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vgpzz6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德市少数民族自治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时限,远未达标.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对国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识不到位;二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三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落实、监管不到位.针对问题及原因,承德市各少数民族自治县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要提高认识,思想到位;二要统筹规划,政策到位;三要组织落实,监管到位.
其他文献
《北纬四十度》有意识地与“新清史”对话,在长时段视阈中呈现出特定区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以此确立中国文化的复合结构;同时,也对传统史学进行反思,建构了互为主体性的认知逻辑,指出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共存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作家重新聚焦边疆,一方面探索被误解的文学历史,自觉启用本土化的学术路径形成新文体意识;另一方面直面文化复兴的时代难题,从而为“世界之中国”提供依据.
清朝在位于农牧交错地带的承德建立了木兰围场,并以此为中心,融合了汉、满、蒙多民族的政治经验,实现对边疆地区的稳定治理.东部蒙古中掌管喀喇沁旗的兀良哈世系虽然不是黄金家族出身,但是由于将木兰围场献于皇室,得赐公主下嫁并担任管围大臣,从而成为与皇室关系密切且声望显赫的藩臣.清代皇室与喀喇沁旗联姻的案例表现了承德周边宗藩关系的双轨制:既包含典章制度之规定,又包含了贵族婚姻建立的政治联系.这两种机制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同时又延续了蒙古贵族联姻的历史传统,加强了木兰围场在处理藩部政治中的影响力.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把塞罕坝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具有丰富的党性认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时代价值.积极推进高校塞罕坝精神“三进”工作,创新塞罕坝精神宣传方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利用网络平台讲好塞罕坝故事,有利于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北纬四十度》一书充分表明了作者进行历史写作的参与意识,以“此时此地”的主体视角创造性地把握住历史动态生成的内在逻辑.作者将“北纬四十度”建构为一个文明史问题,它带来了一种动态的文明视野,补充并冲击着大一统王朝的“天下观”,提示着历史定论背后的其他可能.作者通过重走“北纬四十度”一线的真实生命体验,深入探究民族文化与华夏文明、个人与整体、文学虚构与历史研究之间的“越界”关系,为理解当下全球化时代的文明版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朱子的“《易》本卜筮之书”命题在近世东亚易学史上影响深远.在朱子卜筮说的基础上,日本儒者伊藤仁斋结合其所创“古义学”中严斥卜筮的观念,试图将《周易》分割为“卜筮家之易”与“儒家之易”,进而甚至质疑《周易》的经典地位.伊藤东涯继承仁斋易学观,但对其观点的过激与疏略之处多有调整与完善,他认为卜筮之《易》有一逐步义理化的演变过程,据此重建了古义学派易学体系.古义学派易学一方面将朱子易学作为最重要的对话资源,加以吸取及转化,另一方面,却促成了德川初期反朱子学思潮的形成及其拓展.
陈福民先生提出的“北纬四十度”是一个融合了地理、历史与文化三重含义的复合型概念:作为地理概念,它指的是与长城几近重合的那条纬线;作为历史概念,它是《北纬四十度》一书的叙事之纬.作者在这本书里以独到的方法论呈现了“北纬四十度”的历史复杂性,同时他又将叙述历史的目标与历史复杂性的内容引向了对文化意义的“北纬四十度”的阐发,它指的是由地理纬线界分的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在两千余年的历史时空中不断发生的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和反主体性的反拨,其消除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实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在、彼此共生.数字媒介下文学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作者—读者”“文本—人”“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以及“媒介—人”主体间性的实现成为可能.数字时代下文学艺术性危机的产生正在于文学各构成要素之间主体间性的缺失,在追问数字媒介下文学的发展方向与意义价值上,主体间性问题仍是数字媒介下文学创新发展的关键.
在符号学视域下,将民俗符号引入舞蹈创作是舞蹈学界和符号学界一直忽视的研究方向.通过阐述民俗符号在原始语境中的意义,探讨如何将其提取和应用于舞蹈创作中的具体方法,可以为民族舞蹈编创过程中的民族性体现提供理论依据.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之一,在国家重视国际传播力建设背景下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更好的对外传播与译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议题.以翻译传播学作为理论框架,结合满族文化对外传播,尝试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译介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译介传播的效果.
当代中国战争题材的红色电影以巨大的悲剧牺牲力量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了当代中国大众在文化记忆与情感结构上的深刻认同,体现了战争美学的悲剧人文主义情怀.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这些红色电影如何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处理好审美形式与审美理想的有机统一,体现红色乌托邦的坚定信念与中国式悲剧内核的情感交融,实现以社会政治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与以文化政治为辅线的中国传统情感结构交织互动.唯有如此,红色电影才能够引起当代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重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