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与人道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良忆
  住在欧洲的台湾美食旅游作家,著有《在欧洲,逛市集》。
  上馆子吃法国菜,点菜时服务员特别声明:“本日特色菜是生煎foie gras,用的不是鹅肝而是鸭肝,来源‘符合人道’,请安心食用。”我和丈夫相视一笑,敢情这家小馆的法国老板也抵挡不住人道之风了?
  foie gras,直译为肥肝,传统上取自鹅,眼下则有更多来自饲养成本较低的鸭。生的肥肝不像一般肝脏那样色泽深红,而是温润的象牙色,它是法国美食的代表菜色,那入口即化的绝美口感,诱得许多馋人垂涎三尺,包括以前的我。然而它如今在我家餐桌几近绝迹,倒不是嫌不好吃,老实说,这会儿想起那滋味,仍忍不住咽口水,但思及美食的“内幕”,理性终究克服欲望。
  这样的反应和决定,几年前的我根本想象不到。记得我结婚不久,有一回因对吃不吃肥鹅肝的看法不同,和丈夫抬起杠来,差一点大吵一架。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读到一本英国杂志呼吁读者拒食肥鹅肝,忍不住大发议论,“英国人真奇怪,鹅又不是保育动物,肥肝明明很好吃,又不是猴脑、熊掌,干吗不准人吃?”
  我以为好脾气的丈夫会附和我的意见,想不到他开口就说:“英国人倡议的有理,我百分之百赞成。我看过有关鹅肝生产方式的纪录片,过程惨不忍睹,太残忍了。”
  “不许吃鹅肝,那是不是连鹅肉都不应该吃呢?”我不以为然,“吃鹅肝残忍,那吃鹅肉就无所谓吗?毕竟你得先杀了它们,才能吃肉。”
  “这不是同一回事。”丈夫正色说:“我承认自己不爱吃素,可是我有我的分寸,比方说,我尽量只食用有机放牧的畜肉和禽肉,因为这些动物在成为盘中餐前,起码还活在健康合理的环境中。人类为了肥鹅肝,让鹅活得很痛苦,这样的东西本来就该拒吃。”
  “那岂不很伪君子?”
  “那也比麻木不仁好!”
  我听到这话简直气坏了,觉得这家伙好像间接在骂我,决定不理他,进行冷战,起码半天不和他说话。冷战期间,日子还是得过,杂志还是要看,谁知道一看之下,连我也被说服了大半。
  报导中说,人类灌食鹅以取肝的做法已有数千年历史,一直到近数十年以前,农夫都仍以手工方式,将连着漏斗的细长管子塞进鹅长长的颈项里,一边灌玉米等饲料,一边按摩鹅颈,一来便于把更多的饲料填进鹅腹,二来多少也能缓解鹅的痛苦。
  可是当前的社会讲求效率,手工填鹅的人少了,许多农户改用机器灌食。机器有效率又省事,却管不着鹅的痛苦。如今在工业化的养鹅场里,每逢一日三回的灌食时间,鹅的颈子就被工具固定住,嘴被硬生生撑开,接着就有“帮浦”(pump,即“泵”)自动将饲料通过金属管源源不绝打进鹅嘴里头,鹅只能昂首乖乖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如此这般灌食约一个月,直到鹅大腹便便,连路都走不动才停止。鹅肝这时长得肥又大,成了“脂肪肝”,也就是老饕赞不绝口的foie gras。
  我读着读着,渐渐良心不安,因为我联想到自己照胃镜时那种呕心的痛苦,还有肚子吃得太撑时那种近乎了无生趣的感觉,当场了解丈夫何以如此排拒填鹅的做法。
  在欧美,拒绝残忍美食的人想必越来越多,就像拒食鱼翅已蔚为风潮,强调饲养过程合乎人道、绝不因灌食而令动物受苦的人道肥肝亦成趋势。对于崇尚享乐主义却多少有不忍之心的老饕而言,这或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其他文献
“大学校园是个不定向的加工厂,最初同样的模样,四年过后文科女变得美丽动人,而工科女则还是未经雕琢一般,黄面示人。”这是网络上流传的段子,讲述了工科女与文科女的大学进化史。大一时,我对这段子不以为然,我相信,只要努力,我这枚工科女可以进化到“美丽动人”。  我们学校文理生比例三七开,工科类专业班上最好的情况是1/5是女生,像机械专业的女生是一个巴掌数都还有富余。宿舍是电脑随机分配,所以文理科学生很容
期刊
目的: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胎龄14-16d的胎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探讨破血化瘀法对缺血缺氧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同时探索最佳培养神经元方法、造模条件、用药量等,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机械二次消化法培养胎鼠大脑皮层细胞,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促进细胞贴附并生长,换液用神经元专用培养液加B27及L-谷氨酰胺的方法对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获得较纯的神经元(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
医生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他们从来不执行自己对别人提出的忠告。  1  在见多识广的医生眼中,很多事情都是小事情,很多概率都只是吓唬人的把戏。不过,大家千万别因此掉以轻心,他们是那拨与我们不一样的人,他们艺高人胆大,像旧时代的天桥艺人,拿块砖头砸头,砖头碎脑袋完好无损,但你我若打算效仿,肯定是头裂血崩砖头完好无损。  准备怀孕前我被一位老中医吓唬过:“你气虚血虚,需要好好调理。否则怀上了未必带得住。
期刊
1  方小茜跌跌撞撞地从小学念到高中。自打她十岁时父母离婚,老爸从此跑了个无影无踪,老妈在路边摆一个饺子摊,顺带卖绿豆、黄豆、豌豆之类,早出晚归做生意维持母女俩的生活,哪里顾得上管女儿的功课?于是方小茜像马路牙子外的野草野花,无拘无束、晃晃悠悠就长大了,各科成绩和她不爱打理的长头发一样乱七八糟。  高考前夕,老妈找方小茜进行了一次严肃谈话:“我养育你十八年,家里的重活没叫你沾过一点,因为你需要专心
期刊
一  2008年大地震,我在杨柳坪,没做什么采访,没法儿问,也不想试图劝谁别难过。  跟叶哥叶嫂回家,他家的房子从后面看是完整的,一绕过来,前头全塌没了。他们遇难的孩子前一天跟爸爸下的象棋,还在桌子上。  他们就那么站着看。  “那你要拍什么主题啊?”北京的同事问。  “不知道。”  “那怎么办?”台里负责播出的同事有点急,“要不要找找镇里和村委会,做个全景式的采访?”  我们后来谁也没找,就等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