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课”的目标与训练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听的是三年级的《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教师的思路很清晰:“导入新课,学习生字,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理清层次。”作为第一课时,这样设计中规中矩。从程序看,目标定位似乎比较合理:学习生字很有必要,因为作为三年级小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还很弱,仍需要教师多帮几把;把课文读正确,第一课时理应如此。但是,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却与设想大相径庭。
  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庐山”的“庐”的写法,这里有两撇,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你们看,这两撇像不像仙女身上的飘带呀?
  (课后与教师交流,知道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生1:“瀑”字的右下角,最后部件不能写成“水”。
  生2:“姿”字的下面,是“女”,不是“贝”。
  ……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课后的生字描红。
  思考一:语文课上的写字指导,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写正确字形;二是写美观。从写正确的字形角度来指导,应该要强调:“庐”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分是“户口”的“户”,不能写成“卢”。从写美观的角度来指导,应该要强调: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部分应该向外冲,这个字中,主要是里面的撇要冲出去;两撇在书写时要注意方向基本一致,但收笔第二撇较低。
  思考二:那么如何训练呢?笔者认为也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如果是要训练学生写正确,那么,书后的描红暂时可以不用,让学生准备一个田字格本,对照生字表,认真练习,把每一个部件写正确。第二,如果要训练写生写美观,那么首先进行描红。
  其实,描红作为学生练字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给学生降低难度。学生在红字上描写,不需要考虑笔画之间的搭配,不需要考虑在方格中的摆布,唯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根据笔画的写法,把每个笔画写美观。描红训练的是学生的基本笔画。当然描红的遍数可以多一些,目的是在描红的过程中,逐步过渡到由关注笔画的写法到笔画的姿态和相互间的搭配。
  把课文读正确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课文了。现在请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正确。
  (学生朗读)
  师:请大家再读,把不能读正确的地方再读几遍。
  (学生再次朗读)
  师:现在我们来检查朗读情况。谁来读第一小节?
  (一学生举手,老师请其朗读)
  师:大家说说,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样?
  生1:他读得很好,都有感情了。
  师:他抓住了哪些词语?
  (学生交流)
  师:不错,他不光把课文读正确了,还读出了感情。谁来超越他?
  ……
  师:这位同学刚才读了第二小节,谁来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2:他把“巨大”读得很大,“茫茫的大海”让我感觉眼前就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
  师:谁再来读,争取比他读得更好。
  ……
  思考一:怎样就达到“正确”的目标?这轮朗读,目标是把课文读正确。这是学习课文的前提。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熟不开讲”,我以为很有道理。把书“读熟”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认识每个字的过程,应该是学会断句的过程,应该是培养语感的过程……那么,怎样就可以认为读“正确”了呢?最基本的有三点:一是把每个字音读准确,包括音调、儿化、轻声等等;二是不多字,不漏字;三是断句准确。笔者认为,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把这三点渗透给学生,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很清楚。
  思考二:如果读不正确,该怎么练习?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听到其他教师这样说:“请大家再读课文,把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读正确。”于是学生开始练读,从开始读到结尾,再从开始读到结尾。这样的练习,平均用力,读不正确的地方仍然不能读正确,时间耗费了,效果还一样。
  怎么办?要教方法。一是词语(短语)训练法。有的学生读破句,主要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就应该引导孩子大致了解一下词语或短语意思,接着将词语或短语单独读几遍,然后再将句子连起来读,就顺畅了。二是心里默念法。课堂指明朗读,有时候学生会很紧张,常在同一个地方出错。有时候即使同学或教师示范、领读了,还会出错。这时候,就需要让孩子在心里默默念一念。让孩子用眼睛看着句子,先在心里默默念一念,不出声地念。在心里默念顺溜了,再过渡到发出声音的念。
  如果教师们的每一节“家常课”,都有明确的目标意识,都有明确的训练意识,教会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孩子的语文水平一定能够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现在许多城市,虽然历史上文化底蕴深厚,但现存历史遗迹所剩无几,或者历史遗迹相互孤立缺乏相关性,无法体现城市的历史价值。如何将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内
用户认知心理过程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信息用户的动机复杂多样。为了构建用户获得体验背后的心智模型,本文选择解释论的范式以对该具体问题给予合理分析,在具体操作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