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初中阶段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地方,初中生物学科一直作为一门术科,未能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再加上教材内容偏重于本学科知识系统性的原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致使初中阶段生物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未能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价值。随着“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基础课程改革的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已由试用阶段转向实施阶段,作为生物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大胆的改革创新,贯彻生物教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应确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将教材的知识内容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把学科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解、记忆比较被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基础教育要为终身学习,为人的潜能开发,为人的发展打下基础。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来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 ,确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例如,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应先为学生创设动物绕道取食的问题情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二、 应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人们经常会遇到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的事情。中学生要在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立足,无论是一名生物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百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物是一门科学,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生物科的特点,一改过去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做法,把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
三、 应重视STS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反过来,社会发展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应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我们培养人才应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所发生社会问题,应用所学生物技术参与讨论和决策。例如:让学生在家中,根据水表,计算每个人每天的用水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污水,估算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是多少。学生在这些科技活动中,更深刻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造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失衡。在生物教学中,应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文化的广泛背景中。例如:人类泛食果子狐等野生动物,引发“非典”的流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四、 应优化生物实验的教学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交流的实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过去,无论是定性的实验或是定量的实验,都受到教师的重视,并积极地开展。但往往是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而探究性的实验相对欠缺。探究性实验,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探索过程,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 应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
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以分数高低为标准定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比较客观地作出评价。近几年出现一些开放性题型,能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了书面评价的功能,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评价,我们应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生物学习的评价机制要努力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评价形式要多样一些,评价的主体要广泛一些。评价的主体不要局限于的生物教师,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教師难于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学生家长和班里的同学可参与评价。评价的方式不要局限于定量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难于用分数去衡量,教师可以利用鼓励性语言去描述,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其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们也不要局限于终结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价值观念,在生物实验和科技活动中,能较充分地呈现出来,我们要及时作出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 应确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将教材的知识内容通过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把学科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解、记忆比较被动地学习课本知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基础教育要为终身学习,为人的潜能开发,为人的发展打下基础。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型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下,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改变原来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 ,确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例如,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应先为学生创设动物绕道取食的问题情境,提出想探究的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二、 应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天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人们经常会遇到运用科学知识做出决策的事情。中学生要在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立足,无论是一名生物学家还是一名普通百姓,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物是一门科学,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生物科的特点,一改过去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做法,把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
三、 应重视STS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反过来,社会发展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应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我们培养人才应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改变以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所发生社会问题,应用所学生物技术参与讨论和决策。例如:让学生在家中,根据水表,计算每个人每天的用水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污水,估算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每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是多少。学生在这些科技活动中,更深刻地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造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失衡。在生物教学中,应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文化的广泛背景中。例如:人类泛食果子狐等野生动物,引发“非典”的流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四、 应优化生物实验的教学
生物学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交流的实验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主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协作精神。过去,无论是定性的实验或是定量的实验,都受到教师的重视,并积极地开展。但往往是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而探究性的实验相对欠缺。探究性实验,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探索过程,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 应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
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以分数高低为标准定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比较客观地作出评价。近几年出现一些开放性题型,能更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了书面评价的功能,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评价,我们应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因此,生物学习的评价机制要努力实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评价形式要多样一些,评价的主体要广泛一些。评价的主体不要局限于的生物教师,面对全班几十个学生,教師难于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学生家长和班里的同学可参与评价。评价的方式不要局限于定量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难于用分数去衡量,教师可以利用鼓励性语言去描述,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其不足和努力方向。我们也不要局限于终结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价值观念,在生物实验和科技活动中,能较充分地呈现出来,我们要及时作出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