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来源 :经济视角·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113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存款准备金是央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有“巨斧”之称。针对近期我国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现象,本文分析探讨了历次准备金率调整及其有效性。同时,在分析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有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央行4月17日宣布,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1月、2月和3月,央行均曾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自去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调了10次。
   近期央行频繁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有效性到底如何备受关注。通过分析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整中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把握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近期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有效性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信贷规模和货币投放量均超出年初设定的目标。2010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信贷规模4500亿元,仅12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就达到了4807亿元。同时2010年末,广义货币(M2)达到了72.58亿元,同比增长19.7%,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1.2%。
   今年一季度,央行通过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约1万亿元的流动性,人民币贷款新增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信贷投放的季节均衡性有所提高;社会融资规模一季度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
   但是从已有数据来看,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的作用并不明显。2011年1、2月CPI均达到4.9%,3月份CPI高达5.4%的同比涨幅创下32个月以来的新高。截至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也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对于最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累积效应,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1.准备金制度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且利率较高,从而商业银行将大量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这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减少了超额准备金,对存款准备金的比例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2.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大,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大。同时,过度强调资本市场,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离,金融生态链断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贷款权限较小,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区域。
  3.汇率政策的不完善
   我国现在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为此发行的外汇占款过多,冲击国内市场物价。而人民币不断升值,吸引了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市场流通的货币量,造成外生、输入、成本推动综合作用下的通货膨胀。而针对大量热钱涌入、外生性通货膨胀爆发的现状,上调存款准备金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三、对策
  1.逐步取消准备金存款付息制度
   可采用先停止对超额准备金付息,在法定准备金率明显下降后,再次降低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率的分布改革措施。
  2.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培育主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加快增股上市、兼并重组的速度,降低不良贷款率,有效剥离不良资产。完善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3.深化汇率制度改革,减少不必要的外汇占款
   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外汇占款,加大力度控制热钱的涌入,减缓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最终使国民经济正常合理的发展。
   此外,应根据外汇占款投放、公开市场到期以及市场形势等变化,合理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对冲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当水平。要按照中央关于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配合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合力。统筹运用好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注重结构调整。
  四、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存款准备金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切实实施好存款准备金政策,从根本上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132—138.
  [2]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杨盛昌.关于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流动性过剩的反思[J].经济师,2008,(0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