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来源 :科学时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体育凝聚了人类竞争、创新、奋发向上的卓越品质,并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积极的人格教育因素。而体育教师是其中最直观的影响因素,本文阐述体育教师的特点及其在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中的优势,探讨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方法,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进行一定意义的建设性论述。
  [关键词] 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健康人格;培养
  1.前言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确切,对健康的诠释也不一样。健康人格的培养更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主题之一。所谓人格培养,即“是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的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感和诚信感;其内容——是学生具有交往开放的性格、协同合作的精神、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体育就凝聚了人类竞争、合作、创新、奋发向上的卓越品。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学科特点而具有特殊性:体育教学的场地大、活动多、活动中人员分散,师生都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手把手地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师生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复杂,因此,蕴含着丰富、积极的人格教育因素。本文主要阐述探讨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方法,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进行一定意义的建设性论述。
  2.当代学生的人格特点
  2.1什么是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义即指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的志趣、性格、能力、心理、气质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往往通过人际交往、工作态度、社会活动等具体实践表现出来,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工作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准;同时又能以感性的形式作用于外部世界,影响着周围的人和环境,乃至作用和影响整个社会。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人格与人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但更与人的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每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萌芽期(出生到15岁)、重建期(15到22岁)、成熟期(22岁以后)。从人格的生理性发育来看,对儿童、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极为重要,是形成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构架的催长素。
  2.2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
  关于“健康人格”(healthy personality)的探讨:
  2.2.1弗洛伊德认为,健康人格状态是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要素和谐统一的结果。
  2.2.2 A.阿德勒认为,社会情感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一种同一感、一种对自己同胞的兄弟般的情感。一旦有了这种感情就不再与他人进行非理性的竞争。
  2.2.3 马斯洛认为,健康人格的特征包括敏锐的洞察力、认可自己与他人、高级的审美情趣和深切的社会感情、深厚的人际关系和民主性格、明确的道德标准并能明辨是非善恶,等等。
  健康的人格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的方面。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以自我为基础,通过自我的界定、解释、解剖而构建自己的人格。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延伸自我、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健康人格的特点是具有灵活敏锐的思维方式、求实创新、竞争和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拼搏精神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2.3 学生的人格缺陷及分析
  就总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他们求知若渴、思维敏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热情而不盲从,他们积极探索人生,渴望开发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就个体而言,当代学生的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表现出一系列的迷茫与冲突,学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就显得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2.3.1 理想、信念的失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矛盾有隐性的潜伏状态转向显性的公开化,这使得年青的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在这种功利性追求中受到严重削弱,此时人的理想、信念就会失重,名利意识就会升温,会产生淡漠与藐视奉献的精神状态。少数一部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就为了将来就业增加筹码,为了考公务员能够加分。一些学生对文体明星尊崇有加,而对时事政治漠然置之。在公共场合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好传统丧失殆尽。
  2.3.2 自我中心化。现在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溺爱型、放任型、过分保护型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必将对人格的养成有消极作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想问题、做事情,一切都从“自我”出发,从不考虑别人,从不设身处地地进行客观思考,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不允许别人批评。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与别人良好的交际能力,见着老师不说话、众人面前说脏话的不文明、不礼貌现象随时发生。
  2.3.3 心理状态失衡。其一是消极颓废,精神生活空虚,基本的人生观缺乏。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轻则逃课厌学,重则逃避现实人生;也有部分大学生则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中,还有部分学生困惑、迷茫,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其二是自卑、抑郁。学生的自卑感往往来源于自尊受挫,当他们感到社交、学习、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或家庭经济困难而困扰学习与生活时,或自身条件不佳而难以面对现实时,就会陷入怀疑和否定自己的状态,产生自卑和抑郁的心理。其三是懒惰、浮躁,缺乏求真务实、严谨执着的精神。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浮躁心态,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2.3.4 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差。许多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学生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凡事都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看,认为人世间一切事情都是不正确、不合理的。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就是错位的,万事万物都让人看上去不顺眼。他们不信任何人,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他们不与人深交,因此他们时刻处于紧张的戒备状态。受到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往往语言偏激,举止莽撞,脾气大,性格不稳定,待人态度生硬,不易听取他人的劝告和意见。他们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喜欢表现自己,缺乏起码的教养,易感情用事,不理智。
  3.体育课堂中的健康人格
  3.1 自我认识——公正、平等、实事求是
  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身体动作,除了在技能教学的初期,有少数个体的“等待练习”,绝大多数情况下,少有“孤立的个体”存在。教学中任何运动都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即便是在复杂的难度大的运动中更是如此,动作学习能力的好差、身体素质的好坏在天然尺度即时间、距离等面前立刻见分晓,并且运动成绩是在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认可下获得。这样,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高低,在认知、情感、意识方面的优缺点易于得出比较接近正确的估价。当然,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不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对那些技术水平一般的,但学习认真、锻炼刻苦,却难以获得好成绩的学生更是全面、客观、如实的进行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3.2 自我体验——责任、进取、创造
  责任,是在人际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生成和发展的。体育课堂,很少有孤立的个体存在,集体项目内容自不待言,就是个体的单独练习,也会影响别人的学习效果,个体的行为与同伴、对手、小组及班集体的目标预设休戚相关。在以小组为教学单位的“竞赛性事件”中,个人的努力和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小组的输赢结果。而这种胜负结果,自然会催促学生责任感的生长。进取,作为个人的优秀个性品质之一,是与竞争的取胜喜悦和比赛的落败沮丧等情感体验中同生共长的。在公平竞争的体育学习活动中,立竿见影的竞争结果,对调动学生的潜能,发扬意志力,形成不服输的进取意识,都有直观和直接的促进作用。创造. 体育运动中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在条件(如规则、要求等)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例如制订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为了使游戏公平地、愉快地进行,在具体的情况下应该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造,既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又为学生愉快的进行体育活动服务;再如体育课让学生自己设计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育活动可以给学生一定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3.3 自我控制——团结、融洽
  3.3.1 欢欣的团结气势
  体育运动中有不少集体项目,在运动中发挥个人优势的同时,也要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精神,学生通过对体育练习中的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共同取得好成绩的体验,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产生集体荣誉感,自己的成绩得失与集体融合在一起。这样对摆正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位置十分可贵。同时,在集体的鼓励中完成对自我的肯定——“告别昨天从头再来”;中等群体,相互叫板重排座次,在危机感中奋斗求欢乐。进取、鼓舞和团结的课堂气氛充满整个课堂。
  3.3.2 融洽的伙伴关系
  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有个体的练习,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的练习活动;既有接受别人的帮助与保护,又有主动帮助与保护别人的责任;既有个体的自我竞争,又有与他人或团队的比赛活动。体育教学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他们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球类项目中斗智斗勇、灵活运用战术,互相配合、互相鼓励、互相支持。通过集体心理间的传播交流,建立健康、充满民主、有着良好合作氛围的集体意识在这种家园般的气氛中,运动强者会受到众人仰慕,运动弱者会尽其所能而被大家接受和重视,有真诚与激励的感动,有集体的安全、关爱和温暖。
  4.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教师应该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把握体育教学的精神实质,确立人格教育的观念。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在这场竞争中每个国家的较量也就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在人的素质中,人格是相当重要的。
  了解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发展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体育教学中少有孤立个体的存在,这给个体间的情境交融和人际互动带来比其它课程教学更多的机会。把握和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教师在关心、尊重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健康、积极的自我体验,有力的自我控制。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和管理,对自己形成恰当、贴切的认识,恰当的自我展示。人格的整合是指个体心理的成熟。优化人格整合是,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勤奋、坚强、善良、正直等优良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胆怯、抑郁、冷漠、懒惰、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人格上的缺点、弱点。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刘坚. 谈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 体育科学研究,2004(6):79~82.
  [2] 王章明. 安康与授权:体育课堂环境的社会学干预[J]. 体育科学,2004(9):74~77.
  [3] 于勇.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 湖北体育科技, 2005(7):343~345.
  [7] 殷恒婵,傅雪林. 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4(6):37~39.
  [8] 李艳秋. 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2005.
  [9] 盛建英. 浅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 体育科技,1999 (3-4).
  [10] 周军,徐晖. 试述体育教学与学生健康人格素质的培养[J]. 安徽体育科技, 2005(4):106~112.
  [11] 王晓明,周爱保. 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4):87~89.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课程项目化、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做”一体是实现项目化教学法的重要手段,“双师”素质教师是保障。  [关键词] 职业教育;模块化;项目化教学;运行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人要保持心灵的洁净,心是干净的,你看到的东西就美”。柯锡杰,台湾现代摄影第一人“。他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誉为华人世界中,第一位职业摄影艺术家。生于1929年的柯锡
藏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藏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藏文之门的金钥匙.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市场营销课程开设较晚,相应的教学方法还不够完善,教学者需要在持续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优质高效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原久路(HISAJI HARA),用摄影“复制”了巴尔蒂斯的画作,完成了作品《中学时代》。本文通过对原久路作品的分析和与艺术家巴尔蒂斯的对比,探讨原久路摄影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艺术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己开展的综合性活动,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