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并且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儒家提出的五常“仁、爱、礼、智、信”到胡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得到凸显。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和走入汉语的重要阶段。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一味讲授课本知识,缺乏精神层面的东西,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是整个学习阶段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在稳固的基础上才能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更是传递文化的媒介。虽然小学生天生贪玩好动,并且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内心比较单纯,对什么事情都有好奇心,这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 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涵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各种教学设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小学生受到德育熏陶。同时小学生都有强烈好奇心,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中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感受科学带来的独特魅力。小学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借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德育渗透,让学生既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为以后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课前简单地了解一下课本内容,预习狼牙山五壮士到底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接着在课上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相关的影片,让同学们对课本有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这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思路順其自然的引领到课堂教学中,让同学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然后教师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壮士为了国家的安危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同学们更加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感恩。最后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五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小学语文课本知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填鸭式“一讲到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才能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文本思想,因为一篇文章的德育集中体现在文本思想。一篇简单的文章、一首美丽的散文其中都蕴含着德育,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慢慢感悟和体会,以达到德育的渗透。为小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寓言二则”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课前简单地了解一下寓言是什么,寓言二则中的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都讲述的是什么道理;接着在课上请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讲出两则寓言都蕴含着什么道理,同时也帮同学们总结一下寓言就是借助一个小故事来讲述一个深刻道理的文章;最后让同学们以口述的形式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更能加深同学们的理解。通过两则寓言故事可以让同学们明白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就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点滴熏陶中学会做人做事,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三、 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最终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德育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生只有把学到的东西广泛应用到实践活动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小学阶段是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到的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等优良品质,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广泛开展,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慈母情深”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课前对妈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接着在课上邀请几名同学简单的介绍一个自己心中的妈妈,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播放一下《烛光里的妈妈》,这样就可以在轻松的气氛把同学们的思路带到课堂教学中;然后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让同学们说一下都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这样可以深入体会到母亲生活的艰辛,并且还能体会到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激。最后,通过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妈妈的伟大的母爱,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缓解妈妈的工作的劳累和家务的烦琐。通过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把课本内容升华到德育教育,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是德育教学萌芽的地方,也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同时德育也是课堂教育的主要环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师通过对教学素材的有效挖掘,把德育跟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在自己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道理,注重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艳.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43).
[2]郭祥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东方青年:教师,2013(12).
[3]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4]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98-99.
[5]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5):57.
作者简介:
周美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巴马镇廖外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是整个学习阶段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在稳固的基础上才能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更是传递文化的媒介。虽然小学生天生贪玩好动,并且自控能力差,但是他们内心比较单纯,对什么事情都有好奇心,这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条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合作者教学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 充分挖掘新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涵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各种教学设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小学生受到德育熏陶。同时小学生都有强烈好奇心,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中的科学道理,让学生感受科学带来的独特魅力。小学语文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借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德育渗透,让学生既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为以后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课前简单地了解一下课本内容,预习狼牙山五壮士到底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接着在课上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相关的影片,让同学们对课本有更加立体直观的感受,这样也可以把学生的思路順其自然的引领到课堂教学中,让同学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然后教师给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五位壮士为了国家的安危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同学们更加懂得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感恩。最后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五壮士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小学语文课本知识,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填鸭式“一讲到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在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才能让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在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文本思想,因为一篇文章的德育集中体现在文本思想。一篇简单的文章、一首美丽的散文其中都蕴含着德育,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慢慢感悟和体会,以达到德育的渗透。为小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解“寓言二则”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课前简单地了解一下寓言是什么,寓言二则中的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都讲述的是什么道理;接着在课上请几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讲出两则寓言都蕴含着什么道理,同时也帮同学们总结一下寓言就是借助一个小故事来讲述一个深刻道理的文章;最后让同学们以口述的形式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这样更能加深同学们的理解。通过两则寓言故事可以让同学们明白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要急于求成,这样就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点滴熏陶中学会做人做事,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三、 广泛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最终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德育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生只有把学到的东西广泛应用到实践活动才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小学阶段是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时期,加强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提到的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帮助老人等优良品质,需要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广泛开展,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慈母情深”的时候,首先让同学们课前对妈妈做一个简单的了解;接着在课上邀请几名同学简单的介绍一个自己心中的妈妈,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播放一下《烛光里的妈妈》,这样就可以在轻松的气氛把同学们的思路带到课堂教学中;然后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讲解,让同学们说一下都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这样可以深入体会到母亲生活的艰辛,并且还能体会到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激。最后,通过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妈妈的伟大的母爱,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缓解妈妈的工作的劳累和家务的烦琐。通过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把课本内容升华到德育教育,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是德育教学萌芽的地方,也是德育有效的载体。同时德育也是课堂教育的主要环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师通过对教学素材的有效挖掘,把德育跟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在自己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的人生道理,注重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艳.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43).
[2]郭祥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东方青年:教师,2013(12).
[3]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4]孙映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98-99.
[5]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5):57.
作者简介:
周美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巴马镇廖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