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退火逆向优化算法在宫腔管联合插植针的宫颈癌三维后装腔内放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模拟退火逆向优化算法(IPSA)在以插植针为施源器的宫颈癌三维后装腔内放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2016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根治性外照射及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宫腔管联合1~4根插植针的患者各15例。在每例患者的同一套CT图像上,分别用正向的图形优化(GRO)方式和IPSA完成两种放疗计划,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差异。

结果

IPSA计划的D90V100均高于GRO计划(t=-4.742、-4.823,P<0.05),但靶区一致性指数(CI)和靶区适形指数(COIN)略低于GRO计划(t=9.642、8.783,P<0.05)。两组计划的靶区高量(V150V200V3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计划的膀胱、直肠D2 cm3相近(P>0.05)。宫腔管联合1根插植针时,IPSA较GRO的平均D90只提高了4 cGy(P>0.05);但随着插植针管数的增加,IPSA相比于GRO,D90提高的幅度也逐渐增加;当增加到4根插植针时,IPSA较GRO的平均D90增加了14 cGy(t=-3.180,P<0.05)。与GRO相比,IPSA的V100提高的幅度同样随着插植针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结论

在以宫腔管联合插植针为施源器的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相比于GRO计划,IPSA计划在未增加靶区高量和危及器官剂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靶区的覆盖度(D90V100),且随着插植针管数的增多,IPSA较GRO在提高靶区覆盖度方面的优势也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背景:高危Ⅱ期(合并T4、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低分化、肠梗阻、穿孔或脉管及周围神经浸润)的直肠癌患者可选择6个月基于奥沙利铂的辅助化疗方案。IDEA研究提示,对于大部分Ⅲ期结肠癌患者,接受短程的辅助化疗是合适的。这里将汇报4项IDEA研究中Ⅱ期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预先计划的荟萃分析,针对4项同时进行的随机三期临床研究(SCOT、TOSCA、ACHIEVE-2、HORG)中的高危Ⅱ期患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新生儿单纯性胎粪性肠梗阻(SM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减少阴性探查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住院的45例SMI患儿,收集患儿孕周、出生体质量、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按照手术与否分成手术组及保守治疗组:手术组行回肠末端造瘘,术中选取造瘘口处病检了解有无神经节细胞,肠造瘘术后3~6个月行关瘘手术。保守治疗组禁食、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组织B7H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0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7H3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B7H3在肿瘤组织阳性率为79%(79/100例),其中弱阳性37例,中度阳性31例,强阳性11例,58%为低表达,42%为高表达。2.B7H3的阳
目的统计分析射波刀金标追踪和金标呼吸跟踪治疗中<3颗金标结合脊柱辅助摆位与≥3颗金标计算旋转偏差的区别,并阐述脊柱辅助摆位在<3颗金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5例采用金标追踪和金标呼吸跟踪的肿瘤患者执行放疗,其中观察组94例(<3颗金标),对照组51例(≥3颗金标);治疗前对观察组所有病例添加1个脊柱摆位计划,分别统计金标追踪和金标呼吸跟踪在所选脊柱距离下脊柱辅助摆位修正的旋转偏差,分析
目的掌握天津市X射线诊断设备医疗照射频度,为规范医疗照射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以行政文件形式下发调查表格,对天津市687家医院(部队和武警医院除外)的X射线诊断设备基本情况和医疗照射诊疗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天津市2018年X射线诊断设备的基本情况和诊疗人次。将调查的各类型放射诊疗人次数除以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数,得出不同X射线诊断设备的应用频度,并对结果加以
目的调查广东省各地区临床核医学诊疗基本情况,评估临床核医学应用过程中的职业人员与公众的辐射照射风险,探讨防控辐射风险对策。方法成立广东省临床核医学基本信息调查组,采用问卷普查及现场抽查形式,对全省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设备、核医学诊疗核素和人次、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以及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措施等进行了调查。结果2016年广东省开展核医学放射诊疗单位共71家,从业人员733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