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之一,几乎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不只是简单地提前看一看书,它能让学生有目的、更从容地去听课。因为提前知道教师要讲的内容,并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就会轻松许多。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信心。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中高年级的课程标准就突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认真研读重点篇目的课文,设计出既有一定思考价值、具有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具体来说,教师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
读,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不容忽视的首要环节,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采用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多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引导学生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
二、查
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使用工具书,在书上或预习本上记录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和字义。对于一些多义字,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让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对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网上或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画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使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出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词和重点句段,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能触动自己、启发自己的片段。
四、问
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教师上课要讲,于是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从而养成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楚道理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疑难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发现问题,都会纷纷开动脑筋,从字词、从文章的段落内容中、从文章的结构中、从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中去寻找疑点。对此,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认真态度,大力表扬提问有质量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另外,在经过由教师设置问题的预习基础上,学生能逐渐体会和把握到教师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和做法,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设计预习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当然,教师还要注意一点,学生刚开始“仿照设置问题”,势必会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教师不能任由学生机械地模仿,而应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创造力,取得理想的预习效果。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加强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占文小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认真研读重点篇目的课文,设计出既有一定思考价值、具有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和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教师应当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具体来说,教师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
读,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不容忽视的首要环节,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采用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多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引导学生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
二、查
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使用工具书,在书上或预习本上记录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和字义。对于一些多义字,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让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对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网上或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画
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使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出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词和重点句段,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另外,学生还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能触动自己、启发自己的片段。
四、问
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教师上课要讲,于是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从而养成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楚道理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疑难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发现问题,都会纷纷开动脑筋,从字词、从文章的段落内容中、从文章的结构中、从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中去寻找疑点。对此,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认真态度,大力表扬提问有质量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另外,在经过由教师设置问题的预习基础上,学生能逐渐体会和把握到教师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和做法,再经过教师的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主设计预习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当然,教师还要注意一点,学生刚开始“仿照设置问题”,势必会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教师不能任由学生机械地模仿,而应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创造力,取得理想的预习效果。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加强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占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