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散文阅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散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中的主导,篇目较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但鉴赏起来,却困难重重。教师苦闷,学生苦恼,那么造成散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诵读的缺失及诵读方法的指导不到位,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散文阅读 诵读 学生
  
  诵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归纳要点,理解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便于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与其它阅读方式不同的是,诵读必须通过声音、神情和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才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精彩地诵读,会使平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眨眼间变得美妙而神奇,给人以立体感、画面感,能激起听者灵魂深处的情感,比起默读,更能传达文本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更能引起听者共鸣。
  鉴于此,加强诵读训练,规范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本,领悟文本,进而达到体悟文本的目的,散文阅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脱离诵读,用范读代替诵读,只注重对文本的鉴赏和领悟,那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老师强加的认识很快会因学生没吃透文本而忘得一干二净。学生缺乏切身体验,没有个性化的理解,能力就会一直停留在识记的较低层面上,像教学要求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依据文本要点确定诵读内容,避免漫无边际地、毫无选择地诵读
  散文篇幅一般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可能对全文反复诵读,如果对整个文本反复诵读,不但耗时,而且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具体的指导,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领悟。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取舍文本,合理的确定诵读的范围,以此作为诵读和鉴赏文本的突破口,诵读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散文阅读就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苏教版语文教材老舍的《想北平》,文本主旨是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来抒写自己身在异国对故乡的思念。文本鉴赏的要点是抒情和描写性的语句,作者对北平的爱主要通过细小的生活情景表现的。因此,第四段中的北平既复杂而又有个性特点的描写,第六段对大都市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的描绘片段,便是诵读教学的关键部分。经过反复诵读,才能领悟出草木虫鱼、瓜果蔬菜给予作者的感受,从而理解作者在前文所说的“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另外,第三段和最后一段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的爱及思念的内容是最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精彩段落。用朴实、真挚的感情去多次诵读文本,能挖掘出作者爱北平的深沉而浓烈,思念北平的凄婉和伤感。从诵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诵读中走出文本,对文本领悟透彻,能够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二、学生诵读要深刻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内容选好后,教师指导学生精心诵读,边读边悟,悟后再读,深刻体验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意蕴丰厚的、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细读细品,读出文本的精气神,品出文本的底蕴。这实际上是以读带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的循环学习过程,也是搞好诵读,深入鉴赏文本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苏教版中的散文《我心归去》,哲理性较强。文章7至9自然段从美学角度和哲学层面对家园的文化概念做深层次思考,既抒写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也传达了作者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彻底领悟。比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这段文字出现了6处“失望”,其中第5处的“失望”与其它5处不同,诵读中对故乡的“失望”应是采取舒缓轻柔的语气,对旅泊之地的“失望”则该短促。通过反复诵读关键词,能够体会出作者对不尽人意的故乡感到痛心,同时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文本中的“失望”完全是源于对故乡的真挚的爱,这种爱浸着血,这种爱能引发物质和精神的创造。
  再如,“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是一个人生活轨迹的见证,这其中有为家乡贫瘠脏乱而痛苦的心情(血),也有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泪),更有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劳动(汗)。这血、泪和汗是曾经的过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品出语句的意蕴,再诵读这句话,“血、泪”就会自然读成一字一顿,深沉又充满希望。
  一句话或一段话有时就是打开理解文本意蕴的钥匙。内涵丰富的文章,许多句段都是思想深远的,如果教师不注重方法指导,不强调悟读结合,那么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只能流于表面。因此,准确地诵读和积极地体会对于鉴赏文本很有必要。
  三、诵读要针对不同形式的散文,读出各自的特点
  如写景散文,必须放慢语速,注意节奏和停顿,词语、句子、段落各个组合之间,要有相应的间隔,意象诵读要清晰,诵读时应给人留下形成文本画面的缓冲时间。如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文中描绘了五幅画面,体现了江南冬天优美、闲适、温润、和煦的意境,作者传达了热爱冬天、热爱生活的情怀,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在诵读时把握叙述和描写,虚与实的关系,虚写场景要读得舒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实写的则要抑扬顿挫,激发学生对优美生活场景的喜爱;全文的语调则要平和,让学生在不同的意境中品味,在诵读中使自己变为作者,让景物、诵者、作者融为一体,如身临其境。这样,才能真正使读者进入文本的神韵,鉴赏文本的艺术魅力。抒情散文的诵读则要注意感情的收放有度、缓急相间,张扬而不失内敛,平和而不失激情,狂放而不失含蓄。
  四、诵读应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实际教学中,诵读成了教师的专利,这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
  观摩课上,教学《江南的冬景》时,一位教师就一遍遍地范读,然后让学生去体会,学生体会不出文本的意境美,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又读一遍,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读,下课了,课文还没被学生品出味来。诵读缺少了主体,这又何谈收获呢?《今生今世的证据》呢,我们的老师引领同学分析了文本中的生活场景后,便配乐朗诵起来,当读到“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教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而下面的同学呢,一个个低下了头,尤其是女生,也跟着哭起来。这些课,教师确实是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呢,却没有切身体验,那又何谈对文本的领悟呢?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对诵读持有正确的认识。那么,课堂上受感动的应是学生在诵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而不是受教师感染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既会读,又会鉴赏文本,是符合当今新课改的精神的。走进文本的鉴赏理念呼唤诵读教学,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诵读,这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其他文献
农业活动是中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主要是土地经营权。旅游用地和资金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土地流转不仅可以很好的
城郊乡村旅游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农村就业非农化的先锋产业形式,是促进现代城乡文明交融和共同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乡村旅快速发展的同时,在
针对传统的果核产品分拣主要采用目测法进行人工分拣,而这种分拣方法存在分拣效率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检测结果主观性强、检测不稳定等缺点。文中研究采用一种新的分拣方
语言在每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而三岁到六岁的学龄前期又是人类学习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因此,语言教学是
在众多的云物理参数中,云顶高度是基本的宏观参数,云顶高度信息的准确获取对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研究及气候模型研究、人工影响天气、航空及雷暴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
骨质疏松症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质总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改变和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病变,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常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人,继发性见于
目的:通过系统观察黄氏消疣汤治疗扁平疣(风热毒蕴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该方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扁平疣(风热毒蕴
【目的】筛选有利于提高干旱胁迫下棉花花铃期抗旱性的最佳外源物质。【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为材料,大田试验采取控水的方法,分别施用不同类型的黄腐酸、6-BA、甜菜碱
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联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寒热错杂证)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
<正>我以前有一位同事,身体肥胖,爱吃肉喝酒,后来四十多岁时患上了痛风病,疾病来时,真是撕心裂肺啊!据他说,半夜里他突发高热,捧着伤脚痛得在床上打滚,大汗淋漓,手腕、脚腕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