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智慧之根究竟是什么?智力是否完全取决于基因?《DNA和命运》作为一部探索性的科普读物,对片面夸大基因作用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指出基因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而环境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被曲解了的“优生学”
人的智慧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决定的?这个论题自高尔顿首次提出后,一个多世纪来,对立双方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原因是,新兴的行为遗传学植根于古老的优生观念,其理性根源要追溯到柏拉图。他认为有一定缺陷的孩子不应受到父母的抚养和照料,他甚至鼓吹,应该让高层次的男人和女人之间有短暂的结合,以保证能给社会产下高层次的婴儿。佛朗西斯·高尔顿因研究智力的遗传而成名,优生学(Eugenics)一词最早由他在1883年命名,他坚信人类形形色色的肉体、精神和道德特征都是遗传的。优生学由希腊语派生而来,开始时是一场科学运动,但它逐渐演变成从社会和政治上控制人类社会的进化,优生观念逐渐蜕变为完美主义,结果二战时期成千上万人遭到了纳粹屠杀。
环境对智商的影响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先天和后天”的说法现在已经非常过时了。高尔顿所定义的先天,在现代用语中相当于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决定特定蛋白质组成的成分。但是后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后天,一般指的是围绕人们从出生到独立成人的社会环境,凡在遗传之外的都可定义为环境,因而环境也是包罗万象的。早期的环境包括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相互联系,及偶发的与远亲及其他周围人群的联系。后期的环境扩大为包括老师和朋友在内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环境的这一部分对个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后永久的朋友和爱情关系几乎裁决了一个人的后半生。
出生后,新生儿极易受到环境的伤害,满足他们生理需要是保证他们存活的一个必须条件。但仅仅保证存活,并不能发挥儿童的潜能。儿童的发育同样也需要父亲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爱,家庭单元形成了一类环境集合体。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那些出生在华沙恐怖时代和波斯尼亚内战时代的儿童,恐怕从来没有发挥过他们的基因潜能。除了环境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外,尚存在基因还会与环境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有特殊行为的孩子能够唤起并加强环境对他的影响,例如有语文能力天赋的孩子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聪颖的孩子更有可能经常对环境进行探索,以引导出周围人们或事物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反应。
智力如何遗传
智力的遗传,可能是当前最有争议的问题。1923年博林曾宣称:“智力是智力测试的结果。”但智力显然并不像身高那样,只有一维性质而容易测定。而智力的遗传更是相当复杂,它并非只是一个遗传单元,因此可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智力的方方面面。许多基因的共同参与决定了智力,因此单个基因对智力的特定贡献显得非常渺小。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解释众多的基因是如何共同编码了一个人的智力的。但是有理由猜想,比起高智商的人,中等智商的人只具相对较少的适宜基因。虽然每一基因对智力产生细小的影响,但是IQ产生的累积效应却是巨大的。智力的表达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甚至也随着人体内环境的不同而各异。所以完全存在这种可能,即智力下降经常有环境作用的参与,而不是仅由基因决定。同时不同的基因也在我们无法意料的方式下共同作用,一个基因主宰另一个基因,或者决定一系列的其他基因,而一些基因可能微妙地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了显性基因在内。
作为智力遗传复杂性的例子,有证据表明数学能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连锁性的。这个结果来自于对于9927个有智力天赋的初中学生的研究,这些学生都接受了SAT测试(这一测试通常为大学入学前的学生所准备)。结果发现,虽然经历的是相同的正规数学训练,男孩数学部分的平均成绩却要比女孩高40分。可靠的资料表明,分开抚养的单卵孪生子的智力水平非常相似,虽然他们各自享有截然不同的环境。有更为充足的理由表明遗传率根据年龄而变化。在一个创始于1975年的科罗拉多收养计划中,研究人员对孩子亲生父母、养父母进行智力测试;孩子们在1岁、2岁、3岁、4岁和7岁时也分别进行了测试,同时将他们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孩子和他们的亲生父母的相关性计算结果看,智力遗传在孩子1岁时仅为9%;当基因有充足的时间来发挥作用时,遗传率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剧增,到4岁时,遗传率达到20%;到了7岁,遗传率增至36%。对年龄更大的对象的研究表明,到了青少年后期,他们的遗传率达到45%~51%;到了晚年激增为80%。这个研究表明,孩子在10来岁时,基因和环境在决定其智力上都非常重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却可以对智力产生更多的作用。而另有研究表明,智力的遗传率为60%。这就意味着40%(或者大于1/3)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于环境差异。环境在决定智力中至关重要,在赤贫的环境下,一个深具潜力的孩子可能会丧失其全部的辉煌未来;而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缺乏足够的教育将使他的智力低于平均水平。
摘自《DNA和命运》
作者:美格兰特·斯蒂恩
被曲解了的“优生学”
人的智慧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决定的?这个论题自高尔顿首次提出后,一个多世纪来,对立双方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原因是,新兴的行为遗传学植根于古老的优生观念,其理性根源要追溯到柏拉图。他认为有一定缺陷的孩子不应受到父母的抚养和照料,他甚至鼓吹,应该让高层次的男人和女人之间有短暂的结合,以保证能给社会产下高层次的婴儿。佛朗西斯·高尔顿因研究智力的遗传而成名,优生学(Eugenics)一词最早由他在1883年命名,他坚信人类形形色色的肉体、精神和道德特征都是遗传的。优生学由希腊语派生而来,开始时是一场科学运动,但它逐渐演变成从社会和政治上控制人类社会的进化,优生观念逐渐蜕变为完美主义,结果二战时期成千上万人遭到了纳粹屠杀。
环境对智商的影响
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先天和后天”的说法现在已经非常过时了。高尔顿所定义的先天,在现代用语中相当于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决定特定蛋白质组成的成分。但是后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后天,一般指的是围绕人们从出生到独立成人的社会环境,凡在遗传之外的都可定义为环境,因而环境也是包罗万象的。早期的环境包括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相互联系,及偶发的与远亲及其他周围人群的联系。后期的环境扩大为包括老师和朋友在内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环境的这一部分对个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后永久的朋友和爱情关系几乎裁决了一个人的后半生。
出生后,新生儿极易受到环境的伤害,满足他们生理需要是保证他们存活的一个必须条件。但仅仅保证存活,并不能发挥儿童的潜能。儿童的发育同样也需要父亲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爱,家庭单元形成了一类环境集合体。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那些出生在华沙恐怖时代和波斯尼亚内战时代的儿童,恐怕从来没有发挥过他们的基因潜能。除了环境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外,尚存在基因还会与环境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有特殊行为的孩子能够唤起并加强环境对他的影响,例如有语文能力天赋的孩子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聪颖的孩子更有可能经常对环境进行探索,以引导出周围人们或事物的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反应。
智力如何遗传
智力的遗传,可能是当前最有争议的问题。1923年博林曾宣称:“智力是智力测试的结果。”但智力显然并不像身高那样,只有一维性质而容易测定。而智力的遗传更是相当复杂,它并非只是一个遗传单元,因此可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智力的方方面面。许多基因的共同参与决定了智力,因此单个基因对智力的特定贡献显得非常渺小。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解释众多的基因是如何共同编码了一个人的智力的。但是有理由猜想,比起高智商的人,中等智商的人只具相对较少的适宜基因。虽然每一基因对智力产生细小的影响,但是IQ产生的累积效应却是巨大的。智力的表达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甚至也随着人体内环境的不同而各异。所以完全存在这种可能,即智力下降经常有环境作用的参与,而不是仅由基因决定。同时不同的基因也在我们无法意料的方式下共同作用,一个基因主宰另一个基因,或者决定一系列的其他基因,而一些基因可能微妙地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了显性基因在内。
作为智力遗传复杂性的例子,有证据表明数学能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连锁性的。这个结果来自于对于9927个有智力天赋的初中学生的研究,这些学生都接受了SAT测试(这一测试通常为大学入学前的学生所准备)。结果发现,虽然经历的是相同的正规数学训练,男孩数学部分的平均成绩却要比女孩高40分。可靠的资料表明,分开抚养的单卵孪生子的智力水平非常相似,虽然他们各自享有截然不同的环境。有更为充足的理由表明遗传率根据年龄而变化。在一个创始于1975年的科罗拉多收养计划中,研究人员对孩子亲生父母、养父母进行智力测试;孩子们在1岁、2岁、3岁、4岁和7岁时也分别进行了测试,同时将他们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孩子和他们的亲生父母的相关性计算结果看,智力遗传在孩子1岁时仅为9%;当基因有充足的时间来发挥作用时,遗传率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剧增,到4岁时,遗传率达到20%;到了7岁,遗传率增至36%。对年龄更大的对象的研究表明,到了青少年后期,他们的遗传率达到45%~51%;到了晚年激增为80%。这个研究表明,孩子在10来岁时,基因和环境在决定其智力上都非常重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却可以对智力产生更多的作用。而另有研究表明,智力的遗传率为60%。这就意味着40%(或者大于1/3)的平均智力水平归功于环境差异。环境在决定智力中至关重要,在赤贫的环境下,一个深具潜力的孩子可能会丧失其全部的辉煌未来;而对于一个普通孩子来说,缺乏足够的教育将使他的智力低于平均水平。
摘自《DNA和命运》
作者:美格兰特·斯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