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莹,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艺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