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管理者是指在教育領域中对人、财、物等因素进行有效协调,使其达到预期目的的人。素质是指一个人解决问题时所必备的心理品质,它与一个人的个性、文化素养及经验等密切相关。在教育领域,要想使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以最佳的组合高效地实现预期的目的,教育管理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克服畏难情绪。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涉及到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人的复杂性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两难问题,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规章制度与个人积极主动性的矛盾等。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2.客观冷静分析遇到的情况。客观指的是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找出事物的本质所在,冷静就是不急躁不感情用事。
3.不墨守成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对人的管理,更不能抱着成见不放。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因时、因地、因当时的特殊情况制宜,不能墨守成规,犯经验主义错误。
4.善于急治标、缓治本。任何事物均有现象与本质。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对事物的现象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当有时一下子还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本质还未被大多数人认清楚的时候,教育管理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先将事物的现象扼制住,稳住脚步,然后逐步探究出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正确看待失败。对一个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并且愿意承担风险的管理者来说,失败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正确看待失败,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面前不气馁,更新观念,让压力变为动力。
二、抓住本质善于决策
1.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要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必须深入实际,对诸多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筛选,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主要的问题暴露出来,抓住其主要矛盾。
2.搜集各方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要搜集各方面和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影响较大和较小的、任何和这个问题有关的细节均要考虑在内,以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设计出多种方案并比较选择。在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看所设计的每个方案优在何处、缺在哪里。要通过分析比较,优中选优,挑出最好的一到两个方案,作为确定方案。
4.实施决策。方案确定后,若备选方案只有一个,那就要贯彻执行。在执行时,要注意及时收集有关情况和听取反馈信息,看决策与实际是否吻合,必要时修正或追踪决策,使问题能够顺利解决。
三、合理用人
1.唯才是举。这是衡量一个管理者能否坚持党的用人准则的一个试金石。只有做到唯才是举,才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吸引人才到你所管的单位来,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唯才是举,而是“远贤臣,近小人”,那就必将一败涂地。
2.知人善任。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知道他的长处和不足,在使用时,力求避开其不足之处,让其优点和特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3.用人不疑。如果管理者人为制造矛盾,将单位工作人员划为心腹、知己与外人,有点好处就让自己人干,对那些有能力且不唯命是从者处处设防,久而久之,当人们发现你对他既用又疑时,就会渐渐失去工作热情。
4.了解需要,善于激励。激励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的发生。教育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和掌握人的合理需要,采取适人适事的激励方式,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四、学会授权
1.授权不授责。授权就是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利,让下属代表管理者行使职权去干好某项工作。当下属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不能推诿责任,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使下属人员放手大胆地干好工作。
2.授权要授给自己的直接下属。一般情况下不要越级授权,以免造成一种用人且疑的现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事关全局的权一般不授。管理者授权是为了减轻琐事的影响,全身心投入到大事中去,解决事关全局的问题,而不是交权。因此,管理者必须把握好事关全局的权力。
五、主动接受监督
监督可以找出工作中的差距,知道工作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推动工作前进。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妄自尊大,要善于接受逆耳忠言,接受党组群的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一个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人,一个善于任用、协调、激励人的能手,一个有长远眼光善于抓住机遇的决策者,一个会合理放权、能展示自己独特风格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尽其才、财尽其用、事尽其功,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克服畏难情绪。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涉及到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人的复杂性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两难问题,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规章制度与个人积极主动性的矛盾等。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2.客观冷静分析遇到的情况。客观指的是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找出事物的本质所在,冷静就是不急躁不感情用事。
3.不墨守成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对人的管理,更不能抱着成见不放。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因时、因地、因当时的特殊情况制宜,不能墨守成规,犯经验主义错误。
4.善于急治标、缓治本。任何事物均有现象与本质。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对事物的现象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当有时一下子还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本质还未被大多数人认清楚的时候,教育管理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先将事物的现象扼制住,稳住脚步,然后逐步探究出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正确看待失败。对一个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并且愿意承担风险的管理者来说,失败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正确看待失败,认识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失败面前不气馁,更新观念,让压力变为动力。
二、抓住本质善于决策
1.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要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必须深入实际,对诸多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筛选,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主要的问题暴露出来,抓住其主要矛盾。
2.搜集各方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要搜集各方面和这个问题有关的信息,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影响较大和较小的、任何和这个问题有关的细节均要考虑在内,以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设计出多种方案并比较选择。在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看所设计的每个方案优在何处、缺在哪里。要通过分析比较,优中选优,挑出最好的一到两个方案,作为确定方案。
4.实施决策。方案确定后,若备选方案只有一个,那就要贯彻执行。在执行时,要注意及时收集有关情况和听取反馈信息,看决策与实际是否吻合,必要时修正或追踪决策,使问题能够顺利解决。
三、合理用人
1.唯才是举。这是衡量一个管理者能否坚持党的用人准则的一个试金石。只有做到唯才是举,才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吸引人才到你所管的单位来,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唯才是举,而是“远贤臣,近小人”,那就必将一败涂地。
2.知人善任。就是要善于发现人才,知道他的长处和不足,在使用时,力求避开其不足之处,让其优点和特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3.用人不疑。如果管理者人为制造矛盾,将单位工作人员划为心腹、知己与外人,有点好处就让自己人干,对那些有能力且不唯命是从者处处设防,久而久之,当人们发现你对他既用又疑时,就会渐渐失去工作热情。
4.了解需要,善于激励。激励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的发生。教育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和掌握人的合理需要,采取适人适事的激励方式,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四、学会授权
1.授权不授责。授权就是授予下属一定的权利,让下属代表管理者行使职权去干好某项工作。当下属人员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不能推诿责任,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使下属人员放手大胆地干好工作。
2.授权要授给自己的直接下属。一般情况下不要越级授权,以免造成一种用人且疑的现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事关全局的权一般不授。管理者授权是为了减轻琐事的影响,全身心投入到大事中去,解决事关全局的问题,而不是交权。因此,管理者必须把握好事关全局的权力。
五、主动接受监督
监督可以找出工作中的差距,知道工作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推动工作前进。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妄自尊大,要善于接受逆耳忠言,接受党组群的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一个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是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人,一个善于任用、协调、激励人的能手,一个有长远眼光善于抓住机遇的决策者,一个会合理放权、能展示自己独特风格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尽其才、财尽其用、事尽其功,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