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黏性土不排水分析中总应力强度指标的选用

来源 :土木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u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饱和黏性土在不排水条件下的总应力分析,首先进一步深入阐释泰沙基有效应力原理,指出应注意区分静水压和超静水压,区分含有总水压的平衡总应力和仅含有超静水压的本构总应力.采用总应力法进行饱和土不排水分析时,这“总应力”只能是本构总应力.进而指出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一般不宜直接用于不排水强度计算,直接计算所带来误差的情况与实际总应力路径的斜率有关.建议此时采用饱和土原状土样在实际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后不排水剪切试验测得的不固结不排水强度cu并给出从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计算不固结不排水强度cu的公式.最后就地基承载力、朗肯土压力和基坑稳定分析三类问题给出算例,分别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强度和直接采用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对比展示后者的误差情况并对其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针对狭窄空间地铁车站施工困难以及明挖施工造成道路长期封堵等工程现状,提出采用顶管法结合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暗挖地铁车站的工法.针对工法中拆除管片后,未拆除管片轴力骤降,附近纵缝剪切和抗弯性能降低的结构特性,同时也为体现管片空间力学特征,文章提出采用基于荷载-结构模式的壳-接触计算模型,研究在拆除管片和拆除内部支撑的两个关键工序中结构的整体力学性能,确定上述暗挖车站新工法隧道开口时衬砌管片、管片接缝和内支撑体系协同受力特征,并据此提出结构优化方向:①调整衬砌开口位置上部第一个纵缝,使其远离开口上边缘,可明显减小
随着以BIM、GIS、互联网、物联网、AI、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大规模产生、分享、应用数据的DT时代已经来临,建筑企业涉及上下游链条长,产生和汇集的数据量非常丰富,这些数据隐藏着建筑立项、设计、施工、交付、运营等过程的价值规律,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建筑业将逐渐进入DT时代,而实现企业数据资产的核心是数字化交付。由于政府和行业尚未制定出数字化交付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竣工移交采用的仍然是实体档案为主、电子档案为辅的方式。因此竣工数字化交付是全行业关注的课题,亟需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