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个性为基础,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从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时引导,追求课堂的“乐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这个理念。
一、学情分析,课前准备阶段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教师教学必须充分备课,一方面是备教材,吃透教材,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吃透教材,对一个有着扎实专业知识的语文老师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等资源去查阅资料,辅助自己研读教材。另一方面是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学生的作业一定要收上来看,或抽查。否则很有可能会高估学生,学生往往会犯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错误。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我在备课过程中,时刻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来安排课堂结构,设置教学环节。如:每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总是尽量从和学生的亲切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引入文本。再如初读课文结束之后,我常常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收获,让他们从整篇文章上去把握、理解,而不去关注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努力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课堂结构。
二、听说读写,课堂教学中心中始终装满学生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于生。从表面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有兴趣学,主体学习,这就是生本。从实质看,生本教学是基于学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充分的阅读过程,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获得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着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原则,来寻找文章的突破口。
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在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体悟如何描写景物。首先,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其次,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葚,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第三,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分组研讨的过程中对文章主旨理解得更透彻,感悟得也更深刻。
让人文精神渗透课堂。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学习研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按照备课前所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问:
师:陋室陋吗?
生1:不陋。
生2:陋。
……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明确正确的观点,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看着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我笑了。其实,在他们争执的过程中,我也在积极的思考这个问题,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怎么样水到渠成的结束这场“战争”。说真的,从学生们的脸上露出的释然表情,那几位争辩的学生也都露出了笑容。这样的课堂不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吗? 目前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主动作用,注重发掘、培养、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追求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作文资源。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使学生把对作文的苦思冥想转为对生活经历与经验的书写,让无话可写胡编乱诌的任务写作变为生活表达的需要,让写作能够表达学生生活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这样做,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主体,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他们认知上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并且伴随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能用一种主流的理解或者自己的感悟来考量学生的认知与体验。
其实,正是这些认知与表达的差异才构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生命个体与主体的差异性,并且要努力培育这种差异性,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张扬个性,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都释放出来。”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们一定要更科学有效地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们教师自身就要去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以此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骄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刻领会“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这个理念。
一、学情分析,课前准备阶段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教师教学必须充分备课,一方面是备教材,吃透教材,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吃透教材,对一个有着扎实专业知识的语文老师来说应该不是难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等资源去查阅资料,辅助自己研读教材。另一方面是要备学生,充分了解学情,学生的作业一定要收上来看,或抽查。否则很有可能会高估学生,学生往往会犯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错误。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我在备课过程中,时刻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来安排课堂结构,设置教学环节。如:每篇课文的导入环节我总是尽量从和学生的亲切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引入文本。再如初读课文结束之后,我常常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或者收获,让他们从整篇文章上去把握、理解,而不去关注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努力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课堂结构。
二、听说读写,课堂教学中心中始终装满学生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于生。从表面看,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有兴趣学,主体学习,这就是生本。从实质看,生本教学是基于学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充分的阅读过程,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获得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本着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原则,来寻找文章的突破口。
我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在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体悟如何描写景物。首先,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其次,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葚,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第三,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学生在分组研讨的过程中对文章主旨理解得更透彻,感悟得也更深刻。
让人文精神渗透课堂。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的学习研讨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交流。
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我按照备课前所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问:
师:陋室陋吗?
生1:不陋。
生2:陋。
……学生热烈讨论起来。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明确正确的观点,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
看着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我笑了。其实,在他们争执的过程中,我也在积极的思考这个问题,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怎么样水到渠成的结束这场“战争”。说真的,从学生们的脸上露出的释然表情,那几位争辩的学生也都露出了笑容。这样的课堂不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吗? 目前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及主动作用,注重发掘、培养、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形成个性化的教、学,追求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习主体的人文关怀。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作文资源。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使学生把对作文的苦思冥想转为对生活经历与经验的书写,让无话可写胡编乱诌的任务写作变为生活表达的需要,让写作能够表达学生生活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这样做,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主体,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他们认知上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并且伴随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能用一种主流的理解或者自己的感悟来考量学生的认知与体验。
其实,正是这些认知与表达的差异才构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生命个体与主体的差异性,并且要努力培育这种差异性,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张扬个性,把作文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都释放出来。”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们一定要更科学有效地践行以人为本的原则。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们教师自身就要去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以此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新时代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