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研究缺失 相对主义偏执——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盲点与偏失

来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rong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性研究缺失、相对主义与个人主义偏执,是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建设当中所存在的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所谓文学理论的自性,指的是文学理论独特的规定性或自身的构成性。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建设,一直对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很少给予应有的关注,由此造成了文学理论的批评化与文学理论的知识性异化,文学理论研究的学院化与文学理论的知识性空疏化,文学理论的批判性、乌托邦性偏重与文学理论的失效。而以反本质主义为标榜的相对主义偏执,则有将文学理论建设导向虚无主义、唯事实主义、无为主义的倾向。 The lack of self-study, rela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paranoia are the two prominent issues that have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literary theory since the new era, especiall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so-called literary theory of self, refers to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unique provisions or their own constitutive. Since the new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s literary theory has seldom given due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of the self-nature of literary theory. This has led to the criticism of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knowledge-based alien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the academiciz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empty space, literary theory of the critical, utopian emphasis and the failure of literary theory. The opposite of patriarchal relativism paranoid, there are literary theory-oriented nihilism, the only realism, the tendency of non-incitement.
其他文献
中学历史课普遍不受重视,学生对历史课也觉得乏味。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充满生机活力,成为灵活的课堂?也许这是许多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觉得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比如讲授八年级历史第一课《鸦片战争》时,在导入部分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图片及相关的材料后,出示了几个问题:(1)在片子中你看到了什么?(2)对毒品的危害你想说什么?又
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但要我们教会学生掌握好基础的书本知识,更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教会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其中课堂教学的好差,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主导作用.探索有效的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是落在每个教育工作者肩上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合理调整教学中的主客体角色,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上课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交互过程,应创建在尊师爱生、民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探索知识。在此,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对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一、关注提问时教师语言输入的内容  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很重要。在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实际就是一种输入性语言,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应时刻注意调整修饰自己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师生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课堂共同体模式,对旅游资源学的课堂共同体构建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与旅游资源学课堂共同体相应的备课模式,并探讨了在多媒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