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古诗教学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mking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小学语文《秋词》、《劳劳亭》和《鸟鸣涧》的三首古诗教学为例,以诗情、诗意和诗蕴为切入点,讲解和阐述了在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中,应该以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情,与生活相联使学生感受诗的“意象”,以抓关键字词的方法體会诗歌的意境即“诗蕴”的几种方法。让古诗教学有成为有文脉的教学,教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诗情、诗意、诗蕴、中国文化符号、中国灵魂、意蕴悠远
  诗歌,有行云流水的,有气势恢宏的,有飘逸洒脱的,有情真意切的,游走在人们的心中,如水一般无所不在。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不久,日本就给我们上了一堂感人的古诗词课。在日本给湖北捐赠的医疗物资的外包装上,印上了经典的古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经里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用短短两句诗温暖、鼓舞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古诗词的力量,胜过多少“加油”,胜过多少“不哭”。
  王崧舟老师说,“教语文就是教文化”。那么教古诗词,自然就是教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了。我看过很多小学低段的古诗词教学视频,最多的感受就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很多关于作者的详细介绍,其实很多时候跟诗词本身的关系不大,听课的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不得不说很多时候这种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甚少。
  但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深厚的想象、活泼的创意,就如《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的银河,像《敕勒歌》里天似穹庐的置换,像《游子吟》中“三春晖”般的温暖;文化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温柔,就像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笔下的那轮思乡的明月,代表书信的鸿雁,等等;文化还是穿越千年的震撼,比如《枫桥夜泊》里寒山寺的钟声,比如《秋词》中“我言”的情怀,比如《劳劳亭》里“不遣柳条青”的不舍之情。所以针对低段的古诗词教学,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诗情、诗意和诗蕴。
  1.让画面与“诗情”对接
  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对于诗中“寂寥”、“我言”这些情感抽象的词汇,如何让低段的学生感知?
  当老师出示枯黄的树叶图,皱着眉头,以悲凉的语调读诗,再加以背景音乐的烘托,整个悲的气氛就有了。告诉他们,悲就藏在枯黄的树叶里,悲就隐在诗人在秋日渲染的诗歌里,就在你听到的旋律里。那么即使7-8岁的孩子可能暂时还无法真正懂得“寂寥”的感受,但他至少能看到这种枯黄的色调,听到老师哀伤的语调,感受到教室里流动着的悲悲的、沉沉的情愫。那么他在这种氛围里读诗,也就够了。
  这里面的读,不仅仅是读,这读里面,有音乐,有画面,有老师凝炼的语句,精准的点评,那么这种读就能成为一种高级而浪漫的输入,让孩子们在读中感受诗情。这种三位的理解,能把孩子们的童心与诗心联系起来。
  学诗,可以在设定的氛围中,品出“我言”的情怀。
  2.让“诗意”与生活相连
  画面的呈现符合低段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词语。但是有些词语
  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却不是孩子们能马上理解的。比如月亮与思乡,比如折柳与送别……
  这种流传千古的“意象”,让我们能轻易地与古人心意相通,正是因为我们能理解诗人借由意象所抒发出来的情感。
  举个《劳劳亭》的例子,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角色代入,
  问:“李白,你怎么一大早就来到这劳劳亭,你是睡不着吗?”
  生:哎,我确实睡不着。
  师:有何心事?
  生:我的好朋友就要走了,我来这里送别。
  师:我看你愁得眉头紧锁,你能把这种愁读出来吗?
  生读前两句。
  师:一想到从此就要与你的好朋友天各一方,不再相见,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读
  师:春风好像也听到了你内心的不舍,她不愿意让柳条变青,她不想让柳枝变绿,她不肯让你独享这份柳色青青。想着即将离去的伙伴,柳、柳、柳……你听到了内心的什么声音?
  生:留!我真想让我的小伙伴留下来啊!
  师:是的!柳就是留。所以我们古人都会折柳送别,表达不舍之情。
  师:我们把时光拉到五年之后,你们即将毕业,老师不得不跟你们分开了。最后一天,你们收拾好书包,排着整齐的列队,向我挥手道别。我即使再多不舍,也只能把内心的情感化作这两句诗,我会说——
  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师:你懂我!
  师:你最好的朋友要出国了,但你还留在这里。这个伤心的地方,你会感叹道——
  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就这样,把诗中的意象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那么这个意象,就对孩子们本身也有了特殊的意义,这种文化符号的流传,扎根在孩子的心中,必然会成长为新一代的“中国灵魂”。
  一、在“诗蕴”中领悟文化
  既然以文化为重,那么古典诗词教学就要求我们潜心涵泳悟其蕴。“悟”是领悟、体悟,
  “蕴”是诗歌蕴含的意境和哲思。
  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大晚上明明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诗人却能觉察出“花落”。诗人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呢?我们得去到那个静谧的山谷之中。
  一起闭上眼睛,置身山谷之中,试着听“花落”的声音。静下来大约10秒钟左右,再问孩子你听到了什么?虽然可能有外部声音的打扰,但恰恰是这些声音让孩子们明白了,诗人所在山谷的清幽。
  在这样万籁俱寂,连一朵花飘落都令人触动的夜晚,忽有银辉洒落。这个时候问孩子,本来漆黑的夜晚挂上了一轮什么?他们便会接“明月”。这明月的光亮惊动了习惯静默黑暗的山鸟,发出了断断续续的鸣叫声。这种意境,便是“鸟鸣山更幽。”
  不论是花落、山空、月出,还是鸟鸣,其实都是在写一个字——静。“静”的意境,因了这四组景物,被衬托得意蕴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情、诗意、诗蕴。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这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运用,让孩子们在诗词中读出韵味、读出情意、读出感悟,将古诗词的文化种子埋于孩子心中,即使有时“不求甚解”,我相信,也能让古诗词的文脉流动起来,如水一般,如月一般。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汲取养分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正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综合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打造优质阅读环境;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等措施,逐步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持续推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转型,是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转型,本文在分析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基本标准、确立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技术
摘要:在开展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让学生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口语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在口语方面的综合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阅读与口语训练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为学生构建更加适合口语训练的阅读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前言:阅读作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口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语文,学生对语文的印象直接决定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成果,因此,在小学阶段就有意识的为学生构建更和谐、更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的展开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其重要性不可小觑,鉴于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就如何构建和谐有效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参考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