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剧场艺术对综艺节目的创新提振

来源 :中国电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Symb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剧场艺术通过媒体转介闯入大众视野,电视艺术亦不断“入侵”剧场艺术空间,寻求更多角度、现代化的融合创新之路.本文试析剧场艺术对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独特贡献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拓宽新内容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为催生更多综艺节目新形态、实现更广泛的有效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社群化传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在日益成熟的网络社群中,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以及剧情、类型、参演演员等话题均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与互动,这对我国电视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豆瓣、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为基础,总结出电视剧网络社群中存在的主要特征,并分析社群化传播的运行机制及影响.
电视剧《大浪淘沙》以史实为经、人物为纬,客观完整地再现历史真实;在有限的叙事空间内,强化人物个性特征;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激发当代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完成了一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求新与突破.
本文通过对疫情灾难题材电视剧的文本分析,探讨此类题材在类型探索、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空间设计、情节编排上的风格特征.在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探索出表达灾难中温情的创作路径并运用有效的叙事策略与观众达成共情.
随着网络综艺的快速发展,地方台综艺节目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竞争不是单方面、单要素的,而是涉及从内容到机制、理念,从与受众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到传播活动进化等各个层次和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台综艺节目应有针对性地消除障碍和阻力,用既有优势的发挥、潜在优势的挖掘加大创新力度,增加与网综的比较优势,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
当下文博类电视节目呈现出一种糅合代际文化差异的情感溢出与涨破效应.其情感溢出功能,折射出不同代际的情感结构和意识形态在文化生产与艺术消费领域中相互接合、相互证成的复调底色.通过结构性适配与情境性接合,文博类电视节目最终将“想象的共同体”落实于平凡具象的日常生活文化实践当中.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IP网剧内容样态呈现出基于用户体验的内容消费与生产、基于IP连接的内容触达与接受以及基于多终端互动的跨媒介参与等特征.媒介技术、媒介终端的有机结合,使IP网剧内容生产大规模面向用户开放,形成以用户为中心、以优质内容为基础、以多元终端为平台、以IP“故事世界”为核心、以深度体验为延伸的开放、共享、智能、交互的系统,促进了内容相关体、用户创作相关体、媒介终端相关体间有效交互.
电视剧《绝密使命》是一部首次解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历史剧.该剧改变了革命历史剧以重大历史事件、革命领袖伟人为核心的创作方式,而是在党中央撤离上海与红军长征这两个重大事件之间寻找素材,聚焦于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塑造了一批伟大而又平凡的英雄人物.
最近,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视剧日渐增多,女性形象可谓绚丽多姿.本文以近年来热播剧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在女性主体性自我建设方面做一些探讨,并以几位女性主人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生态视角剖析其在自我求索的道路上所呈现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电视剧《中流击水》以“寻路”为主题,全景式展现了建党前后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该剧以历史主线事件为核心,穿插生活化的细节;以情感化与年轻化为手段,对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立体化、青春化塑造;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并通过比喻、象征的手法进行了意象性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具身性.因生活方式的变迁,非遗失去了很多生存传承的环境,正在逐渐消失或活力不足.数字化生存语境下的非遗,因电视媒体的传播与主流引领、短视频的具身传播与民众参与、数字图文的精英传播与话语构建,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媒体互通、信息共融、资源共享,使非遗成为IP资源,产生链接效应与发散效应.就此,非遗的传承与发扬必将历久弥新,获得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