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杨佳乐(1992.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大同,学历:大学本科,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站在城乡统筹的角度重新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历史背景。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推—拉”二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借用物理上力的分解构造“推力、拉力、能力、阻力”四力模型,同时借鉴新经济地理论一般均衡分析中的前向联系机制来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经济地理论;转移模型一、引言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就提出“收入的比较利益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①之后亚当·斯密则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转移,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市场扩展的自然结果。”②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最经典的当属城乡二元经济理论。1954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首次提出“劳动力在无限供给条件下会从二元结构中的的传统部
门向现代部门转化”。③拉尼斯和费景汉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理论》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指出要使二元经济模型持续发展而不中止,农业就必须和工业一起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Todaro M.P.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与发展:两部门分析》等一系列论文,阐述了他的人口转移模式。他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失业出发,认为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取决于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所谓预期收入差异是指城乡实际收入差异乘以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拉文斯坦则从“推力”和“拉力”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城转移。
以上研究分别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但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重新认识。本文将从城乡统筹视角出发,在三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假设前提下对“推—拉”二力模型进行改进,借用物理上力的分解构造“推力、拉力、能力、阻力”四力模型来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二、模型构建的假设前提与基本思路
(一)假设前提
(1)经济社会存在传统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三部分。其中农业部门假设为规模报酬不变,其生产的农产品视为同质产品且在区域之间不存在运输成本。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个部门生产异质产品或服务且正规部门的收入高于非正规部门。
(2)农村中存在大量边际生产力为零或者边际生产力大于零但小于制度性工资的隐性失业人口。
(3)在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政府政策制度因素对劳动力转移过程干预明显,影响巨大。
(二)基本思路
在三部门经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受到来自农业、农村的推动力和来自非农产业、城市发展的拉动力,由于城市又可以分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因而来自城市的拉力可进一步分解为劳动力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来自政府的制度阻力。三部门经济四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图表1农村剩余劳动力三部门四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三、模型分析
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无法内生论证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村农业部门,都将农业劳动力转移看做是外生力量作用的结果。新经济地理模型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不足。Krugman的中心-外围模型阐明了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制造业和工人向城市集聚的作用机制。④新经济地理论(NEG)认为经济的集聚由聚力和分散力的合力产生。其中,集聚力量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生产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定位于市场规模(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即所谓的后向联系;而具有多样性偏好的劳动力出于节约交易成本并消费多样化产品的目的则将转移至产品生产厂商集聚的地区即所谓的前向联系。当这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时,便产生了企业、劳动力在少数地区的集聚。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NEG理论为研究现实经济的集聚提供了具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⑤与传统二元模型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其将劳动力的转移内生化到经济集聚机制当中。本文关注的焦点在于上述机制中的前向联系,因此将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运用一般均衡分析说明该前向联系的作用机理,在将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内生化的条件下重新认识其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均衡
本文采用广义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来设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则消费者追求的最优化函数表达如下:
(二)生产者均衡
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生产者要生产出数量为Q的制成品或服务,其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分别为:
则生产者追求的最优化函数表达为:
在上式中,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ε表示制成品或服务的替代弹性。
(三)市场一般均衡
在整个市场中,PM、PS可以理解为分别是制成品或服务的价格指数,其中暗含着制成品价格指数效应这一重要含义,即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如果一地区的制成品种类越多(生产厂
商越集中,表现为劳动力就业量越大),那么该地区的商品消费价格指数就较低,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指数效应或前向联系。前向联系的作用机制就在于,即使各个地区的名义工资水平相同,价格指数较低的省份会由于其较高的实际工资水平而能够吸引其他地区的劳动力流入该地区。
(四)转移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建立如下的概率函数:
其中,u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迁移时的效用,是一个下限不低于农民在农村就业+农村定居时的经济社会效用之和的变量;maxU为迁移后的最大预期效用。 这一决策模型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随机的,转移与否取决于转移后的最大预期效用与非转移效用之差。只有最大预期效用大于非转移的效用时,农民工才会做出转移决策。
上述决策模型涉及的最大预期效用是一个支配农民转移决策的综合变量,其模型具体为:
其中,F为四力模型示意图中的合力,即:
上式中:T为推力,L为拉力,Z为阻力,N为能力
当U(F)>u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向城市转移的决策。
当U(F) 以上分析表明,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推力、拉力、阻力、能力都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其中,推力,拉力,能力与转移意愿正相关,阻力与转移意愿呈负相关。显然,要引导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四力的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新经济地理论前向联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内生化得以实现,同时说明在三部门经济下“四力”(即推力、拉力、阻力、能力)都是影响农民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谓是一个双赢: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大量劳动力向城市的集聚会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实现;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节约了交易成本并消费了多样化产品,有利于公平的践行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要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科学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新路子。
(一)加强农村教育投入,重视提高人力资本
在农村地区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加强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首先决定了劳动力是否具备转移的观念和勇气;其次教育增强了劳动者适应非农就业的能力。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因此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教育向农村倾斜,是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既能体现分配上的公平,也能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率。
(二)加大农业扶持力度,重视提高生产效率
在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中,首先转移的往往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因而会影响到农业总产出。要保证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增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三)降低农民转移成本,重视改变转移方式
由于中国曾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安排。所有这些制度安排提高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增加了人口转移成本。虽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强,一些制度安排逐渐在淡化,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在松动,但是制度性障碍依然严重,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真正的消除制度障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要通过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再次,要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对接。最后,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给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维权能力,以及与资方谈判的能力。(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注解:
①威廉·配第.政治算术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③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④张杰飞,李国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
⑤唐颂,黄亮雄.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及其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3]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4]张杰飞,李国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J].世界经济,2009
[5]唐颂,黄亮雄.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及其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3
[6]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1991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站在城乡统筹的角度重新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其新的时代意义和历史背景。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推—拉”二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借用物理上力的分解构造“推力、拉力、能力、阻力”四力模型,同时借鉴新经济地理论一般均衡分析中的前向联系机制来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经济地理论;转移模型一、引言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就提出“收入的比较利益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①之后亚当·斯密则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转移,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市场扩展的自然结果。”②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最经典的当属城乡二元经济理论。1954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首次提出“劳动力在无限供给条件下会从二元结构中的的传统部
门向现代部门转化”。③拉尼斯和费景汉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理论》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指出要使二元经济模型持续发展而不中止,农业就必须和工业一起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Todaro M.P.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与发展:两部门分析》等一系列论文,阐述了他的人口转移模式。他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失业出发,认为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取决于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而所谓预期收入差异是指城乡实际收入差异乘以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概率。拉文斯坦则从“推力”和“拉力”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乡-城转移。
以上研究分别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但随着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重新认识。本文将从城乡统筹视角出发,在三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假设前提下对“推—拉”二力模型进行改进,借用物理上力的分解构造“推力、拉力、能力、阻力”四力模型来说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二、模型构建的假设前提与基本思路
(一)假设前提
(1)经济社会存在传统农业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三部分。其中农业部门假设为规模报酬不变,其生产的农产品视为同质产品且在区域之间不存在运输成本。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存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个部门生产异质产品或服务且正规部门的收入高于非正规部门。
(2)农村中存在大量边际生产力为零或者边际生产力大于零但小于制度性工资的隐性失业人口。
(3)在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政府政策制度因素对劳动力转移过程干预明显,影响巨大。
(二)基本思路
在三部门经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受到来自农业、农村的推动力和来自非农产业、城市发展的拉动力,由于城市又可以分为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因而来自城市的拉力可进一步分解为劳动力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来自政府的制度阻力。三部门经济四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图表1农村剩余劳动力三部门四力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三、模型分析
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无法内生论证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村农业部门,都将农业劳动力转移看做是外生力量作用的结果。新经济地理模型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不足。Krugman的中心-外围模型阐明了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制造业和工人向城市集聚的作用机制。④新经济地理论(NEG)认为经济的集聚由聚力和分散力的合力产生。其中,集聚力量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生产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定位于市场规模(市场潜能)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即所谓的后向联系;而具有多样性偏好的劳动力出于节约交易成本并消费多样化产品的目的则将转移至产品生产厂商集聚的地区即所谓的前向联系。当这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时,便产生了企业、劳动力在少数地区的集聚。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NEG理论为研究现实经济的集聚提供了具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⑤与传统二元模型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其将劳动力的转移内生化到经济集聚机制当中。本文关注的焦点在于上述机制中的前向联系,因此将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运用一般均衡分析说明该前向联系的作用机理,在将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内生化的条件下重新认识其转移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消费者均衡
本文采用广义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来设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则消费者追求的最优化函数表达如下:
(二)生产者均衡
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生产者要生产出数量为Q的制成品或服务,其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分别为:
则生产者追求的最优化函数表达为:
在上式中,W表示劳动力的工资,ε表示制成品或服务的替代弹性。
(三)市场一般均衡
在整个市场中,PM、PS可以理解为分别是制成品或服务的价格指数,其中暗含着制成品价格指数效应这一重要含义,即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如果一地区的制成品种类越多(生产厂
商越集中,表现为劳动力就业量越大),那么该地区的商品消费价格指数就较低,这就是所谓的价格指数效应或前向联系。前向联系的作用机制就在于,即使各个地区的名义工资水平相同,价格指数较低的省份会由于其较高的实际工资水平而能够吸引其他地区的劳动力流入该地区。
(四)转移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建立如下的概率函数:
其中,u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迁移时的效用,是一个下限不低于农民在农村就业+农村定居时的经济社会效用之和的变量;maxU为迁移后的最大预期效用。 这一决策模型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随机的,转移与否取决于转移后的最大预期效用与非转移效用之差。只有最大预期效用大于非转移的效用时,农民工才会做出转移决策。
上述决策模型涉及的最大预期效用是一个支配农民转移决策的综合变量,其模型具体为:
其中,F为四力模型示意图中的合力,即:
上式中:T为推力,L为拉力,Z为阻力,N为能力
当U(F)>u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向城市转移的决策。
当U(F) 以上分析表明,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推力、拉力、阻力、能力都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其中,推力,拉力,能力与转移意愿正相关,阻力与转移意愿呈负相关。显然,要引导劳动力科学有序转移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四力的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新经济地理论前向联系的一般均衡分析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行为内生化得以实现,同时说明在三部门经济下“四力”(即推力、拉力、阻力、能力)都是影响农民转移决策的重要因素。从城乡统筹的视角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谓是一个双赢: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大量劳动力向城市的集聚会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规模经济的实现;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节约了交易成本并消费了多样化产品,有利于公平的践行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要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探索科学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新路子。
(一)加强农村教育投入,重视提高人力资本
在农村地区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加强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教育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首先决定了劳动力是否具备转移的观念和勇气;其次教育增强了劳动者适应非农就业的能力。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也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因此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加强教育向农村倾斜,是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既能体现分配上的公平,也能增强整个国家的经济效率。
(二)加大农业扶持力度,重视提高生产效率
在劳动力乡—城转移过程中,首先转移的往往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因而会影响到农业总产出。要保证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增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供给能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我国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三)降低农民转移成本,重视改变转移方式
由于中国曾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安排。所有这些制度安排提高了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增加了人口转移成本。虽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强,一些制度安排逐渐在淡化,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在松动,但是制度性障碍依然严重,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真正的消除制度障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要通过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再次,要提高农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对接。最后,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这就需要构建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有效机制,给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维权能力,以及与资方谈判的能力。(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注解:
①威廉·配第.政治算术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③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④张杰飞,李国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
⑤唐颂,黄亮雄.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及其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政治算术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3]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4]张杰飞,李国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J].世界经济,2009
[5]唐颂,黄亮雄.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劳动力转移机制及其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3
[6]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