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有效融合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品德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美育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章探讨了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出发,对两者的融合进行了可能性分析、对两者融合的具体路径进行了论述。
其他文献
“四史”学习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部分,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牢记初心使命、厚植家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等价值取向的建立。高校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全面加强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课程教学、丰富活动载体、抓好文化建设等路径,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网络在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青少年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基石。青少年信仰世俗化表现在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功利主义色彩日趋浓厚、崇尚享乐的风气日益流行、佛系文化心态逐渐蔓延、投机钻营之风愈加盛行等方面。网络社会彰显的多元、多彩、多变性文化形式,诱发了世俗化思维;网络社会的现实性、流变性、碎片化等特点,推动了世俗化思维;网络社会加剧符号化,加剧了世俗化倾向。有效遏制青少年信仰世俗化的不良趋向,化解其对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需要从国家层面健全网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因应国内国际多重形势,结合历时性和多主体性因素的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命运共同体教育的统一。培育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政治意识、法治意识和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高校、社会和家庭都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主体,高校应当将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整个过程,社会应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环境场域和物质资源,家庭应树立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主体责任意识并做好家校合作。
探究中庸思维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以及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采用中庸思维量表、贝克抑郁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对22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庸思维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抑郁症状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症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中庸思维不仅可直接影响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中庸思维对抑郁症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可通过减少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来实现。
教师是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的关键主体。结合情感社会学理论,教师情感力量直接影响其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文章通过分析教师情感力量的影响因素,提出高校需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的互动仪式、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育人合力、提升人际互动的质量和空间四个路径打通情感堵点,激活教师正向情感力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空间维度系统梳理党的群众路线,是基于本体论对群众路线的认知,是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的内在基础。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空间维度上面临的挑战主要涉及政治空间、社会空间、自然空间、网络空间等四个方面,对此,应从正风反腐、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和监管入手,落实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明确党今后坚持群众路线的奋斗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政治实践中体现为一贯的民生情怀民生底线思维与实践。民生情怀与民生底线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中的两个尺度,百年民生情怀民生底线实践套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大历史主题之中,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存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保障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改革开放时期的改善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共享型民生情怀民生底线。百年民生情怀民生底线实践的历史经验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应根植于每个文化主体的精神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认为,应从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载体、建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等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对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引导青少年端正辛勤劳动的劳动态度,涵养诚实劳动的劳动品德,提升创造性劳动的劳动技能,树立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观念。
高校学生会组织章程既不是纯粹基于自下而上的思路所建构的契约,也不是纯粹基于自上而下的思路而由上位规范衍生的下位规范。学生会组织章程的正当性来源整合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逻辑,应当从双重视角理解学生会组织章程的性质,避免非此即彼的单一立场,有效发挥学生会组织章程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作用,推进学生会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学生会组织的“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