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教书育人·大学频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c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讲授为特征,这种教学模式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活动全球化,已显露出弊端。因此,在21世纪,培养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事实上,加强知识融会贯通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与接受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的训练并不截然对立,也不相互矛盾。在很多情况下,博与专,基础与特长可以而且应该较多地统一起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1~3种职业技能,是一专多能的人才。
  
  新世纪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从社会背景方面看,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致使许多教育思想观念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首先,我国经济体制将进一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世界经济进一步走向一体化;经济的竞争性、变动性大大加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狭窄的“对口专业教育”观念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应由强调“对口性”转向强调“适应性”。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知识的陈旧周期,“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由一次性教育转为终身教育,需强调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另外,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推进我国科技发展,服务社会的需要。
  
  改革专业设置——
  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能力
  
  为适应当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作环境变化的速度加快,人们仅拥有狭窄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这样的变化,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和长期的生存资格,所以,拓宽专业面,变专长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毕业生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既是现实环境的要求,也是一种世界趋势。这就要求课程的综合化,要求课程适应科学既分化又综合,相互渗透和交叉的发展趋势。在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方面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应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和逻辑的展开性。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师应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术杂志上的最新信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应补充,从更多的角度去研究和认识问题。也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注意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关。学生工作后,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往往是综合性问题。例如开展一项工程,从可行性分析到具体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适应现代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目前单科性的大学较多,学生的知识专、深,但面狭窄。学文的不懂理,学理的人文知识薄弱。改革专业设置,开设综合课程可以弥补专业学科课程单一的不足。例如,在对一个专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时,利用或借鉴别的学科所使用过的成功经验,往往可能会对本研究专题产生突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正在进行调整和压缩,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处在探索和发展中。
  
  改革教师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入式教学。注入式教学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灌输的知识仓库和存储器,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生独立学习及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相应地,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单向的“填鸭式”强制灌输,满足于教会学生模仿和最大程度地记忆。而启发式教学不同,它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在肯定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注重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传授知识是传统教育的首要目标。在这一教育目标下形成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以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作为大学教师,首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新的教学观必须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启迪者。其次,遵循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创建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将讲授式教学与讨论、交流,参加小组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教学受教师的局限性较大,仅通过课堂这单一的渠道来交流,因此,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既可以拓展学生理解和认识的渠道,又可以拓展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所学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既可以把自身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养成一定技能技巧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前了解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储备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践问题,这不是书本、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经过头脑加以消化,分析综合、加工处理后才能运用。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建立理论模型,然后再回到实际中去,使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而达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作为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应不断钻研业务,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向,把本学科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本位,培养新世纪的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高校大学生生员结构的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德育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及其发展,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把德育工作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常抓不懈。高校德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
雨葭,女,198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现在郑州某高校读书。因患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而郁郁寡欢,极度自卑,手术后仍不能摆脱生理疾病的阴影,进而导致心理障碍。      9月,又是一年一度新生入学的时候,当我晚自习和这些新来的孩子们面对面相坐,引导他们如何开始新生活的时候,一个女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瘦小、体弱,眼光无神,流露出孤独寂寞和自卑的神情。凭我的直觉,这个学生极需我的进一步了解和帮助,职业的责任
当前,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认真学习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法制教育思想,深入持久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我国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    1.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欠缺  高校法制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法纪的遵
有一个记者来采访我,说您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心理卫生学课的人,而且您讲得有滋有味的。我们来采访您,您开这门课是不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都挺健康的。他说那你干吗开这课啊?我说我的工作量不够,我要提职称。(笑)  梦游的行为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复杂。侯宝林相声里头有一段儿,小伙子卖西瓜,白天卖了一天,晚上睡觉,半夜起来了,拎着刀,把同屋哥儿几个的脑袋拍了一遍,最后说不熟,现实当中也就是倒倒水、关关灯……  
诚信教育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重要窗口的高等学校,诚信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大学生既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又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时代要求他们应该成为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道德滑坡仍然十分明显,表现在诚信缺失上有以下几个突出表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他看来,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在教育逐渐大众化、国际化的今天,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重要,我们应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 大学生自我教育
唐朝的王勃“六岁善文辞,十岁能作赋,十三岁便写下了名扬天下的《滕王阁序》”;大诗人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杜甫“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九岁已能够“谙识声韵”,十六岁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有唐一代,像这样少年而成大器者不胜枚举,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对早期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家教为本、激励上进的指导思想强
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损害健康、影响生活,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保护和治理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是刻不容缓,环境保护也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由化学产品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最为普遍,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就十分必要。    一、化学教育中  必须增加环保内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落后的科技管理以及淡薄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滑坡现象,重振大学人文教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对大学教育人文内涵缺失的理性反思,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热点。与专才教育重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不同,人文教育的重心是“做人”教育,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培养一种理想人格。那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人文教育最终要使大学生具有怎样的理想人格?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精神内涵?这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