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孔道朝阳门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ta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化门东醉别时,主人折赠最高枝。船开酒醒潞河远,回头烟树漫参差。”这首元代杨柳词,生动描绘了文人南下、亲友于大都齐化门外置酒饯别的场景。齐化门即现在的朝阳门,始建于元初,本是元大都的东南门。明初北京城门有重大变动,而齐化门则继续沿用,成为北京东部两门中最重要的城门。正统年间增建箭楼、瓮城、闸楼,更加壮丽巍峨,又易名为朝阳门,但民间仍多俗称为齐化门。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每年需要的大量粮食物资,主要仰仗沿运河北上的江南漕运。朝阳门直抵京东水陆交汇的通州,成为漕粮入京最为便捷的通道,并因此发展成为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民俗信仰的胜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漕运粮门  食货都会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朝阳门是漕粮进入京城的必经之地,在元、明、清三代均占有重要地位。江南漕粮由水路汇运至通州以后,大部分从朝阳门进城,再转运至城内各仓储存、发放,朝阳门遂有京城“粮门”的美誉。老北京更口耳相传,朝阳门券洞内的石刻谷穗,就是该门历代相传的镇门之宝。
  以此之故,元、明、清维系京师安危的粮仓,也以朝阳门附近为多。沿至清代,朝阳门以北建有北新仓、海运仓、富新仓、南新仓等大型粮仓,用于储存军民用粮。朝阳门以南则在元代太仓的基础上建造了禄米仓,专门储存京城百官的俸米。据清末《天咫偶闻》记载,京仓发放的禄米多红朽变色,俗称“老米”“紫米”,但显贵人家却“以紫色米为尚”。可见漕粮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影响。至今沿用的海运仓胡同、仓南胡同、禄米仓胡同等地名,也充分反映了漕粮济京的悠久历史。以海运仓、禄米仓为代表的京仓遗迹,更汇融漕运史、仓储史、城市史于一体,成为古都北京具有代表意义的文物建筑。
  朝阳门内外的商业贸易,亦伴随漕运的兴盛而繁荣。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明、清两代,更是如此。元、明、清三代北京商业中心由城北向城东南、再向南城转移的历史过程,就与漕船停泊地点的变迁有着密切关系。而作为水陆交冲的朝阳门,则始终位于漕船往来的关键地段,其商业氛围亦长盛不衰。早在元代,多数民用物资与商人来到大都城下后,只能在近城的东门外卸船、登岸。齐化门关厢很快发展为“南货”的集散与交易地。《析津志》有载,元人沿海道北抵通州,一般在齐化门外居止,“趋之者如归”,漕运岁储也多在此交易。因而齐化门附近商贸繁荣,“居民殷实”,成为大都最重要的商贸区之一。门内十字街以东的车市、门外东岳行宫附近的香烛酒纸市,尤为著名。时人在《日出齐化门》诗中说道:“都城万井烟,沃盥整衣裳。纳履戒车马,出入纷仓皇。”可以想见齐化门内外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
  历明至清,朝阳门内外的商业持续相沿。明代《二刻拍案惊奇》一书中描述有人于朝阳门外“闹热胡同,只拣可口的鱼肉荦肴、榛松细果,买了偌多,撮弄得齐齐整整”,就是商业繁华的写照。清人借漕粮入城之便,又在朝阳门内大街开设大量售卖米面的店铺,著名的店铺就有义和店、义盛隆、永昌店、晋源店等十多家,吸引了全市居民的目光。往西靠近东四牌楼即元代十字街附近,又有著名的京城“四大恒”,即控制北京金融市场的恒兴号、恒利号、恒和号、恒源号四大钱庄。再往西为猪市大街,分布有猪店、猪肉铺数十家,整日买卖兴隆。猪市大街以北的隆福寺,更自明代中期以来,就已成为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
  朝阳门熙熙攘攘的人流、络绎不绝的货运,亦使其往东的大道,成为攸关京师生计的“国东门孔道”。自元代以来,不断整建扩建。清代雍正年间,又花费白银三十多万两,改建为宽敞平坦的石道。其后继续修葺的乾隆帝,也强调江南漕粮、百货抵达通州,多“舍舟遵陆,径趋朝阳门”,以尽快入城。朝阳门作为“国东门,既食货交会”的特殊地位,進一步凸显。
  迎来送往  文化交融
  元代大运河开凿后,从朝阳门出城东赴通州、天津,再乘船南下,成为官绅士民前往江南最便捷的选择。江南人北赴京师,也以此路线最为方便。朝阳门遂成都城民众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前引元人在齐化门外聚会饯别的竹枝词,即是一例。据《元史》记载,皇庆三年(公元1314 年),年过六十的文学家程钜夫辞归,元仁宗特地“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这既是大都民风民俗的具体反映,也成为元廷给予年迈老臣的特殊礼遇。这一文化传统,在明清两代数百年间经久未衰。清初翰林院检讨毛奇龄就以好友赴杭州任职,招集京城文友,“饯之朝阳门外”。从明代杨士奇《南归纪行录》记录的细节,更可感受朝阳门对于都城民众特殊的文化意义。
  杨士奇(公元1366-1444年),江西泰和县人,明代前期著名辅佐大臣,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年过七十的杨士奇获准回乡扫墓,次年返京,来往均由朝阳门。杨士奇上朝告辞时,公侯、大臣知其即将离京,当即邀约在朝阳门外行祖饯礼。祖饯为古代隆重的饯行仪式,即在祭祀路神后设宴送行。杨士奇再三恳辞,众人答应不再举行祖饯礼。但次日离京之际,虽然寒风冷冽,众同官仍与姻戚乡亲一道,将杨士奇“送出朝阳门”。少数挚友则与其子侄等人,一直送到通州船上。次年杨士奇返京,在通州登岸陆行。内阁学士闻讯,先集于朝阳门外东岳庙迎接,其老亲邻居亦聚此相见。由此可见,当时京城迎送,一般以朝阳门为标志。少数至亲密友,再远至通州的运河码头。
  数百年间,难以计数的亲友通过朝阳门迎来送往,盘桓流连。由此留下的人文佳话,也成为朝阳门独特的人文风景。明人吴俨在送友诗中,专门提到“朝阳门不比春明,别远无过是两京”,又称“冠盖几人来送别,独予南望不胜情”。春明门为长安外城的东门,两京即唐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吴俨借用诗人刘禹锡送行的名句“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渲染自己对友人南下的依依不舍。杨士奇返京时遥望城门,也即兴作《早发通州望朝阳门》一诗,内称“沧海熹微曙色红,露华清溢万年松。君王正御蓬莱殿,钟鼓声高出九重”,表达其抵达京外、行将面君的兴奋心情。清代毛奇龄则在诗中高歌:“幽兰在谷芝在田,谢家子弟多名贤。朝阳门外骑马去,为汝一停猪市间。”诗人呼朋唤友、亟待出城驰骋放飞的迫切心情,亦跃然纸上。   朝阳门外亮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为京城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内涵。元代齐化门外杏花称于一时,时称“群公赋诗张燕,极为盛事”,有诗为记:“上东门外杏花开,千树红云绕石台。最忆奎章虞阁老,白头骑马看花来。”诗中所说的上东门即齐化门,奎章虞阁老指的是“元儒四大家”之一、也是元代中期的文坛盟主虞集。虞集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返乡后成为文人赋闲的典范。明清时势转移,朝阳门外杏花盛景不再,但清代赵执信东出朝阳门,一方面庆幸“不因出郭了公事,当与野色终相违”,同时也感叹“人情厌常每易动,微官窃禄难肯归?”学术大家钱大昕返乡,亦作诗称“窃比奎章虞阁老,在朝应制又归田”。两人均在诗中提及元代大儒虞集,可见其文化影响之深远。
  东岳祈福  元君佑生
  在京城的民俗信仰版图上,朝阳门也占有重要地位。元代太庙在朝阳门内以北,是统治者认同中原文化传统的重要标志,对元代政治变迁及国家礼制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明代中期又在朝阳门外兴建日坛,成为都城重要的“四郊坛”之一。每届春分,或帝王亲驾,或遣官摄祭,大队人马从朝阳门出城祭祀,成为京师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当然对北京民俗影响最大的,则是始于元代的东岳庙。
  朝鲜使臣曾将东岳庙与朝阳门相提并论,谓“辉辉东岳庙,揭揭朝阳楼”。东岳庙始于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倡建者为元代历仕五朝、领导大都玄教40多年的大宗师张留孙,后经其徒吴全节在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完成。元仁宗赐名“东岳仁圣宫”,明代改称东岳庙,成为正一派在京师的代表宫观,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正一道观。
  道教认为泰山为五岳之宗,东岳大帝主掌灵魂生死及富贵贫贱,因此东岳庙建成后,很快成为大都民俗信仰的重地。元代《析津志》有记,每年三月前后,“倾城士庶、官员、诸色妇人”竞相行香,“车马填街”。朝阳门内外买卖繁盛,尤以与庙会有关的花果、饼食、酒饭、香纸最多,“填塞街道”。二十八日东岳大帝圣诞日,内外居民又“以水流道”,将从皇宫降下的“御香”奉迎至东岳庙。各项民俗活动,也达到“人神同娱”的高潮。
  明代东岳庙增设地狱七十二司,在京城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隨着碧霞元君在北方的兴起,东岳庙又成为民众奉祀碧霞元君的祖庙。碧霞元君是明清两代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尤以“送子佑生”的神通,受到京城民众的尊崇,朝阳门在京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明代东岳庙设有“国醮”,帝王祭祀日坛及藩王前赴封国,亦从朝阳门出城。清代东岳诞辰,朝廷均派官致祭。帝后“万寿”生日,亦派大臣焚香礼拜。东岳庙以“三多”即神像多、楹联多、碑刻多著称,可以满足民众多方面的需求。每年三月,祈福、还愿、踏春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甚至远方来客、国外使臣亦受感染。朝鲜使臣在《燕行录》中盛称“焚香礼拜人争集”,同时感叹“普天香火竞趋东”。
  朝阳门外东岳庙会包含娱神、商贸、游乐、交往等多方面的内容,数百年间长盛不衰。庙会重头戏为每年举行的大帝“出巡”,即将东岳圣像从庙内请出,抬进朝阳门后再沿主要街道巡游,以象征东岳大帝亲临凡间,降福惩恶。所经之处,“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充分反映出朝阳门、东岳庙与整个京城之间的神圣联系。
  总之,自元代以来,东岳庙成为北京重要的民俗信仰中心之一。而这与朝阳门地处漕运孔道,以及由此而来的商贸繁荣、文化交流,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涵养了朝阳门内外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郑永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其他文献
[摘要]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战对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是东北抗战的首倡者和先行者,是东北抗战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铸就者和践行者。东北14年的艰苦抗战历程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根本的
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去年5月1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本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法、保障法、促进法”,条例实施一年多来,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推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8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
期刊
“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上海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寄予了厚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李强书记在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上提出了关于“四大功能”建设以及“锻长板、补短板,抢先机、求突破,抓联动、促整体”的总体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将高端产业发展情况专项监督
我全程參与了城市更新的立法,而且作为新的人大代表,也是第一次参与立法,感受良多。本次立法我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真谛,也就是说立法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深入贯彻落实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共建为根本动力,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物业权利人和更新统筹主体共同推动城市更新的顺利进行;以共治为主要方式,更新行动计划、区域更新方案
操守和性命,孰轻孰重?倘若将其置于人心的天平上称一称,分量自然不同。有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生死关头,保命要紧,操守算个嘛?有人却把操守看得比性命更重,舍生取义,不眨一下眼。也有人把操守和性命同样看重或看轻,倘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必权衡利弊,做投机客。  历史上,一些贤德之士,品节卓异,在他们看来,操守重于一切。似乎只有这样,天良才可安宁,灵魂才可安放。即便两者可以兼得,他们也不容一丝劣
今年8月20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从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到圆满完成两次出舱任务,我国空间站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上海航天局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承担了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飞船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测控通信子系统研制任务,还承担了天和核心舱资源舱结构与总装,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飞船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
[摘要] 老城胡同文化是传承北京古都文化不可替代的要素。构建胡同文化场景是让胡同文化活起来的重要方式。文化场景作为一个持续运转的动态化场域,具有激发胡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作用,更能彰显本土文化的持久张力。保护好、传承好、活化好北京的胡同文化,可以让众多的老城胡同更好地融入现代都市,让整个老城焕发新的生机,为首都增色。  [关键词] 胡同; 文化场景; 文化资源; 活化  [中图分类号] TU98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党的千秋伟业,站在人民创造历史的高度,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质和优势,使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和行动价值所激活的这一“中国式”民主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放眼全球已蔚然成为一道令人刮目相看的靓丽风景线,不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   全過程人民民主扎根中国土壤,凝结党和人民智慧。
2016年7月29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为检查、评估该决议的执行情况,同时为制定“八五”普法决议奠定基础,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4月至7月组织开展了“七五”普法决议执法检查。   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街镇、工业园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实地检查,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执法检查组在看到“七五”普法工作喜人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三国时期曹操的谋臣,与同时代的荀彧、郭嘉、荀攸等齐名。公元220年,曹丕废汉,建立魏朝,史称曹魏。高柔活跃在曹魏前中期的政治舞台上,担任廷尉多年,主管司法,后位列三公,以明于法理、处法公正、勇于直谏,获得时人称颂。  洞察时局 择主而事  高柔出生在一个有忠孝传统的官宦之家。他的曾高祖高固效忠汉朝。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高固坚决不出仕做官,被人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