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隐喻功能浅析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l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哈姆雷特》中的隐喻所起的作用进行多层次研究,希望能够给予这一世界经典以新的视角的解读,并希望能更好地解释隐喻的本质,及语言和思维与社会的关系。本文以隐喻的理解为基础,对《哈姆雷特》戏剧的隐喻进行解读,以理解其背后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隐喻
  《哈姆雷特》是一个非常好的隐喻资源,莎士比亚或是信手拈来,或是精心酝酿的各种隐喻隐藏在作品的各个角落,都为我们进行隐喻功能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以隐喻的理解为基础,对《哈姆雷特》戏剧的隐喻进行解读,以理解其背后的现实意义。
  莎士比亚使用哈姆雷特的口吻来嘲笑统治者:罗马统治者和凯撒大帝。人们习惯把他比作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他以英俊的身体和芳香的身体而闻名。作品,虽然是复仇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智慧让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吹牛与虚伪是喜剧的特点。同样,莎士比亚的悲剧也同样适用于这些角色。丹麦国王杀死了他的兄弟,娶了他哥哥的妻子,但他在所有人面前说:
  “Therefore our sometimes sister, now our queen, Th’imperial jointress to this warlike state, Have we, as’twere with a defeated joy, With mirth in funeral and with dirge in marriage, In equal scale weighing delight and dole, Taken to life.”
  用自己的美来掩盖丑闻,把他说成是伪君子。他的行为使人们以为他是为了国家,但读者最终会看到真相,恨他。到处都能看到讽刺和读者对他的嗤之以鼻。
  在哈姆雷特中有許多使用隐喻的例子,最有名的是独白。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rller returns,”
  这段独白贯穿了整个“人生旅程”这一隐喻概念。在这个隐喻的概念下,它衍生出了各种旅程的表达:死亡是旅程的终点;挫折是旅程的障碍;生命可以用旅程的长度来衡量;生活中的艰辛和痛苦在旅途中是呻吟和流汗;死亡是一个从未到过未知国家的目的地。而人们是这次旅行的旅行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抽象或是陌生的东西不容易被理解或者表达,比如生命这一概念。此时人们便需要通过隐喻这个桥梁来借助已知的或是熟悉的概念来帮助理解或者表达。这便是隐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认知功能, “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从而形成一种抽象思维手段,发挥其思维功能”。
  在哈姆雷特的第一个独白中,莎士比亚用了几个比喻来表达王子的痛苦和愤怒
  “O that this too too sullied flesh would melt, Thaw and resolve itself into a drew, Or that Everlasting had not fix’d, His canon’s gainst self-slaughter. How weary, stale, flat, and unprofitable, Seem to me all the uses of this world! Fie on’t, ah fie, ‘tis an unweeded garden , That grows to seed;”
  莎士比亚把自己的血肉比作融化的冰,把整个世界比作荒废的花园。前者的隐喻表达了他对世俗世界的厌恶和对超然的渴望,也包含了对精神解放的渴望。露珠是如此卑微和普通的物质,但在王子的眼中,它已经成为他最想成为的化身。所以这表明他很恶心。后者反映了哈姆雷特对世界的绝望。通过这两个比喻,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世界,读者可以和他失去父亲的痛苦,对母亲再婚的强烈憎恨,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失望。使用隐喻更方便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给读者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方式,从而缩小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哈姆雷特》不仅反映了莎士比亚的诗学理论,尤其是在悲剧理论中深刻的继承,也在创新的基础上反映了莎士比亚的诗学。莎士比亚站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巨人身上,创造了这幅杰作。哈姆雷特的确是世界上的文学瑰宝。
  隐喻是人类一种认知语言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微不足道的影响。当我们试图用语言来表达某种意图或是意义时,它注定紧密得将语言和隐喻联系起来。现实世界和自然世界使人们产生各种情感和情感。然而,相对于肢体语言来说,表达情感的方式是非常有限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是无形的。所以,大多数作者对这个表达都很无奈。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使用了大量的隐喻,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具体,同时又不影响文本主题,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集(三)[M]. 作家出版社,1954.
  [2]Aristotle,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54,41-63.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 [M]. London, Amold, 1994, 340-367.
  作者简介:
  赵媛,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随着中工业、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企业不再是以“我”为界,必须要以市场和用户为界;企业不单要靠技术上的领先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更应该体
本文简要介绍了几种桥面凿除的方法,并以宁夏吴忠黄河大河维修加固工程对比不同凿除工艺,探究不同工艺的适用条件,为实际工程选取凿除工艺做出理论指导和参考建议。
为了保证陆上风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强化对安装过程的监督十分有必要,小心谨慎进行安装,完成每一步安装工作都要进行检查,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证其工作效率,避免频
目的:通过分析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浓度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与骨转移的关系,探讨血清PSA和fPSA/tPSA在诊断前列腺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指:老师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积极地把生活与所学数学知识连接起来,借助生活道具、开展生活情境、设计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数学知识,并能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生活化教学;效率;能力;思维  我们都知道,数学这门学科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低价、快速的铁路运输,也开始建设企业专用线。如何经济、合理地建设专用线铁路,在设计阶段也需要仔细地研究。
自相似性是网络通信量的普遍性质并且对网络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论文利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自相似排队系统的性能问题。研究表明长程相关和短程相关对于排队系统性能具有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