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提出问题的人”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9日,对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瑞典文学院这一天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称赞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之外和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赞誉他的作品是“新的开端,富有诗意的探险,充满感性而忘我;完全超越当今的文明,探索极其深邃的人性”。
  是的,8年前,当我翻译勒·克莱齐奥的小说《金鱼》的时候,就深深地被他讲述的非洲小姑娘的故事所感动,为他的才华而赞叹。尽管我心底有隐隐的预感,但却终归没有想到,8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一夜间传遍了世界:他当之无愧地荣获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
  10月9日,四处游历的克莱齐奥正在从朝鲜赶赴加拿大的途中,这一天正好途经巴黎,这简直算是一个奇迹!他获奖的消息招来了大批记者,把伽利玛出版社不大的接待厅挤了个水泄不通。
  15点50分,68岁的克莱齐奥惊喜交加地来到了会场,他身着海蓝色的西装,简朴而帅气。他向记者们直陈了内心的激动:“这真是个惊人的消息,我还没来得及准备,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我非常高兴”。
  当记者问他将在12月10日赴瑞典接受颁奖的仪式上作何演讲时,他说要呼吁改革出版体制,以解决青年作家出版难的问题。他认为作家总是期待获得文学奖的。因为,“对作家来说,不管获得什么样的文学奖,它都意味着可以让作家赢得时间。因为作家写作就要期待反响,文学奖就是一种反响”。
  其实,克莱齐奥并不是一夜成名的,他走过了45年的文学创作生涯。
  克莱齐奥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963年的《诉讼笔录》,当时他才23岁,大学刚刚毕业。《诉讼笔录》获得了在法国重要性仅次于龚古尔奖的雷诺多大奖。随后,他一发不可收拾,迄今已写了四十多部小说与文集。他的作品充满人性及多元文化,代表作有《诉讼笔录》、《沙漠》、《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战争》等。早在1980年,他的小说《沙漠》获得了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保罗·莫朗大奖。1994年,法国文学评论杂志《读书》的读者已经将他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使他成为当今法国文坛最知名作家之一。
  他的辉煌也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思考。
  克莱齐奥不仅游历了非洲,而且足迹遍布世界。他曾在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和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凯克等地执教,曾痴迷过墨西哥土著文明,甚至于1983年写了一篇关于墨西哥印第安文明历史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所以瑞典文学院认为,克莱齐奥是一位能用其作品引领人类超越现有文明和追随根源的探险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和多元文化。
  让·玛利·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于1940年4月13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的尼斯。他的祖先曾于18世纪移居非洲海域的毛里求斯岛,至今他还有亲人生活在非洲,他现在依然保留着法国和毛里求斯双重国籍。他把毛里求斯称之为他的“第二祖国”。在得到获奖的消息时,他对媒体表示自己同时也为毛里求斯而自豪。“法国对于我是文化与语言的祖国,但毛里求斯是我的‘第二祖国’,她离我最近,我去那里就觉得回到了自己的家”。
  克莱齐奥的童年正值二战时期,尼斯陷入了敌人的魔爪,战争的恐怖给他的心灵投下了阴影。他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与邪恶,为了逃避危险和孤独,他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只得终日以书为伴。他的祖先留给他的书库成了他的圣地,他每天都被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在七八岁时他就开始写作,有诗歌、故事、中短篇小说,但都没有出版过。那时,他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编故事讲给别人听,与“读者”交流。他尤其喜欢读游记,幻想着有一天能够自己出发去冒险。终于有一天,他的母亲要带他和他的兄弟一起乘船去尼日利亚探望正在那里担任英军军医的父亲,他不知有多高兴。第一次旅行来到非洲大陆,他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着: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广袤的大地、猛烈的暴风雨以及那里各种各样的动物、特别是那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令他惊叹不已,他立刻就喜爱上了这块土地,觉得自己与它完全融合了。可以说这次旅行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受这一时期生活的影响写成的,如:《淘金者》、《罗德里克之旅》等。
  回到法国后,当他身穿翻领运动衫、牛仔裤,脚蹬一双便鞋去赴约时,法国人无法接纳这个如此率直,每日吞食大量阿司匹林和烟不离口的年轻人。而他也再不能忍受来自法国社会的各种约束,感到无比的窒息。他拒绝与上流社会交往,想方设法摆脱来自消费社会的林林总总:城市、红绿灯、汽车、水泥板、豪华饰品等,由此诞生了他的描绘西方大城市所面临的危机和恐惧的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1963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为他赢得了雷诺多大奖。
  他的小说《沙漠》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使他在1980年获得了法兰西文学院颁发的保罗·莫朗大奖。法兰西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说:小说《沙漠》“用北非沙漠一个失落文明的壮美影像,与不受欢迎的移民眼中的欧洲形成强烈反差”。作品的主人公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外籍工人拉拉,面对欧洲社会的丑陋和残忍,他俨然代表了一种乌托邦式的对立面。小说无情地鞭挞了制造贫困和死亡的殖民主义,揭露了建立在利润与暴力基础之上的西方文明,探询如何拯救北非沙漠失落的文明。小说构思巧妙,文笔古朴简洁但又细腻靓丽,散发着散文诗般的美,是一部令人读后回味无穷的小说,可谓克莱齐奥的杰作。
  克莱齐奥认为:一个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言语技师,而是一个用笔来提出问题的人。在出版于1963年的《诉讼笔录》、1965年的《发烧》、1966年的《大洪水》、1967年的《物质的陶醉》、1969年的《逃亡之书》、1970年的《战争》、1973年的《巨人》等作品中,都反映了这位作家对当代社会的矛盾现象所表现出的焦虑与不安,他像一位诗人,勇敢地抨击着当代社会的各种弊端;但在他的更多的作品中,如:1975年出版的《到另一个世界的旅行》、1978年出版的《蒙多及其他的故事》等,他对这种消费社会的现象并不是以一个反抗者的面目出现,而是通过一个少年的目光去剖析它,小说《金鱼》也是其中一例。作者在其作品中试图探索一种智力与生理的协调,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和谐。他的文学表现出的不是逃逸,而是探索,是藏匿着的宝藏,而细心的读者最终总会发现它。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克莱齐奥不是一个幻想家,他是一个战士,一个敢于揭露,敢于战斗,敢于挑战的勇士。
  童年的经历使他最喜欢探索儿童世界,因为他认为从儿童的目光里看到的都是纯真,没有任何偏见。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这样评论他:“作家作品的重心越来越朝着探索儿童世界以及他自己的家庭历史转移”。这一趋向始于《奥尼莎》,在《隔离》中则表现得更为具体,而在2003年出版的《革命》和《非洲人》中达到了顶峰。
  《革命》再现了他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流放、各种文化冲突以及青年人世界的断裂。作品中展现了不同时间和地点:主人公1950-1960年代在尼斯、伦敦、墨西哥的学生时代、1792年至1794年革命期间在军队中当兵的布列塔尼祖先为躲避迫害而逃往毛里求斯、18世纪一位女奴的故事,等等。童年回忆包括主人公拜访他祖父的姐姐,这位家庭传统的最后讲述者将这些回忆传给主人公,作为作家的主人公将把这些回忆带至将来。
  《非洲人》是回忆作家父亲的故事,这是一个生活在他不得不爱的陌生人阴影里的一个男孩生活的再建、辩护、回忆。他通过对非洲的地貌进行回忆:是非洲告诉他他是谁,是8岁时在经过战争年代的分离后他与家人重新团聚。
  日前克莱齐奥又发表了一部新作《饥饿重奏》,是一部以作者母亲为原形的小说。
  最后,再谈谈我所钟爱的《金鱼》吧。
  小说《金鱼》是克莱齐奥1998年发表的,它一发表就成了法国1998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小说的女主人公莱拉是一位非洲少女,六岁时因部落冲突成为受害者,被拐卖到摩洛哥。由于她不堪忍受女主人左娅对她的虐待而出逃,开始偷渡到了法国,后来又辗转到了美国。她就像一条可爱的小金鱼一样,渴望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无论她走到哪里,到处都是向她张开的无从逃逸的网。在经历了无数的辛酸磨难与无奈之后,终于成为了一名歌手。
  小说通过这位非洲少女的眼睛来观察和剖析欧美社会,对那些挣扎在当代文明边缘的移民、对那些被当代文明抛弃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做了深刻的、富有哲学意义的剖析。对于这些移民来说,寻根构成他们的首要问题,因为他们总是抱着最终能够回去的希望。故乡不再是一个被逃避的世界,而是一个失去的或被剥夺了的身份地。然而,他们的故土的存在又总是模糊的,只是一个渴望的空间,一个需要填补的空洞,构成他们梦想的一个部分,一个能够让人们找到自己身份的地方。主人公莱拉在美国和法国逗留之后,辗转回到她从未了解过的所谓出生的地方后,说道:“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我毫不理解地看着人们的活动,我不寻找任何回忆,也没有感到任何思乡之战栗。没有回到故土的感觉,另外我也没有故乡。”小说把非洲移民丧失文化身份的心灵之痛剖析得淋漓尽致。
  (作者为天津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授 克莱齐奥小说《金鱼》译者)
其他文献
城市化进程似乎不可阻挡。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要比生活在农村的人多。据估计,再过4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0%。这种无法阻挡的趋势标志着人类和地球未来发展的方向。2010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开幕的世博会,就紧紧围绕着城市化进行,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主题。  不过,在城市化进程中,将会遇到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和脏乱差的城市郊区等等。尽管城市被人们当作寻找机遇
康科德(Concord),坐落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波士顿的西北郊,和大多数美国小镇一样,康科德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如果你了解美国的历史,就会知道18世纪曾经在这里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如果你懂得美国文学,就会明了美国文坛巨匠爱默生、霍桑、梭罗和奥尔科特等都曾经生活在这里,并于身后葬在同一个公墓。这一切都为康科德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称它是美国最大的小镇。  我们从波士
“今天人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这是出自美国电影《西蒙尼》中的一句对白。如今,各式各样的“假”存在于人们的周围,而假新闻已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漫天飞舞之势,令人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会落入陷阱之中。著名史学家卜斯丁在其作品《幻象》的“假事件之洪流” 一文中用了如下的引言——朋友带着羡慕的神情:  “看呐,你的孩子多么漂亮啊!”  母亲:“哦,这没什么——你应该去看
是耶稣的妻子。画面中耶稣穿的是红衣服,蓝外褂,而圣·约翰穿的是蓝衣服,红外褂,俨然是一套“情侣装”,也许确实暗示着他们之间的神秘关系。  达·芬奇在绘画之外的成果,比如在医学方面他发现了血液的功能,认为血液对人体起着新陈代谢的作用,并认为血液是不断循环的;物理学方面他提出了连通器原理,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军事方面他设计了坦克
两位著名的飞行先驱,维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很可能曾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观察鸟类的飞翔上。可以确定的是,在1899年,维尔伯·莱特曾向美国史密森学会以及其它杂志询问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和建议。他或许被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迪豪克沙丘上空翱翔的大鸟所吸引,为何它们具有高高在上的能力?他和奥维尔观察到鸟类飞行时怎样扇动翅膀,用它们隆起的肌肉控制翅膀和飞行方向。这些都是飞行的关键因素——而不仅仅是翅膀的形状
在印度当代文坛,南印度作家卡玛拉·达斯以其直率大胆、自我告白的诗歌占据了独特的位置,更以毫无顾忌的恋爱事件饱受争议。人们经常把她与波伏娃、杜拉斯以及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相提并论。著名的印度英语文学专家艾衍格尔指出,“毫无疑问,在特鲁·都特甚至萨若姬妮·奈都以来的印度英语诗歌中,卡玛拉·达斯是一个新现象。她的诗具有女性强烈的感受性,敢于毫不顾忌地表达所受到的男权社会的伤害。”  卡玛拉·达斯1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文明之城。这里有凡·高描摹的金灿灿的“向日葵”,亦有伦勃朗捕捉的“夜巡”中的光影。优秀的文学渗透到这样的城市,比城市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历史更能抗击岁月的步伐。被公认为英国“国民作家”的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便凭借一部“小长篇”《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一举摘得了1998年英国曼布克文学奖的桂冠。  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容许人们选择安乐死的城市,这一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亚洲许多国家逐步开始了社会福利化进程。对广大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值得庆贺的好事。然而,亚洲国家的福利化过于追求广度和速度,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普通民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冈特梅卡尔村,两岁的小男孩阿古斯·库尼亚万穿着一件卡通猫T恤衫,正依偎在母亲的腿上。然而,人们很难看到T恤上那只俏皮的猫,因为库尼亚万发育畸形,无法挺直腰杆,更不能够自由行动。
说过了卢克索的历史,还是再来说说今天的卢克索人,我在这座小城呆了好几天,多少对他们今天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虽然在古埃及,作为首都的底比斯是个大城市,但今天的卢克索城并不算大,如果步行的话,不用半小时就会从小城的东头走到西头。城内的建筑也不算高,街道不算太宽,相当于中国一个小县城的规模。这里,观光游览的马车与汽车等交通工具混杂着穿行在街道上,让这个颇具现代色彩的城市充满着某种古老的韵味。  生活
她的书让全世界的孩子和成年人着迷,她是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荣获过很多奖项。她的新书无论何时问世,如饥似渴的读者都会在书店排队购买。她的书使她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女人之一。她就是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  1997年,J·K·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点金术》。一年后,更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哈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