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素养教育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_qi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国“西游故事”为例,通过探讨其审美接受历程及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指出《民间文学》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民间文学作品蕴含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引导。
  关键词:民间文学 民族文化素养 西游故事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精神,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言叙事的艺术方式,演绎着民间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设置已走过三十多个春秋,对民间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以及《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也随着学科和教学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但是,以往对此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粗疏,如对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定位就是如此。教育功能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正义、善良、勇敢、智慧、同情、尊老爱幼等人格教育,如刚柔相济、取之有道、艰苦朴素、知错就改、为富而仁等生活教育,而民间文学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认知、教育功能却被忽视了。随着科技、通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村成为一种趋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消费渠道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在慢慢被削弱,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了解、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然而,我们的民族文化素养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年轻一代。笔者据某大学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综合问卷调查得知,不熟悉自己民族民俗、民间文学等民族文化的学生就占有很大比例,更谈不上对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热爱和保护了。可见,民族文化素养在当下的高校教育中,到了值得注意并需要给予解决的程度了。民族文化蕴含在各门学科、各个课程中,只是显隐、强弱不同罢了,而《民间文学》是所有学科中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以中国民间“西游故事”为例,探讨其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不断传承和演绎,才在几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不断被民众接受,最终被经典化。《民间文学》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对作品的民族文化的挖掘,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一、审美接受下的“西游故事”
  “西游故事”经历了民间、文人、再民间的累积,融进了中国古代社会广大民众、古代文人千百年来的对世界、人生、信仰等的观念,无论是取经精神,还是悟空形象,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因为其经典,西游才成为荧屏史上的常客。不仅20世纪80年代的《西游记》频频重播,西游题材更成为影视的重要素材,被改编为影视剧和动画等艺术形式。而这种不断演绎的“西游现象”,其实也不是当代的专属,早自有“西游故事”之时就开始了。如果说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本刊刻《西游记》文本诞生,到现在荧屏的百变“西游故事”,可谓绚丽繁复。当人类踏着历史的车轮,碾过了四百多年的岁月,“西游故事”文本则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而这个变化过程,即是“西游故事”被经典化的过程,是民间—文人—民间、文本故事—舞台影视等演绎方式的过程。每一步的前行,都烙下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印迹。大唐高僧玄奘杖策孤征印度取经的知难而进,我们为之折服;百回本长篇《西游记》八十一难的师徒四人西天之路斩妖除魔,我们为之悬心、激动,它伴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故事,也由最初沾染历史之实的取经故事,演变为玄幻神魔色彩的师徒历难故事。从此,西游、大圣、唐僧、猪八戒、红孩儿、牛魔王等,都因其无穷的魅力而被演绎得生生不息。
  “西游故事”从艺术类型上说,已经包罗了几乎所有艺术门类,《西游记》续书、仿作、笔记、杂记、野史等小说,取经诗话、平话等评书家的圈场“说话”,各类戏剧舞台造型、电台的评书、影视改编、动漫游戏、脱口秀、相声、双簧等,就其数量而言,极其繁多。“西游故事”从历史素材走向文人案头,从寺院诗话走向市井说书,从固定的文字排印走向视听俱佳的影视呈现。思想、人物、故事本身,在这些艺术中有对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的展现,也有戏说、大话、恶搞等无厘头的更迭、相杂。与其说是各类艺术在西游中获益了追捧,不如说是“西游故事”历练着各类艺术。
  西游人物也在故事经典化过程中得到永恒的艺术魅力。不管故事被如何演绎,悟空却总是那么刚健十足,灵性四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孙悟空大闹黑风山》(1928)、《无底洞》(1928)、《车迟国唐僧斗法》(1927)、《真假孙行者》(1928)、《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60)、《孙悟空大闹无底洞》(1980)、《真假美猴王》(1980),以及进入21世纪的《大话西游》《情癫大圣》、好莱坞的《齐天大圣》《功夫之王》等,都以新异的故事构思,品尝了“西游故事”中的轻松幽默滑稽可爱,更以现代的思想尝试展现着娱乐消费以外的存在价值。我们心中的孙悟空,也据1982年版《大闹天宫》和1982年版《西游记》电视剧得到了基本定型,成就了孙悟空在当代的定型。
  然而,20世纪80年代到当下的三十余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余年。生活富足的我们,有些人却迷失了自我。悟空又担当了拯救自我、找寻自我的荧屏英雄。由“西游故事”演绎的大圣故事,也就完全突破了以往的艺术叙事,成为落魄英雄找回自我的英雄叙事。它极大拓展了《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五百年的故事,并以此为开端,叙述了孙悟空被解救后如何真正回归齐天大圣的,他所面临的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尊严受到严峻挑战的自我否定,对傻丫头这个可怜生命的救与不救等,成了大圣能否归来的标志。大圣的成长,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见证了大圣也就在见证自己。因此,“西游故事”的经典化过程,也是我们对“西游故事”的不断接受过程。而“西游故事”之所以被中国人不断地接受,正是因其成功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记忆”,我们的根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
  二、“西游故事”蕴含的中国民族文化元素
  《大圣归来》在对西游经典故事的叙述中,融合了绚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风情,古意和禅意的传统审美尽显其中,使得它在艺术风范和审美取向上与经典故事实现了巧妙对接,拉近了人们视觉审美和民族情愫的距离,为我们了解、认知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如为我们熟知的大圣和白龙形象。
其他文献
摘要:姚广孝与高启同为“北郭诗社”成员,两人交往甚密。洪武三年,高启特为姚广孝《独庵集》撰序,评价姚广孝的诗风为“兼采众家,不事拘狭”。高启认为,“兼采众长”说的内涵包括格、意、趣三个方面。通过作品分析,姚广孝的诗歌是符合“兼采众长”的标准,且参游四方、识者所述、冥契默会是姚广孝诗歌“兼采众长”的主要途径。这一诗风也对元末明初的诗坛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姚广孝 兼采众家 诗风  姚
摘 要:“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以洗练沉郁著称的“诗圣”杜甫,亦有风流年少、意气风发的青年岁月。论文从杜甫青年时代漫游燕赵之时所做的《夜宴左氏庄》入手,以史料记载的诗人生平与其同时期的作品为参照,使得青年杜甫意气飞扬、豪情满襟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比诗人后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思情怀,让人对“诗圣”杜甫历经沧桑的苍凉人生有了更加立体、深刻的认识,对于全面理解杜甫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
摘要:南非小说家库切出生于南非开普敦,深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美国学习工作的经历对库切的文学生涯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贝克特等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越战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库切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人”这一西方核心文化理念,代表作《耻》更是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化理念 种族冲突 J.M.库切  库切的作品《耻》典型地呈现了“人”这一西
摘 要:卡夫卡在《城堡》中通过对女性头发、体型、服装、首饰等装饰性细节描写,展示了女性的卑微处境,她们既是K.追寻路上的同伴,也是引诱K.堕落的诱惑者,她们具有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性,承载着卡夫卡的多重思考。  关键词:卡夫卡 《城堡》 女性观  《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主人公虽然是男性,但是其中大量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却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叙事功能。据笔者统计,《城堡》共写
李尚朝和我同乡,都是巫山人。对,就是“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个巫山,也是昔日“朝云暮雨”如今“高峡平湖”的巫山!他生长在大溪,我老家在横石溪,都在长江边,相隔数十里。他先做教师,后当警察,从家乡经万州再上重庆。我一直做教师,也从家乡到重庆。人生轨迹同中有异,没有交集,也未能交往。但他写诗,我在诗歌研究所工作,彼此互相关注。不久前,接到他的电话,然后见面,都是外表朴质、性格内向的同类人,感觉相识好多年
摘 要:《局外人》常常被看作是加缪描写荒诞的代表性作品。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小说主人公默而索在被判死刑之前,是一个疏离于当下社会的局外人,在无意识地向人开枪之后,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被以荒诞的理由判处死刑后,默而索进行了一次决绝的精神行动,世界的荒诞似乎被消解,默而索的悲剧也上升为西西弗斯神话意义上的真正的悲剧。
摘 要:本文结合中外美学理论,旨在从动感、光影和虚实三种写作手法上对比分析拜伦的《她走来,风姿优美》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两首诗歌都着意于动感的营造、光影的对比和虚实的转换,然而由于两位作者自身迥异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诉求,两首诗歌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美学 爱情 《她走来,风姿优美》 《青玉案·元夕》  中西诗歌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女性形象,从《卫风·硕人》中咏叹的美女庄姜到《陌上
摘 要:叙事上,《尺八》采用意识流式跳跃和蒙太奇式剪切方式,不断转换叙事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实现现实和历史、真实和想象之间的来回切换。意象上,“尺八”成为像“镜”一样的连接物,既体现了古代日本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对照,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和现代日本的对照。而将“尺八”作为“镜”,更本质上来说是出于诗人的一种宇宙意识。抒情上,《尺八》一方面是借由客观对应物作为象征,另一方面采取了戏剧化处境的形式。这种非个
摘 要:李佩甫在“平原三部曲”中着力塑造了理想型的女性形象、诱惑者的形象、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和作为工具存在的女性形象,她们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女性观。这些女性形象都缺乏独立的自我,沦为男性的附庸,成为男性眼中的“他者”。她们是男性作家所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蕴含的男权中心意识的文学呈现,体现了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想象和价值判断,因而并非真实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平原三部曲” 女性形象 男性中心意识  李佩
摘 要:施蛰存创作的小说《石秀》是以《水浒传》中的石秀形象为原型,解构了传统的英雄形象,而重新塑造了一个在现实中心理不断扭曲以致变态的全新的石秀形象。本文试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来剖析石秀的心理流程,探讨其变态心理的成因。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反英雄叙事  施蛰存善于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