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 ;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只有入境,才能生情。这里的“情”是创造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语言、录像、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
例如:教学二年级《剪一剪》这一课时,我先展示一些有趣漂亮的剪纸作品,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猜测老师将纸对折一次可能剪出几个小人,这一下学生的兴趣来了,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争相说出:“可能剪出一个小人来。”有的说:“可能剪出两个小人来。”接着我便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眼目睹剪出了几个小人来。之后我便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对折两次呢?这次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出理由。这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意见后,自己动手剪剪。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立刻被打开了,争着说出对折三次,可能剪出多少个小人来,我及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表扬和鼓励。随之,更多学生的思维门户也随之洞开。通过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奇妙,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了创新。
三、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发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来"听"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随之展开思维活动,自然使全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很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动手操作符合儿童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可放手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长度相等。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对折,再将相邻的两条边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结论。这种学生自己发现新知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鼓励学生求新立异,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有求异,才会创新。有创新,人类才会进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简算:25×24,可以25×4×6,也可以25×8×3,还可以(25 ×4)×(24÷4)......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完全会说出多种思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强烈。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五、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协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各个面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接着小组动手剪、拼课前准备的学具。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小组内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主渠道是课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潜能才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 ;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只有入境,才能生情。这里的“情”是创造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借助语言、录像、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
例如:教学二年级《剪一剪》这一课时,我先展示一些有趣漂亮的剪纸作品,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猜测老师将纸对折一次可能剪出几个小人,这一下学生的兴趣来了,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争相说出:“可能剪出一个小人来。”有的说:“可能剪出两个小人来。”接着我便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眼目睹剪出了几个小人来。之后我便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对折两次呢?这次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出理由。这时我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意见后,自己动手剪剪。此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立刻被打开了,争着说出对折三次,可能剪出多少个小人来,我及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表扬和鼓励。随之,更多学生的思维门户也随之洞开。通过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不仅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的奇妙,从而引导学生走近了创新。
三、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引发创新意识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来"听"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随之展开思维活动,自然使全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很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动手操作符合儿童由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可放手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长度相等。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对折,再将相邻的两条边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结论。这种学生自己发现新知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鼓励学生求新立异,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有求异,才会创新。有创新,人类才会进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例如简算:25×24,可以25×4×6,也可以25×8×3,还可以(25 ×4)×(24÷4)......学生是有创新潜能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当众说出不同的见解。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完全会说出多种思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强烈。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五、加强小组合作,增进交流,提高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通过沟通信息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协作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先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几个面组成,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各个面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接着小组动手剪、拼课前准备的学具。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小组内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的机会。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主渠道是课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创新情趣,多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新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潜能才会不断得到开发,创新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