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替比夫定治疗 HBeAg 阴性 CHB 孕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62例 HBeAg 阴性 CHB 孕妇,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观察组)31例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31例(对照组),观察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20 mg/d。所有新生儿出生即刻及出生后15 d 分别肌内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0、1、6个月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0μg。检测两组患者血清 ALT、HBV DNA 水平,比较两组 HBV DNA 阴转率、宫内感染发生率、孕期、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体质量及是否畸形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结果观察组在分娩前及产后6周 HBV DNA 分别为(0.20±0.11)和(0.22±0.13)lg 拷贝/mL,与治疗前的(6.24±0.75)lg 拷贝/m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303.128、301.321,均 P <0.01);观察组分娩前 HBV DNA 转阴28例,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两组分娩前及产后6周 HBV DN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0.285、-8.721,均P <0.01)。观察组在分娩前及产后6周 ALT 分别为(13.08±5.87)和(25.97±17.48)U/L,与治疗前(205.95±95.69)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93.128、81.321,均 P <0.01);对照组分娩前 ALT 为(104.15±69.15)U/L,与治疗前(209.60±102.24)U/L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281,P =0.032),但 ALT 出现反复波动,产后6周 ALT 为(150.26±86.43)U/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21,P =0.122)。两组分娩前及产后6周 ALT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559、-3.158,均 P <0.05)。两组孕妇宫内感染发生率、孕期、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体质量及畸形等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eAg 阴性 CHB 孕妇采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肝炎活动,降低病毒含量。
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
【摘 要】
:
目的 了解替比夫定治疗 HBeAg 阴性 CHB 孕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62例 HBeAg 阴性 CHB 孕妇,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观察组)31例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31例(对照组),观察组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20 mg/d。所有新生儿出生即刻及出生后15 d 分别肌内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0
【机 构】
:
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210003,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210003,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210003,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210003,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210003,南京市第二医院妇产科
【出 处】
:
中华传染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32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72例慢性乙型肝炎、40例肝硬化和17例肝细胞癌患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血脂、HBV DNA等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HBV DNA与血脂的相关性,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患者
脓毒症是目前严重威胁儿童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尽管现代医疗技术有了大幅进步,但脓毒症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病原菌的变迁及新型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使治疗难度日益加大.本研究旨在总结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临床预后等方面的资料,以了解病原菌分布和特征,探讨影响儿童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疟疾报告显示,85%的死亡者是5岁以下儿童,91%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1].儿童疟疾临床症状不典型,呈多样化,容易造成误诊[2-3],从而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儿童免疫力偏低,病情进展较快,并发症也较多见.疟疾引起PLT减少症的研究较少,尚鲜见文献报道患者仅因疟疾相关的PLT减少症而死
期刊
摘要: 清代朝冠寒暑易制、朝祭而御,为清代服制的正式礼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王朝独具满俗汉制特色的冠式。文章采用标本研究、结构分析与文献互证的方法,针对清代明蓝石顶冬朝冠标本的帽胎、顶戴形制进行测绘记录和图像文献考释。通过分析其冠帽结构及形制特征,阐释清代朝冠“由行至朝”的形制演变、功能转化及制度意涵。研究表明:冬朝冠作为清代礼帽,其结构形制是由早期騎射功用的户外帽式发展而来。顶戴规制为北方游牧民
期刊
患者男,32岁。以反复发热伴关节痛20余天于2014年5月5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与羊有密切接触史。接触1周后出现持续性高热,体温>38.5℃,以午后发热为主。关节疼痛,起初为右侧肩关节、后扩展为双侧肩关节、胸锁关节及膝关节,呈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生活不能自理。自服中药(具体不详)并于福建龙岩及周边多家医院就诊,症状无改善。体格检查:体温39.4℃,神志清楚,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
例1 女,入院时12岁,福建莆田人.5岁时发现HBsAg阳性,无症状,肝功能正常;之后每年复查HBsAg持续阳性,肝功能均正常.入院前10d再次复查ALT升高,于2005年7月15日入院.既往体健.家族中母亲HBsAg阴性,父亲及弟弟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V携带者.入院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ALT 82 U/L(正常参考值<40 U/L)、HBeAg 271.05 S/CO(0
期刊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和侵袭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SP的高患病率和多重耐药率使临床治疗变得更为棘手[1].我国耐药监测显示,SP多重耐药以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嘿唑和四环素为主[2].本研究检测临床分离的SP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接合性转座子的整合酶基因,旨在探讨耐大环内酯类SP的耐药机制。
期刊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常引起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等.近年来,由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的肝脓肿及其伴随的肝外部位感染在亚洲地区的逐渐出现和增加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北美、欧洲等地区发现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亚裔居民身上,这种倾向于亚洲人群的感染机
期刊
摘要: 唐代纺织品中凤纹种类多样,造型生动而丰富,其中一类凤纹造型具有明显的鸡形特征和文化寓意。文章以现存纺织品实物为载体,借助图像学研究方法将唐代纺织品中鸡形凤纹分为凤踏莲花纹、团窠凤纹、对凤纹。通过对凤纹动态姿势中的凤首、凤翅和凤尾进行图像学分析,认为其反映了不同状态下鸡的造型,呈现出英武健壮和雍容闲雅两种审美特征。基于历史学、文化学和民俗学考察,研究认为在唐代社会文化中,鸡象征着帝王权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