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替罪羊”的形象解读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hu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文学作品中,“替罪羊”用来描绘替人受过的无辜者形象。本文用“替罪羊”这一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哈桑和阿米尔。哈桑不被亲生父亲承认,过着仆人的生活,为了阿米尔而受到侮辱,最终为了保护阿米尔家的房子死于非命。碍于主流社会对哈拉扎人的偏见,阿米尔违背自己的本性嘲讽、诋毁哈桑;因父爱被分享心生嫉妒,而对哈桑犯下终其一生不可原谅的错误。他们本质上都是种族歧视和父亲罪过的替罪羊。
  关键词:替罪羊;种族歧视;父亲罪过;哈桑;阿米尔
  一、简介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来为了躲避战乱,随父亲逃往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以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小说描述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忠诚、善良的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但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一切都改变了。为了逃避现实,阿米尔和父亲一起离开了哈桑,离开了阿富汗。但他从未原谅自己的背叛,最终他回到家乡,向过去赎罪。
  该小说2003年在美国出版,一经问世即成为国际文坛的黑马,后来被翻译成42种语言,在全球引起轰动,创下了极高的销售记录。该小说在中国被翻译成汉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
  二、替罪羊原型
  “替罪羊”源自一个宗教典故。圣经中记载,亚伯拉罕想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献祭给上帝以表忠心,上帝阻止了他,让他找只羊代替他的儿子,于是这只羊便成了亚伯拉罕儿子的替代品。“替罪羊”这一词语描绘了替人受过的无辜者的形象。
  在《追风筝的人》中,就存在着这样一个替罪羊——哈桑。他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仆人,却拥有一颗朴实善良的心,对主人忠心耿耿,最后却成为了种族歧视及集体迫害的替罪羊。而从另一条线分析,《追风筝的人》一书中还存在这另一个更为隐蔽的替罪羊形象——阿米尔,需要我们更深刻地探讨。
  三、哈桑的替罪羊形象
  (一)父亲罪过的替罪羊
  在小说中,哈桑一直以阿米尔仆人的身份生活着。但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外人看来,阿米尔的父亲(即哈桑的亲生父亲)近乎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德高望重,睿智勇敢。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个不曾提及的秘密。他背叛了与自己有着兄弟般情谊的阿里,与阿里的妻子通奸,阿里的妻子便生下了哈桑。然而,他却没有勇气为自己所犯的错承担责任,始终没有承认哈桑为自己的孩子,而是以阿里儿子的名分(仆人身份)将哈桑留在身边。
  倘若阿米尔的父亲能为自己所犯的错承担责任,光明正大地承认哈桑这个儿子,那么哈桑过着的就是富家少爷的生活,从小接受教育,不会为了帮主人追风筝而遭受侮辱,不会因为不识字而成为众人嘲笑的对象,最后也不会死于阿富汗的战乱之中。阿米尔父亲没有为自己罪行承担责任的后果就是,把这一切苦难转嫁给了哈桑,让哈桑代替自己来承受,哈桑的命运因此被颠覆。因此,哈桑是父亲罪过的替罪羊。
  (二)种族歧视的替罪羊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什图为其主体民族。而哈桑所在的民族---哈扎拉族只是阿富汗的一个小小的民族,信奉什叶派,被普什图人视为异类,遭受他们的欺侮和压迫。
  身为哈扎拉族人,阿米尔从小就被身边的伙伴排挤,虽然他从小与阿米尔一起长大,他把阿米尔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对他十分忠诚,但在阿米尔心中,从他来没有把哈桑平等地当成他的兄弟。他与同伴出门玩耍时,从来不叫上哈桑。哈桑为了替阿米尔追回风筝,遭受到了巨大的侮辱。当阿米尔因为内心愧疚而无法面对哈桑时,他就通过将手表藏在哈桑房间里的方式来诬陷哈桑。最终,哈桑离开了主人阿米尔的家。在本该拥有纯真友情的年纪,因为种族歧视的原因,他的童年充满着黑暗。成年以后,他也难逃种族歧视的迫害。身为什叶派人,哈桑在返回阿富汗时,被塔利班官员用枪击毙。就这样,哈桑成了种族歧视的替罪羊。
  四、阿米尔的替罪羊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看似过着衣食无忧的富家少爷的生活,然而,他过得并不快乐。迫于种族歧视的压力,他对哈桑的态度不可能不受外界声音的左右。他眼睁睁地看着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为了自己而被恶少拉塞夫侮辱,没有上前去营救,而是懦弱地逃走。他的内心充斥着对哈桑的愧疚感和罪恶感,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度过了一辈子,出于内心的不安,后来阿米尔收养了哈桑的儿子,走上了救赎的道路。
  他的父亲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对哈桑始终怀有愧疚之情,通过偏爱哈桑来缓解罪恶感,父亲不对等的爱让阿米尔产生了嫉妒之情,使其为了得到那只风筝夺回父亲的宠爱而不择手段,最终犯下了自己无法原谅的罪行。因此,阿米尔的一生就是在替他自己和他父亲赎罪,也是种族歧视和父亲罪过的替罪羊。
  五、结语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刻画了两个可悲的替罪羊———哈桑和阿米尔。生活在普什图人聚居的哈扎拉人哈桑,从一出生就被贴上“劣等人”的标签,又不为亲生父亲所承认,这一切都奠定了他的命运。而阿米尔小时候看似过着安逸的生活,却在种族歧视和家庭影响的桎梏下一步步沦陷,做出了违背自己本性的事情。他们无疑是父亲罪过和种族歧视的替罪羊。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佛松.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4]张洪伟.《局外人》中的替罪羊范式[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
  [5]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其他文献
本文力图对《等待戈多》中的悲剧和喜剧成分进行分析。分析悲喜剧成分,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剧,而且对于研究戏剧的发展和当下戏剧的表演均有重要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到莎士比
戏剧《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选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编为流行的复仇剧,但莎翁的《哈姆莱特》则点石成金,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  之前的学者关于哈姆莱特疯癫的情况,更着重地在于讨论他是否是“真疯”。目前共有三种意见,第一种如法国斯达尔夫人的观点,
期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堪称言语、话语运用的宝典。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言外和言后等各种表现各个人物性格以及对话双方态度、目的的言语行为三分法在书中随处可见。另外,反讽、白描、议论等话语特色突出了人物对话艺术,透露了人物修养与社会地位,赋予了全书喜剧色彩。  关键词:对话艺术;合作原则;语言风格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品,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响经历两世纪
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一种面粉改良剂,可在短时间内提高面粉白度,但是过量添加会严重危害到消费者健康.结合过氧化苯甲酰可直接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的特点,在催化剂血色
摘 要:在刘祖威的《爱的痛苦》一书中,庞太太和她的两个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被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通过分析他们三人在生活中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习惯,可以看出,庞太太和她的儿子之间的沟通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积极的。对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母子双方都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对于美国华裔而言,在面对他人的世界观时,交流的双方应该持有开放、认同的心态。在面对语言和文化冲突时,努力、主动地
摘 要:礼貌原则是一重要且实用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它来达到某种目的。当然在文学中也是一重要手段,通过会话可展现人物个性。所以本文将从这一原则出发分析《傲慢与偏见》。  关键词:礼貌原则;会话;《傲慢与偏见》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戈夫曼从戏剧角度提出了“面子理论原则”建立礼貌模式。他认为人们在交际中十分注重面子。如果把人的行为分类可以分成“台前”和“台后”行为。在交际中注重面子很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试图洞察人的本质的最深处。他创作的《罪与罚》、《白痴》、《群
摘 要:由于圣经有着浓厚的宗教意识形态,其中安排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特点的意义,但是也能够发现所有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一个人来进行服务的就是上帝.圣经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他们都有存在在圣经中的重要意义,但是现在的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这部分的研究,只是对男性主导的社会来进行研究,没有更好的研究女性,其实圣经也是我们这样社会的缩影,男性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主导但是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是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