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理念,而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记录伴随着儿童探究的整个过程,为孩子们依据事实进行思考和得出解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拓展记录内容,萌发记录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环境区角等有效教育资源,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1.在科学活动中记录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发展的能力。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在活动中探索,在记录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这一活动中就是从幼儿日常游戏中选取操作材料,用长纸条做桥面,用积木做桥墩,承重用的是雪花片,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多次互动中记录桥面、桥墩,改变纸后桥承重力的变化,获得有关纸桥承重力的感性经验。孩子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两次操作活动中,每位孩子都认真操作、仔细清点雪花片的数量,如实地记录。这次的操作记录更需要幼儿的细心、耐心与韧性,因为稍有不慎就会使之前的操作功亏一篑。因此,孩子一个个都全神贯注,专注地进行着实验。
2.在区角活动中记录
自然角应选取幼儿身边熟悉的植物和动物,让他们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建立有益观察并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活动。在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并尝试挖掘出幼儿能观察感知到的表象性问题,在孩子身边,所有一切都吸引着他们的眼睛,爬行的动物、色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都在牵动着他们的注意力,引导着他们思考各种问题:他们看起来像什么?他们怎样长大?……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又促使着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因此,在观察活动中,要把观察的真实结果记录下来,从小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品质,这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集体交流分享,鼓励个性记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独立探究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但观察能力、动作技能和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采用个别记录和集体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助于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又有助于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获得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
如果说个体记录始于每个幼儿自我创造的机会,那么集体交流则是展示这种个性创作有效的舞台。因此,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紧密结合,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说明和描述自己记录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去讲述,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那种记录完毕就束之高阁的做法违背了记录本身的目的。
三、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记录能力
1.选择适宜的记录形式
科学设计记录表在幼儿的探究科学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应本着易懂、形象、简明的原则,设计出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内容、格式和符号等要适宜幼儿特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记录对象一次以1种为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以2~3种为宜,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可以适当增多粘贴式记录;要让幼儿知道往哪儿记录、记录什么,不论是横向式记录表还是纵向式记录表的设计,都应明确指示操作内容和正确记录的方位,采取每一项操作图示与记录单相对应的方式,使其一目了然。
2.选择适宜的记录支持
教给幼儿记录流程,使其学会记录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讲解,操作前不仅要讲解,还应贯穿于操作的过程中,包括引领幼儿解读记录结果,初步进行科学活动的分析与归纳等。运用举例的方式是操作前讲解的一种较好形式,示范式的讲解语言和动作能把抽象的图表记录转化得更加形象、直观,相当于为幼儿的正确记录搭建了良好的“攀登架”,保证了幼儿记录的有效性。
对于部分对记录表的理解存在困难的幼儿,在操作记录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回观察和再次讲解来帮助幼儿。这样,教师在巡回观察时循序渐进式的启发和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记录位置的适时指示,就能帮助不同个体幼儿学会正确记录。
3.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
多数幼儿通常是操作几项之后才开始记录,很少做到操作一项、记录一项的习惯,造成记录不完整、不正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到:动手探究前,教师提出要求;操作和记录过程中,教师巡回提示;记录分享时,表扬优秀的小伙伴,给予示范榜样作用。这样,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学会记录,相信会让幼儿的科学探究式活动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示范幼儿园)
一、拓展记录内容,萌发记录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环境区角等有效教育资源,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1.在科学活动中记录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发展的能力。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在活动中探索,在记录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这一活动中就是从幼儿日常游戏中选取操作材料,用长纸条做桥面,用积木做桥墩,承重用的是雪花片,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多次互动中记录桥面、桥墩,改变纸后桥承重力的变化,获得有关纸桥承重力的感性经验。孩子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两次操作活动中,每位孩子都认真操作、仔细清点雪花片的数量,如实地记录。这次的操作记录更需要幼儿的细心、耐心与韧性,因为稍有不慎就会使之前的操作功亏一篑。因此,孩子一个个都全神贯注,专注地进行着实验。
2.在区角活动中记录
自然角应选取幼儿身边熟悉的植物和动物,让他们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建立有益观察并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活动。在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并尝试挖掘出幼儿能观察感知到的表象性问题,在孩子身边,所有一切都吸引着他们的眼睛,爬行的动物、色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都在牵动着他们的注意力,引导着他们思考各种问题:他们看起来像什么?他们怎样长大?……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又促使着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因此,在观察活动中,要把观察的真实结果记录下来,从小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品质,这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集体交流分享,鼓励个性记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独立探究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但观察能力、动作技能和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采用个别记录和集体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助于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又有助于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获得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
如果说个体记录始于每个幼儿自我创造的机会,那么集体交流则是展示这种个性创作有效的舞台。因此,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紧密结合,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说明和描述自己记录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去讲述,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那种记录完毕就束之高阁的做法违背了记录本身的目的。
三、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记录能力
1.选择适宜的记录形式
科学设计记录表在幼儿的探究科学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应本着易懂、形象、简明的原则,设计出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内容、格式和符号等要适宜幼儿特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记录对象一次以1种为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以2~3种为宜,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可以适当增多粘贴式记录;要让幼儿知道往哪儿记录、记录什么,不论是横向式记录表还是纵向式记录表的设计,都应明确指示操作内容和正确记录的方位,采取每一项操作图示与记录单相对应的方式,使其一目了然。
2.选择适宜的记录支持
教给幼儿记录流程,使其学会记录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讲解,操作前不仅要讲解,还应贯穿于操作的过程中,包括引领幼儿解读记录结果,初步进行科学活动的分析与归纳等。运用举例的方式是操作前讲解的一种较好形式,示范式的讲解语言和动作能把抽象的图表记录转化得更加形象、直观,相当于为幼儿的正确记录搭建了良好的“攀登架”,保证了幼儿记录的有效性。
对于部分对记录表的理解存在困难的幼儿,在操作记录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回观察和再次讲解来帮助幼儿。这样,教师在巡回观察时循序渐进式的启发和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记录位置的适时指示,就能帮助不同个体幼儿学会正确记录。
3.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
多数幼儿通常是操作几项之后才开始记录,很少做到操作一项、记录一项的习惯,造成记录不完整、不正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到:动手探究前,教师提出要求;操作和记录过程中,教师巡回提示;记录分享时,表扬优秀的小伙伴,给予示范榜样作用。这样,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学会记录,相信会让幼儿的科学探究式活动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示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