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国“西游故事”为例,通过探讨其审美接受历程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指出《民间文学》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民间文学作品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引导。
关键词:民间文学 民族文化素养 西游故事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式,演绎着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设置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对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以及《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也随着学科和教学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以往对此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粗疏,如对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定位就是如此。教育功能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正义、善良、勇敢、智慧、同情、尊老爱幼等人格教育,如刚柔相济、取之有道、艰苦朴素、知错就改、为富而仁等生活教育,而民间文学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认知、教育功能却被忽视了。随着科技、通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村成为一种趋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消费渠道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在慢慢被削弱,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了解、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我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年轻一代。笔者据某大学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综合问卷调查得知,不熟悉自己民族民俗、民间文学等民族文化的学生就占有很大比例,更谈不上对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热爱和保护了。可见,民族文化素养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到了值得注意并需要给予解决的程度了。民族文化蕴含在各门学科、各个课程中,只是显隐、强弱不同罢了,而《民间文学》是所有学科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以中国民间“西游故事”为例,探讨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不断传承和演绎,才在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民众接受,最终被经典化。《民间文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对作品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一、审美接受下的“西游故事”
“西游故事”经历了民间、文人、再民间的累积,融进了中国古代社会广大民众、古代文人千百年来的对世界、人生、信仰等的观念,无论是取经精神,还是悟空形象,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因为其经典,西游才成为荧屏史上的常客。不仅20世纪80年代的《西游记》频频重播,西游题材更成为影视的重要素材,被改编为影视剧和动画等艺术形式。而这种不断演绎的“西游现象”,其实也不是当代的专属,早自有“西游故事”之时就开始了。如果说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刊刻《西游记》文本诞生,到现在荧屏的百变“西游故事”,可谓绚丽繁复。当人类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四百多年的岁月,“西游故事”文本则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而这个变化过程,即是“西游故事”被经典化的过程,是民间—文人—民间、文本故事—舞台影视等演绎方式的过程。每一步的前行,都烙下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印迹。大唐高僧玄奘杖策孤征印度取经的知难而进,我们为之折服;百回本长篇《西游记》八十一难的师徒四人西天之路斩妖除魔,我们为之悬心、激动,它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故事,也由最初沾染历史之实的取经故事,演变为玄幻神魔色彩的师徒历难故事。从此,西游、大圣、唐僧、猪八戒、红孩儿、牛魔王等,都因其无穷的魅力而被演绎得生生不息。
“西游故事”从艺术类型上说,已经包罗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西游记》续书、仿作、笔记、杂记、野史等小说,取经诗话、平话等评书家的圈场“说话”,各类戏剧舞台造型、电台的评书、影视改编、动漫游戏、脱口秀、相声、双簧等,就其数量而言,极其繁多。“西游故事”从历史素材走向文人案头,从寺院诗话走向市井说书,从固定的文字排印走向视听俱佳的影视呈现。思想、人物、故事本身,在这些艺术中有对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的展现,也有戏说、大话、恶搞等无厘头的更迭、相杂。与其说是各类艺术在西游中获益了追捧,不如说是“西游故事”历练着各类艺术。
西游人物也在故事经典化过程中得到永恒的艺术魅力。不管故事被如何演绎,悟空却总是那么刚健十足,灵性四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孙悟空大闹黑风山》(1928)、《无底洞》(1928)、《车迟国唐僧斗法》(1927)、《真假孙行者》(1928)、《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孙悟空大闹无底洞》(1980)、《真假美猴王》(1980),以及进入21世纪的《大话西游》《情癫大圣》、好莱坞的《齐天大圣》《功夫之王》等,都以新异的故事构思,品尝了“西游故事”中的轻松幽默滑稽可爱,更以现代的思想尝试展现着娱乐消费以外的存在价值。我们心中的孙悟空,也据1982年版《大闹天宫》和1982年版《西游记》电视剧得到了基本定型,成就了孙悟空在当代的定型。
然而,20世纪80年代到当下的三十余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余年。生活富足的我们,有些人却迷失了自我。悟空又担当了拯救自我、找寻自我的荧屏英雄。由“西游故事”演绎的大圣故事,也就完全突破了以往的艺术叙事,成为落魄英雄找回自我的英雄叙事。它极大拓展了《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五百年的故事,并以此为开端,叙述了孙悟空被解救后如何真正回归齐天大圣的,他所面临的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尊严受到严峻挑战的自我否定,对傻丫头这个可怜生命的救与不救等,成了大圣能否归来的标志。大圣的成长,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见证了大圣也就在见证自己。因此,“西游故事”的经典化过程,也是我们对“西游故事”的不断接受过程。而“西游故事”之所以被中国人不断地接受,正是因其成功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记忆”,我们的根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
二、“西游故事”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
《大圣归来》在对西游经典故事的叙述中,融合了绚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风情,古意和禅意的传统审美尽显其中,使得它在艺术风范和审美取向上与经典故事实现了巧妙对接,拉近了人们视觉审美和民族情愫的距离,为我们了解、认知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如为我们熟知的大圣和白龙形象。
关键词:民间文学 民族文化素养 西游故事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式,演绎着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设置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对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以及《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也随着学科和教学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以往对此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粗疏,如对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定位就是如此。教育功能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正义、善良、勇敢、智慧、同情、尊老爱幼等人格教育,如刚柔相济、取之有道、艰苦朴素、知错就改、为富而仁等生活教育,而民间文学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认知、教育功能却被忽视了。随着科技、通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村成为一种趋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消费渠道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在慢慢被削弱,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了解、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我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年轻一代。笔者据某大学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综合问卷调查得知,不熟悉自己民族民俗、民间文学等民族文化的学生就占有很大比例,更谈不上对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热爱和保护了。可见,民族文化素养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到了值得注意并需要给予解决的程度了。民族文化蕴含在各门学科、各个课程中,只是显隐、强弱不同罢了,而《民间文学》是所有学科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以中国民间“西游故事”为例,探讨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不断传承和演绎,才在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民众接受,最终被经典化。《民间文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对作品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一、审美接受下的“西游故事”
“西游故事”经历了民间、文人、再民间的累积,融进了中国古代社会广大民众、古代文人千百年来的对世界、人生、信仰等的观念,无论是取经精神,还是悟空形象,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因为其经典,西游才成为荧屏史上的常客。不仅20世纪80年代的《西游记》频频重播,西游题材更成为影视的重要素材,被改编为影视剧和动画等艺术形式。而这种不断演绎的“西游现象”,其实也不是当代的专属,早自有“西游故事”之时就开始了。如果说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刊刻《西游记》文本诞生,到现在荧屏的百变“西游故事”,可谓绚丽繁复。当人类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四百多年的岁月,“西游故事”文本则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而这个变化过程,即是“西游故事”被经典化的过程,是民间—文人—民间、文本故事—舞台影视等演绎方式的过程。每一步的前行,都烙下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印迹。大唐高僧玄奘杖策孤征印度取经的知难而进,我们为之折服;百回本长篇《西游记》八十一难的师徒四人西天之路斩妖除魔,我们为之悬心、激动,它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故事,也由最初沾染历史之实的取经故事,演变为玄幻神魔色彩的师徒历难故事。从此,西游、大圣、唐僧、猪八戒、红孩儿、牛魔王等,都因其无穷的魅力而被演绎得生生不息。
“西游故事”从艺术类型上说,已经包罗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西游记》续书、仿作、笔记、杂记、野史等小说,取经诗话、平话等评书家的圈场“说话”,各类戏剧舞台造型、电台的评书、影视改编、动漫游戏、脱口秀、相声、双簧等,就其数量而言,极其繁多。“西游故事”从历史素材走向文人案头,从寺院诗话走向市井说书,从固定的文字排印走向视听俱佳的影视呈现。思想、人物、故事本身,在这些艺术中有对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的展现,也有戏说、大话、恶搞等无厘头的更迭、相杂。与其说是各类艺术在西游中获益了追捧,不如说是“西游故事”历练着各类艺术。
西游人物也在故事经典化过程中得到永恒的艺术魅力。不管故事被如何演绎,悟空却总是那么刚健十足,灵性四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孙悟空大闹黑风山》(1928)、《无底洞》(1928)、《车迟国唐僧斗法》(1927)、《真假孙行者》(1928)、《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孙悟空大闹无底洞》(1980)、《真假美猴王》(1980),以及进入21世纪的《大话西游》《情癫大圣》、好莱坞的《齐天大圣》《功夫之王》等,都以新异的故事构思,品尝了“西游故事”中的轻松幽默滑稽可爱,更以现代的思想尝试展现着娱乐消费以外的存在价值。我们心中的孙悟空,也据1982年版《大闹天宫》和1982年版《西游记》电视剧得到了基本定型,成就了孙悟空在当代的定型。
然而,20世纪80年代到当下的三十余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余年。生活富足的我们,有些人却迷失了自我。悟空又担当了拯救自我、找寻自我的荧屏英雄。由“西游故事”演绎的大圣故事,也就完全突破了以往的艺术叙事,成为落魄英雄找回自我的英雄叙事。它极大拓展了《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五百年的故事,并以此为开端,叙述了孙悟空被解救后如何真正回归齐天大圣的,他所面临的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尊严受到严峻挑战的自我否定,对傻丫头这个可怜生命的救与不救等,成了大圣能否归来的标志。大圣的成长,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见证了大圣也就在见证自己。因此,“西游故事”的经典化过程,也是我们对“西游故事”的不断接受过程。而“西游故事”之所以被中国人不断地接受,正是因其成功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记忆”,我们的根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
二、“西游故事”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
《大圣归来》在对西游经典故事的叙述中,融合了绚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风情,古意和禅意的传统审美尽显其中,使得它在艺术风范和审美取向上与经典故事实现了巧妙对接,拉近了人们视觉审美和民族情愫的距离,为我们了解、认知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如为我们熟知的大圣和白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