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把自己看小了,世界就变大了;把自己看大了,世界就变小了。
对任何人来说都这样。
44岁的迟子建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纵观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放眼全国文学界,仅此一人,同时她还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及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国内外众多奖项,完美完成从“小女子”到大作家的转变。
1964年正月十五,迟子建出生于漠河——一个被称为北极村的中国最北端的村落。那时,父亲好诗文,尤其喜欢曹植名篇《洛神赋》,而曹植又名子建,因此,给女儿取名“迟子建”,希冀她将来能有曹植那样的旷世文采。
迟父写得一手好字,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拿着红纸找迟老师写对联。迟子建后来说:“我依然记得红纸上墨汁泻下来的感觉,父亲让我明白了小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在寒地漠河的漫长冬季,村民们喝完二锅头,总喜欢围在火炉旁胡吹神侃,有时候也讲些张牙舞爪的鬼故事,在她的童年里,这个世界不但有人类,同时也有鬼魂、有神话,比邻而居。那些故事生动、传神、洗练,充满着对生死情爱的关照,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完成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
迟子建小时候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最喜欢生机勃勃的菜园。由于无霜期太短,当一场猝不及防的秋霜扫荡过来,所有充满生机的植物都成为俘虏,一夜凋敝,令年幼的迟子建痛心和震撼,她后来曾说过:“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一些变化感悟来的,从早衰的植物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淡定和从容,许多衰亡的植物,翌年春风吹又生,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除了植物,迟子建的亲人邻友善良、隐忍、宽厚,拥有随遇而安的平静和超脱,让她觉得虽然天寒地冻,但生活到处充满融融暖意。迟子建把北方风物写出了温度,“我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的文字也是粗糙荒凉的。”
1985年底的寒冬,五十多岁的父亲突患脑溢血,一病不起,只想看看女儿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但当时尚未发表,父亲憾别尘世。当那期《人民文学》姗姗来迟,迟子建悲情难抑,元宵节还买了一盏六角玻璃灯,送到父亲的墓地……
迟子建34岁那年,与黄世君结婚,她说 :“我不属于对生活要求很高的女人,只是我的缘分到得晚。”婚后虽然分居两地,但他们感情一直很好。1999年5月3日,一场意外车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迟子建陷入巨大悲痛中不能自拔。最初的日子里,她常会不由自主拨打丈夫的手机……电话里一遍遍传出的,总是冷冰冰的提示音:“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她欲罢不能,直到有一天听筒传出的声音,变成“您拨叫的号码是空号”,她终于意识到一切已无法挽回。
迟子建推掉所有笔会的邀请,在哈尔滨闭门独自呆了四个月,盛夏最热那几天,她却觉得周身寒彻,她遗憾地回忆道:“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
“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开头。
这部小说里,女主人公车祸中辞世的丈夫是名魔术师。“他留给我的,就剩一个魔术师的幻象了。一切都像是魔术。他为我开启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可那世界转瞬即逝。”
迟子建怜惜女主人公邂逅的每一个角色:“和他们的痛苦比,我的痛苦是浅的。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是作家,就会对你格外宠爱一些。”
(归雁生摘自《中国青年》)
对任何人来说都这样。
44岁的迟子建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纵观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放眼全国文学界,仅此一人,同时她还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及澳大利亚“悬念句子奖”等国内外众多奖项,完美完成从“小女子”到大作家的转变。
1964年正月十五,迟子建出生于漠河——一个被称为北极村的中国最北端的村落。那时,父亲好诗文,尤其喜欢曹植名篇《洛神赋》,而曹植又名子建,因此,给女儿取名“迟子建”,希冀她将来能有曹植那样的旷世文采。
迟父写得一手好字,每逢年节,家家户户都拿着红纸找迟老师写对联。迟子建后来说:“我依然记得红纸上墨汁泻下来的感觉,父亲让我明白了小镇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
在寒地漠河的漫长冬季,村民们喝完二锅头,总喜欢围在火炉旁胡吹神侃,有时候也讲些张牙舞爪的鬼故事,在她的童年里,这个世界不但有人类,同时也有鬼魂、有神话,比邻而居。那些故事生动、传神、洗练,充满着对生死情爱的关照,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完成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
迟子建小时候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最喜欢生机勃勃的菜园。由于无霜期太短,当一场猝不及防的秋霜扫荡过来,所有充满生机的植物都成为俘虏,一夜凋敝,令年幼的迟子建痛心和震撼,她后来曾说过:“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一些变化感悟来的,从早衰的植物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淡定和从容,许多衰亡的植物,翌年春风吹又生,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除了植物,迟子建的亲人邻友善良、隐忍、宽厚,拥有随遇而安的平静和超脱,让她觉得虽然天寒地冻,但生活到处充满融融暖意。迟子建把北方风物写出了温度,“我的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的文字也是粗糙荒凉的。”
1985年底的寒冬,五十多岁的父亲突患脑溢血,一病不起,只想看看女儿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但当时尚未发表,父亲憾别尘世。当那期《人民文学》姗姗来迟,迟子建悲情难抑,元宵节还买了一盏六角玻璃灯,送到父亲的墓地……
迟子建34岁那年,与黄世君结婚,她说 :“我不属于对生活要求很高的女人,只是我的缘分到得晚。”婚后虽然分居两地,但他们感情一直很好。1999年5月3日,一场意外车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迟子建陷入巨大悲痛中不能自拔。最初的日子里,她常会不由自主拨打丈夫的手机……电话里一遍遍传出的,总是冷冰冰的提示音:“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她欲罢不能,直到有一天听筒传出的声音,变成“您拨叫的号码是空号”,她终于意识到一切已无法挽回。
迟子建推掉所有笔会的邀请,在哈尔滨闭门独自呆了四个月,盛夏最热那几天,她却觉得周身寒彻,她遗憾地回忆道:“如果我能感悟到我们的婚姻只有短短的四年光阴,我绝对不会在这期间花费两年去创作《伪满洲国》,我会把更多的时光留给他……”
“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这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开头。
这部小说里,女主人公车祸中辞世的丈夫是名魔术师。“他留给我的,就剩一个魔术师的幻象了。一切都像是魔术。他为我开启了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可那世界转瞬即逝。”
迟子建怜惜女主人公邂逅的每一个角色:“和他们的痛苦比,我的痛苦是浅的。生活并不会因为你是作家,就会对你格外宠爱一些。”
(归雁生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