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足跟垫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治疗中的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v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楔形足跟垫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6年7月,昆山市康复医院烧伤康复科收治3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瘢痕致足下垂畸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为(38±9)岁。患者入院后行烧伤后综合康复治疗,根据患者足下垂畸形的程度,在患者鞋垫下方装配适当高度的楔形足跟垫。患者穿上装配楔形足跟垫的鞋进行站立、下蹲与行走训练。首次应用楔形足跟垫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下称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1个月,采用简易平衡量表评估患者站位平衡能力。应用楔形足跟垫治疗1、3、12个月,使用关节活动度测量尺测量患者双侧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曲的主动活动度(AROM),使用皮尺测量患者下蹲时臀部离地最短距离和1 min步行距离,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对数据行Friedman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不等距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治疗后即刻,患者站位平衡能力为2.0(1.0,2.0)级,较治疗前的1.0(0,1.0)级明显升高(Z=-5.568,P<0.01);治疗1个月,患者站位平衡能力为3.0(2.5,3.0)级,较治疗后即刻明显上升(Z=-5.303,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左、右侧踝关节背屈和左、右侧膝关节屈曲AROM较治疗1个月明显增加(Z=-4.860、-4.836、-4.965、-4.909,-5.037、-5.025、-5.020、-4.942,P<0.01);治疗12个月,患者左、右侧踝关节背屈和左、右侧膝关节屈曲AROM较治疗3个月明显增加(Z=-5.062、-4.962、-5.017、-4.944,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臀部离地最短距离分别为(67±11)、(57±11)cm,较治疗1个月的(72±11)cm明显缩短(P<0.01);治疗12个月,患者臀部离地最短距离较治疗3个月明显缩短(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1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1个月明显增加(Z=-5.043、-5.016,P<0.01);治疗12个月,患者1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3个月明显增加(Z=-5.025,P<0.01)。治疗3、1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较治疗1个月明显上升(Z=-4.472、-4.025、-4.707,-4.565、-3.994、-4.777,P<0.01);治疗12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床椅间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的独立能力较治疗3个月明显上升(Z=-3.827、-3.358、-3.557,P<0.01)。

结论

特重度烧伤患者足下垂畸形应用楔形足跟垫后,站位平衡能力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能力获得明显改善,并且日常生活活动中移动项的独立等级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宫颈扩张球囊导管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阴道试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及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行阴道试产的孕妇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仅采用缩宫素+人工破膜引产,观察组使用宫颈扩张球囊+人工破膜+缩宫素引产。记录两组引产前、引产12h后的宫颈Bishop成熟度评分、分娩时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生后1分钟Apgar评分、产后母婴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宫颈Bishop成熟度评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患者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变对脑组织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按损伤严重程度分为轻伤组65例与重伤组55例,另选同期收治的非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术后当天、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的血清和脑脊液LDH水平,三组术后当天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视神经鞘直径、颅内压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术后当天、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的血清LDH水平对照组远低于其他两组,重伤组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力,加强社区医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越来越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常用方法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合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判断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虽然血常规检查可通过细胞分类指标及数值判断机体的感染情况,但部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易受到体质、气候、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白细胞异常的情况[1]。笔者旨在探讨白细胞稍高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对病程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与预后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