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我以22岁的“高龄”入伍。此前四年的知青生活,练就了吃苦的能耐和强健的体魄。我所在部队以训练严酷而著称全军,凭着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勤奋精神,很快便把全训部队的队列、军体、刺杀、擒拿格斗,战术、侦察甚至野外生存等科目熟习并且训练精道,“精力过剩”的我喜欢涂抹两笔,训练不用“开小灶”的空余时间多了个在板报上画画的机会。结果给上级主管文化的首长扯去安排摘创作。问:“摘什么画?”我立正回答:“中国画”——我以为他给我机会学。“那好,画两笔给我看。”我当时猛说“不行”的话肯定被他认为那是谦虚之词。当我战战兢兢地摸着他铺就准备让我大显身手的纸嗫嚅着说“怎么这么薄”时,我分明看到他眼里的惊讶:“这是宣纸呀!”我两腿已有些发软,但硬撑着去拿当时根本分不清狼毫还是羊毫的笔,沾他给我非常认真研的墨的那一刻,我真的两眼发黑了。“给我画个人呀]”——我觉得那是命令,被“逼”得没法的我心虚地弯下了腰……可一下笔,糟了!一个鸡蛋大的墨团还不听话地在晕化着。……“画什么呢?”犹如一声霹雷。“眉毛呀”不明白当时怎么还能答话,我分明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但从此开始与画笔结缘,那时我23岁。
1975年,赴京参加一个全军的美术工作会议。某晚跟着大伙到首都剧院看演出。当时还满身稚气的我端着个自己装订的,足有大号册页般大小的“速写本”在画着同样稚气的速写。艾轩坐在我前座,回头说:哟!大画家。邻近的人都看着我,我臊得汗在背后流,可强装“大画家”的架势在继续画着……这个速写本还在,那是我30年前的宝贝。里面画的东西现在看连起码的速写都算不上,但那是我学画起步的一个见证。那时25岁。
一身功夫的我,本应在军事上大干一番。1979年那场战争,所在部队上去了近一半人,看到战事的严酷,正在当连长的我冷静分析自己能有带兵打胜仗的把握——就凭我的军事素质。于是一封又封请战书递给了上级指挥部门。首长来听完后的陈述说:打仗的人我们有的是,能画画的就你,别吵了,画你的画去吧。那时我是又带兵,又画画。不让我去冲锋陷阵,但子弹也曾在耳边飞,炸弹也在眼前炸。那个时候就是画内容,不太讲究形式——不给打仗,那就多画几幅画吧。差不多一晚一幅“大制作”,同行喷喷称奇:这家伙怎么这么能画?!正得意间,邵增虎说了句:画不用多,要精。我一下子清醒了。这句话受用到现在。那时我29岁。
我虽非科班,无门无派,广采博取,东成西就,南腔北调,创作自然没了束缚。1987年轻松地创作了一幅部队生活的风情画送京参加全国美展,同时计划上京看展兼带家人旅游。1975年以来几乎送展的作品从没落选,但这次受到了意外的打击——电话通知;其它作者都人选,唯邓超华的落选……没脸向领导提上京的要求,只好作罢。三个月过去,一天在招炽挺画案上看到了一个证书,随手翻看,竟是那“落选”作品的入选证……其实误传了。“你的人选,其他人的才都落选呢。”不管怎么样,此后每摘创作都摆正心态,以画好画为目的。那时37岁。
全军在北京燕山脚下集中搞创作,某天我正悠然自得地画着,好友陈钰铭进门采随手撕了片纸铺在地下,拿笔沾墨在上面边比画边说:“东北人是这样用线的”,画了一笔:“江浙人是这样用线的”,再画了一笔,“我们河南人是这样用线的”,又画了一笔。“你们广东人是这样用线的。”又再来一笔。我看着不知所云。因为在他笔下好像都没有区别,于是在我的追问下又重复一次,还是一头雾水。他说了句河南话:“咋不明白”,走了!像传说中的高人一样出去了。我再面对正在创作的画幅开始莫名:我都是在全国大展中拿过数次最高奖的,线都不会画啦?但好友的一番用心自有道理,虽然没听明白,可再动笔时真不敢胡来了……结果在作品讲评时刘大为、刘勃舒、杨力舟、李宝林等人均说这是“北方的用线与南方的用墨结合得比较好的一幅创作。”当我再去看别的画展时,分析中我终于明白了钰铭给我比划的意思,这时49岁。
我喜欢用不同的形式作画,给自己的理由是不重复自己。但个性化就成问题了。既便是这样,也还是在线条的组织,水墨渲染,尤其是水墨肌理的驾驭,节奏韵律和强烈的大黑大白处理中让同行认知。虽然娴熟的方式方法使我在创作中显得得心应手,可每次创作都不敢掉以轻心。不过平庸的作品还时有出现,参展作品往往连自己都能感觉不满意。“大奖都拿过这么多次了,退步了?·苦思再三——还是语言问题:金奖并不说明你就是最好,只能说明你那件作品构思构图、方式方法、整体调控、画面处理等相对完善。换个题材内容,重新构图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就像歌手唱歌。不同的歌都一个唱法,自己爱唱,别人不一定爱听呢。画的创作也要“量身订做”,我极力这样做。探究这个问题时已经52岁了。
擅长于军事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我,常喜欢翻阅图片类的资料。香港回归时凭着强烈的责任感构思了15米画作《百年沧桑》,画至深处欲罢不能,结果整出了23米多。可能天生就是当军人的料——千事情就是大气魄。现如今全国美展老要求2米以内,不过瘾啊。所以我是以题材需要,管他展不展呢。张道兴说我啦:悠着点吧!我也想。可一站到画案前便神思横溢,就开始玩命。这种血气方刚的脾气如何才能改?现在都54岁了……
1975年,赴京参加一个全军的美术工作会议。某晚跟着大伙到首都剧院看演出。当时还满身稚气的我端着个自己装订的,足有大号册页般大小的“速写本”在画着同样稚气的速写。艾轩坐在我前座,回头说:哟!大画家。邻近的人都看着我,我臊得汗在背后流,可强装“大画家”的架势在继续画着……这个速写本还在,那是我30年前的宝贝。里面画的东西现在看连起码的速写都算不上,但那是我学画起步的一个见证。那时25岁。
一身功夫的我,本应在军事上大干一番。1979年那场战争,所在部队上去了近一半人,看到战事的严酷,正在当连长的我冷静分析自己能有带兵打胜仗的把握——就凭我的军事素质。于是一封又封请战书递给了上级指挥部门。首长来听完后的陈述说:打仗的人我们有的是,能画画的就你,别吵了,画你的画去吧。那时我是又带兵,又画画。不让我去冲锋陷阵,但子弹也曾在耳边飞,炸弹也在眼前炸。那个时候就是画内容,不太讲究形式——不给打仗,那就多画几幅画吧。差不多一晚一幅“大制作”,同行喷喷称奇:这家伙怎么这么能画?!正得意间,邵增虎说了句:画不用多,要精。我一下子清醒了。这句话受用到现在。那时我29岁。
我虽非科班,无门无派,广采博取,东成西就,南腔北调,创作自然没了束缚。1987年轻松地创作了一幅部队生活的风情画送京参加全国美展,同时计划上京看展兼带家人旅游。1975年以来几乎送展的作品从没落选,但这次受到了意外的打击——电话通知;其它作者都人选,唯邓超华的落选……没脸向领导提上京的要求,只好作罢。三个月过去,一天在招炽挺画案上看到了一个证书,随手翻看,竟是那“落选”作品的入选证……其实误传了。“你的人选,其他人的才都落选呢。”不管怎么样,此后每摘创作都摆正心态,以画好画为目的。那时37岁。
全军在北京燕山脚下集中搞创作,某天我正悠然自得地画着,好友陈钰铭进门采随手撕了片纸铺在地下,拿笔沾墨在上面边比画边说:“东北人是这样用线的”,画了一笔:“江浙人是这样用线的”,再画了一笔,“我们河南人是这样用线的”,又画了一笔。“你们广东人是这样用线的。”又再来一笔。我看着不知所云。因为在他笔下好像都没有区别,于是在我的追问下又重复一次,还是一头雾水。他说了句河南话:“咋不明白”,走了!像传说中的高人一样出去了。我再面对正在创作的画幅开始莫名:我都是在全国大展中拿过数次最高奖的,线都不会画啦?但好友的一番用心自有道理,虽然没听明白,可再动笔时真不敢胡来了……结果在作品讲评时刘大为、刘勃舒、杨力舟、李宝林等人均说这是“北方的用线与南方的用墨结合得比较好的一幅创作。”当我再去看别的画展时,分析中我终于明白了钰铭给我比划的意思,这时49岁。
我喜欢用不同的形式作画,给自己的理由是不重复自己。但个性化就成问题了。既便是这样,也还是在线条的组织,水墨渲染,尤其是水墨肌理的驾驭,节奏韵律和强烈的大黑大白处理中让同行认知。虽然娴熟的方式方法使我在创作中显得得心应手,可每次创作都不敢掉以轻心。不过平庸的作品还时有出现,参展作品往往连自己都能感觉不满意。“大奖都拿过这么多次了,退步了?·苦思再三——还是语言问题:金奖并不说明你就是最好,只能说明你那件作品构思构图、方式方法、整体调控、画面处理等相对完善。换个题材内容,重新构图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就像歌手唱歌。不同的歌都一个唱法,自己爱唱,别人不一定爱听呢。画的创作也要“量身订做”,我极力这样做。探究这个问题时已经52岁了。
擅长于军事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我,常喜欢翻阅图片类的资料。香港回归时凭着强烈的责任感构思了15米画作《百年沧桑》,画至深处欲罢不能,结果整出了23米多。可能天生就是当军人的料——千事情就是大气魄。现如今全国美展老要求2米以内,不过瘾啊。所以我是以题材需要,管他展不展呢。张道兴说我啦:悠着点吧!我也想。可一站到画案前便神思横溢,就开始玩命。这种血气方刚的脾气如何才能改?现在都54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