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一种密码

来源 :中学生天地(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2430lusof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日是什么?
  是放假,是不用上课,是好吃好玩,是天经地义地不必履行某些义务。这一天可以不用背单词,可以不做功课,看电视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今天是节日啊!”
  春节是连续七天的节日,十一国庆节也是那样的长假。国外也有长长的假期,比如圣诞节,人们在节日里不必劳作,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班的人盼着放假,上学的人也希望放假。平日的生活有些无聊,有些枯燥,有些疲惫,有些烦人。节日,是个出口,也是个借口,逃开平日的乏味节奏,享受没有束缚的感觉。
  可节日的意义真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好好玩吗?
  英文的节日“Holiday”一词来源于古英语,原意是指“Holy day”(神圣的节日),在那些被称为“节日”的日子里,人们放下手上的事情,去静静修养,静静思考,是主张宁静和敬神的节日。中国人的节日其实也富有同样的意蕴,中秋节的美丽在于家人们停下了平日奔波的脚步,欢聚一堂,共赏明月。
  古人们订出了这样那样的节日是对忙碌人世的一种体贴。他们知道如果不是预留一些专门的时间,这些平日里忙得团团转的人们是怎么都不肯放下手中的事情的。唯有将这一天标出,贴上标签——“这一天应当追思祖先”,或者“这一天认真想一想敬重老人的事情”,才可能让人们去想一想那些本该做到平时却忽略的事情。
  看一看我们的节日如今成了什么模样?
  每个商场都在打折,买500送200,购买黄金的专柜前排起了长队;每个网站都充满各种广告,“节日特价”成为随处可见的标记,仿佛节日就意味着减价,意味着大家快快掏钱包;街边发广告的人骤然间多出几倍,在主要的商业街上一旦开始接受第一张广告单,接下来递到面前的就是拉面广告、地产广告、机票广告,等等。所有的节日,都成为消费的节日,花钱的节日。人们似乎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这些叫做“节日”的日子里,一定要买上些什么,才像是过节。
  用“买”来作为过节的唯一表达,真是让人觉得悲哀。
  过节需要的是想象力,而不是消费力。在母亲节给母亲买一件大礼,这固然是一片心意,但也实在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因为人们因此得到了安慰:我送过礼物了,我过了节了,我完成任务了。于是平日,可以继续奔忙,不回家陪母亲吃饭。节日被当作一种借口来使用,这是现代人的特色。
  节日是让人思考的日子,节日里的时间是留给人们思考:这一天为什么要这么过?节日是古人们用密码留给我们的提问:这一天该怎么过,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比如寒食节那天为什么只能吃冷食?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当我们开始思考的时候,节日的意义就诞生了。当我们只想着大吃大喝或者买些新玩意儿的时候,那么我们根本就还没有破译古人的文化密码。那密码,换一种说法,就叫做传统。
  当然,现代人也订了一些节日出来,出于同样的心意:希望这一天,人们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比如植树节,那是希望我们想想地球的未来如果没有绿色该是多么可怕。比如教师节,是希望我们想想可以和老师建立怎样的关系。可惜现在的五四青年节总是被融化在长长的劳动节假期里,否则那是一个绝好的契机,思考我们该做一个怎样的新青年。
  节日是需要庆祝的,并非每个节日都要成为消费的狂欢日,虽然大部分的人都这样过着节日。庆祝的方式并非只有通过人民币,真正的庆祝,来自心里,来自对节日的真正理解,来自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古人今人用密码留下的善意提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