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差异性的跨文化传播探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逐步取代微机互联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各国被连成了一个地球村;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也不再是各自独立孕育繁荣,而是在相互交流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多元共存的局面。因此,提升跨文化传播和交际实际效益,促进外国留学生友好工作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大有脾益。然而,如何准确地认识文化差异性、正确地看待文化冲突,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传播实际效果,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将以东南亚来华留学生为切入点,运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分析跨文化传播主体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浅析跨文化传播障碍的形成原因,试图找出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的解决途径,以促进对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事业顺利开展并形成良性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性 文化冲突 文化休克
  全球化是人类旧社会形态转变进入新社会的一个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使得多元化文化间呈现出一种竞争与共生的辩证关系。虽然人类在此之前已有几千年的交流互动,但随着移动互联时代逐步取代微机互联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人类社会受到的全面性冲击已出乎想象;故此,学者陈国明总结了全球化潮流的三个特征,一是全球化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的辨证过程;二是全球化潮流无孔不入;三是全球化显现了文化混合的情况。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根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文化传播目前已承担起特殊的外交功能,并成为国际交往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就是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的对象之一,其形式是“文化传播”,但核心是“价值认同”;通过跨文化传播这一方式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以达到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沟通和价值认同是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所在。
  我国已有65年来华留学生的发展史,建国初期的教育目的是“对外宣传”,而如今却已提升到传播中华文化的国家战略高度。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衡量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和文化外交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近年来,习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理念,都是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同属亚洲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和大文化圈,看似少有文化冲突会影响跨文化传播,然而人们往往会忽略东南亚国家间的差异性。
  一、跨文化传播及差异性
  跨文化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外交的核心内容和传播载体之一。其研究对象涉及甚广,既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群体、组织和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间的内涵深意,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进程;还包括文化与民族心理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的途径,以及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传播者不仅要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而且是要从国家形象、双边关系、传授知识等层面,以及交流合作机制、沟通桥梁职能、培养人才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如果主体的传播政策不到位,內容不具针对性,媒介传播和管理缺乏融入性,就会使受众产生排他性,从而影响传播效果,无法达到传播目的。
  文化外交是以文化传播、文化交流和沟通为内容的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旨在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一种有效外交形式。文化为一群人共有的观念、价值、行为习得模式,既是动态的又是异质的。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具有习得性、共享性、变迁性和共通性四大特征;可分为3个层次: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及深层文化,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根基是深层文化,深层文化的基础概念通常会以一种习俗生活方式反应在大众文化中。在跨文化传播和交际时,应有意识地学习深层文化,以便了解对象国家人民的行为准则和交往方式,避免我们在大众文化层次上造成误解。
  在谈到文化差异性之时,就不得不谈到文化休克的含义,因为文化差异是产生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的直接原因。1958年美国的奥博格提出了文化休克的概念,他的定义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或陌生的文化环境时,会因失去自己所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手段而产生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是恐惧的感觉。文化休克包括浅层次的温和不适,和深层次的心理恐慌和心理危机。尤其是赴国外工作、留学和定居的人群极易体会到文化休克的心理反应,不同的只是程度差异而已。其实不仅仅是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存在这一现象,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域、语言、社会阶层中皆存在文化休克的现象。因此,尽管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同属亚洲文化圈,有着相似的意识形态和大文化背景,但仍然广泛存在着文化差异性,值得我们正视并正确看待。如果持有文化中心主义观念,当主体接触到异质文化时,会倾向于以本民族或本群体的文化模式作为衡量标准,去评价其他文化,更甚者会敌视、怀疑不熟悉的文化模式。跨文化传播是双向文化交流,持有文化中心主义观念就不可能认识到其他文化的优秀品质,更不能学习和容纳异质文化,塑造出多元化的认识观,跨文化传播包含了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的双向交流。
  二、跨文化传播的差异性原因
  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中,他将冲突产生的原因归因于原始的文化差异。而且亨廷顿认为文化共性能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但文化差异却能加剧分裂和冲突,他的这一看法也可以解读为文化差异是产生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的直接原因。文化差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民族哲学、民族思维、民族性格和宗教意识紧密相连。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包括民族优越感、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本文本部依据以上理论进行一一分析,只是根据近年来东南亚来华留学生就读的实际情况,分析归纳出这一类文化差异产生的部分原因。   1.价值观导致的差异性
  价值观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才准等”。身处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本国家、本民族或本群体的价值系统,并下意识地反映在他们的行为、性格、心态、话语等多方面。例如,时间观念的不同。笔者在第一次授课时就发现,中国老师和中国学生对课堂拖堂习以为常,而来华留学生则对下课时间尤为在意。中国人内练含蓄、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的思想不认为个人要因自己的时间概念而打断集体的授课完成度,大多处于尊重包容对方;而来华留学生则认为,下课时间是个人私人时间,个人价值应得到重视,课程内容不能因为还差部分结尾而占用课堂时间,再精彩的授课也不能混淆工作和休息的界限和概念。当然,反推可知外国留学生对上课时间也很重视,也甚是忌讳迟到的行为,中方学生可能时常会有踩点上课的情况发生。
  2.生活环境导致的差异性
  来华留学生进入异域文化生活学习,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活变故,因此常常会感到不适、抑郁或消沉,甚至生病。刚离开熟悉环境和社会关系,在新的环境里生活通常会感到孤独无助,同学之间也不是同一国籍、不说同一种语言,这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产生负面影響。在异域文化中丧失了自己在母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缺乏认同和尊重就会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也会引发情绪的不稳定。例如,斯里兰卡国内最低温度从未低过20°C,自从九月至十月来华学习后,刚过了秋季学期的蜜月期就陡然进入冬季,对于从未经历过冬季的他们来说主观上认为冬季就是遥遥无期的长冬,入冬初期时常感冒发烧耽误上课。也是由于这个时间段在饮食上度过了新鲜期,开始觉得什么都不顺,在中国的生活不尽如意。容易引发情绪低落,心情沮丧,思乡情绪浓郁。不仅是他们与中国文化之间,来华学习的学生国与国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差异和磨合,也都容易在这个时节集中爆发出来。
  3.其他引发差异性的因素
  在从事跨文化传播教学工作时,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是基础必备条件。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优秀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当它阻止人们甚至尝试从另一个人的“专用镜片”看那个人的观点时,民族优越感就成为一种障碍。在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案例中,需要中方传播者有意识去修正警醒的还不止民族优越感这一个要素。
  无意识的偏见、歧视都是我们日常所忽略的交流障碍因素。造成偏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调整功能,因为偏见可能导致社交回报。另一个是自我保护功能,因为不希望承认与他们有关的某些事情,所以人们抱有某种偏见。最后是偏见有助于强化某种信念或价值——即价值表达功能。
  歧视不只是指我们能明确感受到的态度,而是指那些下意识的、非常微妙的非口头行为,诸如缺乏眼神接触、排斥和某人说话之类。笔者在教学生活中就曾发现,课后休闲时间外国留学生和校方中方人员都会带小孩在校园内游玩交流,双方父母都希望增进孩童之间的交流和感情,主动教导自己的孩子用英语与异国孩子打招呼交朋友。但中方孩子在与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学生的孩子握手之后,会下意识的在衣服上蹭蹭自己的手心。很明显,3-5岁孩童并没有明显的歧视,但孩童世界里还没有肤色不同的认知意识,她把深色肤色跟泥土颜色发生了迁移,判定对方孩子手上有泥,自己需要蹭蹭干净。
  三、跨传播差异性的解决途径
  因为文化传播是国际交往关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华留学生教育目的是以“文化传播”的形式传递己方的“价值认同”,旨在通过跨文化传播的方式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最终达到不同文明间的相互沟通和价值认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皆不同,到中国既要学习科学知识,也得了解历史和文化,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外国人。
  1.跨文化传播的5W模式
  解决跨文化传播障碍和差异性问题的现实案例,常常要涉及到研究跨文化传播的5W模式包括:谁-主体分析(who)?对谁说-受众分析(to whom)?说什么-内容分析(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s)?即学界所称5W模式(线性模式)。谁(who)是传播主体,是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背景制定的政策;对谁说(to whom)是接受者,是东南亚各国的来华留学生及其认识、态度和情感;说什么(says what)是指来华学习的语言、多学科知识、社会实践等;媒介(in which channel)是指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跨文化传播,文中就指招生东南亚留学生的高等院校;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是指取得什么效应,我们期望他们能客观认识中国,认同中国,形成对华友好资源和力量,这需要通过后延跟踪调研才能得以评估检验。“议程设置”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预先设置要向受众传播什么内容,以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将该理论与5W模式相结合,也就是主体对信息控制(包括信息编码)的问题。传播本身就具有特定性和目的性,对传播效果而言,传播者(政府主体)的控制行为——目标、方法和策略是至关重要的;而接收者(来华留学生)的身份、观念、文化背景等对跨文化传播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但以上模式的信息流动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因为跨文化传播的本职是文化的互动性,而不是二元关系的单一传播。因此,在学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和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学习其他文化和文化习俗的时候,通常也能学到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东西。从经验中学习知识也是学习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法。依靠跨文化经验能学会很多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如何反应和互动的知识,有助于评估形式,处理不确定的事件。
  2.文化传播实践的技巧与方法
  学习跨文化传播时有三个重要技巧:自我反思、了解别人、聆听他人的声音。自我反思指我们“望向镜子里面”看自己的过程。了解别人是指文化研究实际是对其他人的研究,永远不要忽视人文元素。聆听别人的声音表明我们可以从真实生活经验学到很多,人们的经验和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文化。不止包括与别人面对面交谈,也包括通过网络、电影、博客倾听他人声音。聆听不同人的经验可以形成看世界的不同方法。
  除了以上三个技巧之外,在实际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参考以下三个方法,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文化适应过程。一是主动有效的沟通必不可少。沟通的关键在于理解对方说了什么,理解对方的前提是语言的熟练运用,因此传播者提高传播主体(who)的外语能力,并开设汉语课帮助对谁说(to whom)的传播对象学习中文,因为一种语言定义了一种文化,要在异质文化中学习工作,学习语言是非常必要的。积极主动的不止学习语言,还指心态调节,传播主体(who)根据传播对象(to whom)的实际情况和跨文化冲突的发展规律,适时地安排心理疏导课,有效引导传播对象保持放松、乐观、耐心且积极的心态,引导他不仅学会融入中国文化,还要学会跟班上其他国家的学生沟通交流,这也是创造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二是留意非语言信息。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既包括语言信息还包括非语言信息,事实上交流内容和信息大多数是来自非语言信息。例如姿势、动作、姿态、面部表情等,上文中提及的孩童之间的交流案例也属于非语言信息。三是破除定势思维障碍。来华留学生可能在出国之前就有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或许是通过西方媒体的妖魔化宣传误判了中国的国情,或许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过于笼统简单化;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一个成员当作该文化的定势代表,认为这个成员代表是整体文化形象的浓缩或折射,继而影响后续的活动趋势、活动程度和方式。破除认知的固定倾向,需要传播主体(who)根据传播对象(to whom)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议程设置”——即:预先设置要向受众传播什么内容,以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开设国情军情课、中国文化课、文化体验、社会实践等理论和实践课,创造有效情景、开展教学设计,融入混合式教学法反复实践总结,正视跨文化差异性、总结实践经验教训、重构理论研究,将跨文化传播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目前高校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校的安全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甚至发生的几率日益升高。针对这个问题高校辅导员的安全事件预防工作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一些突发性的安全性事件,危害到高校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基于上述情况,高校辅导员对于这一系列安全性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成为了目前高校辅导员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本文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危机处理能力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介绍高校辅导员处理危机能力的现
过去的30多年里我一直在国际公司工作.我在中国帮助了很多的企业,就他们的体制管理还有产品质量方面进行改进,我也有很多机会与中国的大学打交道,因为中国的未来在这些年轻人身上.虽然“中国制造”面临一定的难题,但是既挑战也是机会.rn保障“中国制造”质量rn中国的技术是很好的,跟世界上其他国家来比是有竞争能力的.如果没有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就没有中国强大的国力.但是中国科技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没有得到应得的认可,因为缺少质量.
期刊
摘要:由于科技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和网络工具的加速应用,网络舆情中的“加速”效应及伴随的风险日益成为现代网络舆情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加速主义理论的视域,考察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加速”及其治理逻辑,以此实现党的领导与网络舆情治理、价值观与舆论观、网络舆情治理与现代技术、政府与网民之间的内在统一。  关键词:网络舆情 “加速”主义 治理逻辑  网络信息安全直接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市场中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地增多,而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也导致公司内部形式以及内部构造愈发地复杂。市场以及公司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纳税大户。如果在企业中出现了大量的逃税、避税行为,不仅仅会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法律体系的公平公正受到影响。为此,需要制定与社会发展市场发展相吻合的相关法律制度,约束公司的逃税、避税行为。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阐述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成立于1992年,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国际性高层政策咨询机构。国合会成立以来,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历史性变迁,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国际社会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交流与互鉴的重要平台。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贺信中强调,“中国愿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进一步释放南南合作潜力,共享发展机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我国持续推进与南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科技合作,积极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四项行动。
摘 要:现代房屋建筑工程较为浩大,涉及到的工序也十分繁杂,参与工程的人员也十分庞大,这都给给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管带来了难度。但是,对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加以科学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尽可能的消除施工质量控制中出现的大的安全隐患还是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监理要点;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涉及面非常广,从建筑
期刊
前言rn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已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欢迎,效果越来越显著.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并把历史形象地比喻成每一个人的“教科书”“好老师”“必修课”“营养剂”.rn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直言: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史,才算真正中国人.沿着钱先生的思路深入:我是一名中共党员,就应当知道更多中共党史;我是一名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党员,就应当了解更多中国广播电视史.于是我在学习党史的同时,也翻看了系列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史的书籍.历史星空下,其中“那一天”的历史,以及围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几乎全球所有疫苗研发机构都迅速动员大量的资源力量投入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苗候选疫苗品种达315个.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品种有210个,进入临床试验三期的品种至少有30个,这意味着未来可能有更多品种的疫苗供人类使用,其中我国的两种灭活疫苗纳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并将通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更广泛地使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