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理念的转变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ay1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初中阶段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地方,初中生物学科一直作为一门术科,未能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再加上教材内容偏重于本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致使初中阶段生物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未能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价值。随着“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基础课程改革的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已由试用阶段转向实施阶段,作为生物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大胆的改革创新,贯彻生物教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应确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将教材的知识内容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把学科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解、记忆比较被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基础教育要为终身学习,为人的潜能开发,为人的发展打下基础。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来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 ,确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例如,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应先为学生创设动物绕道取食的问题情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二、 应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人们经常会遇到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的事情。中学生要在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立足,无论是一名生物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百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物是一门科学,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生物科的特点,一改过去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做法,把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
  三、 应重视STS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反过来,社会发展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应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我们培养人才应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所发生社会问题,应用所学生物技术参与讨论和决策。例如:让学生在家中,根据水表,计算每个人每天的用水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污水,估算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是多少。学生在这些科技活动中,更深刻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造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失衡。在生物教学中,应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文化的广泛背景中。例如:人类泛食果子狐等野生动物,引发“非典”的流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四、 应优化生物实验的教学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交流的实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过去,无论是定性的实验或是定量的实验,都受到教师的重视,并积极地开展。但往往是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而探究性的实验相对欠缺。探究性实验,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探索过程,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 应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
  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以分数高低为标准定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比较客观地作出评价。近几年出现一些开放性题型,能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了书面评价的功能,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评价,我们应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生物学习的评价机制要努力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评价形式要多样一些,评价的主体要广泛一些。评价的主体不要局限于的生物教师,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教師难于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学生家长和班里的同学可参与评价。评价的方式不要局限于定量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难于用分数去衡量,教师可以利用鼓励性语言去描述,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其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们也不要局限于终结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价值观念,在生物实验和科技活动中,能较充分地呈现出来,我们要及时作出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教学技能、课后反思七个方面提出了实现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分析      一、教学观念    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反思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在教学设置上,应强调通过丰富的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形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在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协同其它学科的知识,共同培养学生全面的创新素质。   一、改进化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攻方向   课堂教学必须鼓励创新,因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出空间,教师应多提挑战性问题,为创新做出榜样。   化学
期刊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这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将对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思维及观察能力进行探:  一、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  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而科学素质的培养又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期刊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驗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引入新课   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由此受到启发,开始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