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起搏位点与临床获益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不同左室起搏位点与临床获益的关系。

方法 

收集52例CRT-P/D(起搏/除颤)植入患者临床资料,据左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前壁组(10例)、侧壁组(15例)、后壁组(16例)和后基底部组(11例),使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左室功能和重构指标评价CRT疗效。

结果 

除前壁组外,其余各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均较术前降低(P<0.05)。前壁组和后基底部组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均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个月仅后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增加(P<0.05);前壁组仅在术后12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5);其余各组均在术后6和12个月时较术前增加(P<0.05)。前壁组CRT无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侧壁、后壁、后基底部组CRT应答比率明显高于前壁组(P<0.05),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后壁和后基底部组术后3个月△QRSd均高于前壁组(P<0.05);后基底部组△QRSd低于侧壁和后壁组(P<0.05)。

结论 

左室电极植入侧壁和后壁的患者术后反应性优于后基底部,应尽量避免将左室电极植入前壁。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