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分析目前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就影响课堂效率提高的预习质量等因素进行了思考、摸索和实践。从课前预习、学习习惯、学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经过几年来新课改春风的吹拂,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学案教学的改革,课堂采用的是“0 45”模式,即课堂上的45分钟几乎完全交给学生,努力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老师只是去引导、组织、点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课前预习的质量并不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或者说与预习目标相距甚远。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提高预习的质量,进而向45分钟要效率呢?于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断地进行摸索、尝试,力求使预习更具实效性,从而提高45分钟的质量。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不断地摸索与调查中,我发现预习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预习方法及学案预习环节的设计好坏,预习氛围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课堂内容的预习主要在晚自习时独立解决,如何解决预习效果不好这一问题呢?于是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预习,我提出如下要求:①读:按要求阅读课本哪一页的内容;②做:在读的过程中完成某些探究、实验等;③想:在读与做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去发现规律;④画: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课本上给出的归纳画上着重号,再认真体会;⑤练:根据发现的规律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自习课上,按照事先设计的学案预习环节和预习的相关要求,由课代表的引领指导,班长负责纪律的维护,这样形成了一定的预习氛围,再加上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学案预习环节的指导,预习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充分预习做保障,课堂上的发言自然而然变得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了。
二、对预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
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及时对学生预习进行评价和反馈。根据时间关系,我尽量对学案全批全改,给出合理的评价和鼓励。即使没有时间,我也会坚持课前抽查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及时评价和鼓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不同的要求来衡量预习效果,即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就增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提高预习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尽心设计学案,使学案有较高的指导预习实用性
基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引导构建形成新知识,学案预习环节可分成三个板块:
(1)温故(学习准备)。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回顾与复习。一般是对概念、规律、性质、定理等的回顾,适当地安排一到两道练习题,难度适中,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知新(解读教材)。在探究新知时,学案预习环节上要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即“任务驱动式”阅读。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最终发现了规律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感自不待言。这样去阅读数学书本,就再也不会显得枯燥无味,从而寻求预习效果的最大化。
(3)实践(挖掘教材)。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规律,但是能否应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呢?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练习题,这样既让他们检验自己理解新知识的情况,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四、加强预习、学习之间的衔接
预习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课堂上主要针对学生交流反馈出来的困惑及重点难点进行突破,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展示、互动和老师点拨,是对预习的验收和评价,同时对在预习中反馈出来的核心问题进行重点突破。采用“0 45”的模式,把过去教学模式中的新知的探究与形成这一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实施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课上课后一体化,学生老师一体化。
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采用“0 45”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的课堂变活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学生既能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又培养了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體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优解,同时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经过几年来新课改春风的吹拂,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学案教学的改革,课堂采用的是“0 45”模式,即课堂上的45分钟几乎完全交给学生,努力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老师只是去引导、组织、点拨……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课前预习的质量并不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或者说与预习目标相距甚远。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提高预习的质量,进而向45分钟要效率呢?于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不断地进行摸索、尝试,力求使预习更具实效性,从而提高45分钟的质量。我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不断地摸索与调查中,我发现预习效果的好坏不单纯取决于预习方法及学案预习环节的设计好坏,预习氛围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校(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七中学)课堂内容的预习主要在晚自习时独立解决,如何解决预习效果不好这一问题呢?于是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预习,我提出如下要求:①读:按要求阅读课本哪一页的内容;②做:在读的过程中完成某些探究、实验等;③想:在读与做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去发现规律;④画: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课本上给出的归纳画上着重号,再认真体会;⑤练:根据发现的规律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自习课上,按照事先设计的学案预习环节和预习的相关要求,由课代表的引领指导,班长负责纪律的维护,这样形成了一定的预习氛围,再加上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学案预习环节的指导,预习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充分预习做保障,课堂上的发言自然而然变得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了。
二、对预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
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及时对学生预习进行评价和反馈。根据时间关系,我尽量对学案全批全改,给出合理的评价和鼓励。即使没有时间,我也会坚持课前抽查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及时评价和鼓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不同的要求来衡量预习效果,即使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就增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提高预习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尽心设计学案,使学案有较高的指导预习实用性
基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和引导构建形成新知识,学案预习环节可分成三个板块:
(1)温故(学习准备)。主要是对上一节课的重难点加以回顾与复习。一般是对概念、规律、性质、定理等的回顾,适当地安排一到两道练习题,难度适中,旨在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知新(解读教材)。在探究新知时,学案预习环节上要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即“任务驱动式”阅读。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最终发现了规律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感自不待言。这样去阅读数学书本,就再也不会显得枯燥无味,从而寻求预习效果的最大化。
(3)实践(挖掘教材)。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发现了规律,但是能否应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呢?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练习题,这样既让他们检验自己理解新知识的情况,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四、加强预习、学习之间的衔接
预习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课堂上主要针对学生交流反馈出来的困惑及重点难点进行突破,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展示、互动和老师点拨,是对预习的验收和评价,同时对在预习中反馈出来的核心问题进行重点突破。采用“0 45”的模式,把过去教学模式中的新知的探究与形成这一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实施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课上课后一体化,学生老师一体化。
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采用“0 45”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们的课堂变活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学生既能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又培养了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體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优解,同时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