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素养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落地生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共识。课标是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展开,而“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在科学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下面笔者以《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践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文本解读:为语言的土壤“犁地”
  文本是学生语言素养发展的土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丰富、深刻而又独到,才能为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独特理解。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受阅读快乐过程的前期工作。与文字亲密接触,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文本解读,解决了教者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教者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问题,还解决了教者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即文本解读的程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若把语言文字比作教学的土壤,文本解读就是在“犁地”。因此,若想教学得心应手,教师需在文本解读上下足功夫,在这样的语文课中,才能听到学生语言素养生长拔节的声音。
  【案例1】
  《雾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写景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又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奇观的美丽,字里行间都透着“奇美”的景象:雾凇景色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篇文章语言美、意境美。
  由于这篇文章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初读时,有些句子还是不太容易理解。因为雾凇的形成对环境要求的特殊性,学生并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的认知为零,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现象有一定的难度,且还不能上成科学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转向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关键概念要弄懂,还要清楚文本是如何写生动、如何进行表达的。
  解读文本后,笔者意识到:教学这篇文章,运用图片、视频不能取代词句品味带给学生的语感体验,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语言素养如何提高都将落实到“读”“品”“悟”中。
  二、字词学习:使语言素养开始“萌芽”
  第一课时通常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脉络,根据课标理念,还要用10分钟时间进行生字教学活动。字词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语言素养萌芽的过程。就《雾凇》一课而言,基于上述对文本的解读,从字词入手,不仅仅要解决字词问题,更要以字词为抓手理解几个关键概念。这里由听写几个词语巧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概念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夯实了字词教学和听说训练,也为教学下一环节突破重点难点埋下了伏笔。
  【案例2】
  1.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雾”,这个字怎么念?下面是个生字“凇”,注意是两点水旁。(师板书课题,生书空,指导“凇”的写法。)读课题,这是书上第几课?你预习了吗?在预习的时候你做了些什么?
  2. 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听写几个词语(请一个学生默写在黑板上,其他人默写在自己本上):饱和的水汽,蒸腾的雾气,晶莹的霜花。(师巡视检查)同学们默写得很认真,奖励大家再默一个:遇冷凝结。
  3.检查默写情况,评议。看来预习也要认真,如果不认真,也会写错字。请将错字圈出来,在旁边更正一个。
  4.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事物:水汽、雾气、霜花。你在哪里见过“水汽”?(“汽”有三点水旁)根据课前的预习,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空气中漂浮的小水滴)那“霜”呢,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吗?(水汽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凝结成的冰晶)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雾凇”是怎么回事呢?(雾凇就是霜花凝结在树上,所以俗称“树挂”。)相机板书:小小水滴,小小冰晶,缀满枝头,“树挂”。
  5.请结合板书把“水汽、雾气、霜花、雾凇”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试着用板书的字,连起来解释“雾凇”形成过程。)你们看,原本我们从没见过的事物这么一说就都清楚了。其实,这雾凇形成的过程在科学书上有明确解释,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与科学书上的表达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了雾凇形成的经过。
  在这一案例中,不仅将字词训练落到了实处,更让一个知识难点在“听说读写”中迎刃而解,使学生的语言素养悄然“萌芽”。
  三、阅读训练:让语言素养发展“扎根”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语言素养”。诵读文本,是最常用的培养语言素养、语感能力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以读代讲,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读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因为文本不同,文体不同,阅读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诗歌和散文的读法不一样,《雾凇》这篇课文与诗歌或散文的读法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这课第2自然段的教学,我认为就要读清楚、读透彻。课文第2自然段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一共有8句话,第一句话与另外几句有什么关系,这是对文章布局结构的一个学习。而对课文内容本身的掌握则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在一遍遍阅读中有所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的准确性(规定性)和阅读品质,进行语言素养的培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多元解读”,有时并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我认为要根据文本所指向的“规定性”进行阅读训练。再有就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抓住文本的言语结构,它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原本毫无关联的词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实现本课要求背诵的教学目标。如果说这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那么在师生、生生的一次次愉快轻松的对话过程中,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是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进而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同时达到了对学生语言素养培养的目的。
  【案例3】
  1.生自由读全文,这篇文章哪一自然段把雾凇的形成过程描写得十分具体、形象?邊读边找出相关段落。(师巡视、小结,找出第2自然段。)
  2.第2自然段有几句话?(8句)作者用几句话就把雾凇形成的过程清楚地记录下来了,而这个过程通常要8~10个小时,作者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呢?请第一排8位同学一人读一句,看看这几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3.经过讨论评议发现“总分”关系后,指名读读7句分句,说说哪句写的是水汽、雾气,哪句写的是霜花、雾凇。
  4.作者把雾凇都比成了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比?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出了珍贵、喜爱,这个比喻其实隐含着作者的感情。)
  5.还有谁说说自己的朗读体验?
  ……
  8.指导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9.回到开始的问题上,这段话是怎样通过简短的语言把8~10小时才能形成的雾凇过程写清楚的呢?你又有什么依据呢?(指导朗读,把它缓慢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
  10.大声朗读,并背诵该段落。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培养的必经之道。笔者通过解读文本、抓住字词教学和阅读训练,着力体现“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自能读书,达到让语言素养发展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落地生根的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写话是低年级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是难点,教师应避免学生孤立写话现象的发生,而要善于运用学生本能的写话冲动进行写话指导。因此,教师可以以阅读教学为平台,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喷发的突破口,以使学生能够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抓结构,探寻语言反复处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故事结构反复出现的课文,在这些课文中,文本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表达形式很容易被学生所掌握。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同
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经常牺牲休息时间,废寝忘食地工作,但与此同时,却也牺牲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学生的节假日就减少了,很多学生没有了娱乐时间,长此以往也被消磨了个性,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没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而创设一些独特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趣味诵读,感受童谣的韵律及意境,激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风格的田园主题作品,体会童谣和童诗的异同。  3.拓展阅读,深化对“田园”象征意义的理解与认同。  【教学过程】  一、由词入境,轻叩田园生活的大门  1.今天我带来一组词串,谁来读一读?(出示词串)  依山傍水 树木葱茏 绿草如茵  阡陌交错 炊烟袅袅 鸡犬相闻  男耕女织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小猪和小狗,是对好朋友。两家窗对窗,出门手拉手。  小猪早上喜欢睡懒觉。爸爸叫他好几遍,他用被子蒙着头:“没听到,没听到,我没听到爸爸叫!”
补白,就是“填补空白”,主要是指填补报纸或期刊上留有空白的地方。课文补白,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的内容进行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和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补白训练呢?  一、背景补白  在教学
找朋友 找不同
期刊
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性强,大都以童话为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把故事完整地讲下来,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课标也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如能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对学生的复述进行指导,那学生讲起故事来就会更加轻松。  一、抓关键词语复述  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内容浅显易懂,在学生复述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心阅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然后借助这些关键词语把
四季轮回,周而復始。看似不变的季节,在教材中却呈现着不一样的人文,这种人文的呈现与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过程遥相呼应。把握了这种呼应,也就打通了教材纵向联系的通道,教师便可以全面把握教材呈现的梯度,也能精准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层面,让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循环往复中持续提升,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最终结果。  秋天,一个美丽且令人多思的季节,在教材中多次重复出现。但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彰显教材的范例价值,依循着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态发展的视角遴选教材文本中的写作模仿点,真正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笔者就以“写人类习作”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选取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品质  俗话说:写事离不开人,写人离不开事。人物和事件在小学习作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的精神和状态都需要借助于典型的事例来呈现,对于凸显人物品质
在一些日常公开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喜欢上《大江保卫战》 《爱如茉莉》这类记叙性文本。可能因为这样的课堂容易使教师、学生,甚至听课者找到和文本、作者、编者情感的共鸣点,“工具性”“人文性”也易得到彰显。而对于说理文,很多教师都认为其不好上。不好读,因为不易读出感情;不好写,因为不易找到语用训练点。如此种种,最终让说理文的教学甚至沦为了“鸡肋”。  故此,笔者尝试聚焦说理文教学,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