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的感受 细腻的描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抒情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抒情,但是就抒情而言,也有优劣之分,能将情感抒发得富有感染力,就需要特别的功力了;而要将这种情感引得学生能生发“同感”,则更需一番努力。本文以《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为例,领略作者萧红给我们展示的独特的抒情风格,探究如何引领学生赏析抒情散文。
  就创作而言,萧红的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情感浓郁,深沉地抒发了她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百姓的悲悯与同情之心。但与一般作家不同的是,萧红的作品多抒写自身在个人经历中体验到的情感,而且在感受上表现出其敏锐性,在描写上表现出细腻性。
  先谈敏锐性。关外的阳春三月表现出不一般的特色,“花还未开,人们嗅不到花香”,“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大街上,“春在歌唱”,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春天里的另外一种歌声“大爷,大奶奶……帮帮吧!……”“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瞎人扭歪着头在隔道拉起手风琴,但不是春天应该有的调……置身于这样的春天里,作者并没有单纯地像文中的汪林等人一样,享受春天的快乐。她敏锐地感受到与春天、春意相背离的悲哀,这种敏锐性是一位优秀作家必须具备的品质,萧红做到了,所以她是优秀的,她的作品是不朽的。
  再说细腻性。春天来了,大街上的人们表现各异。对此,萧红的描写相当细腻。“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马车夫们的大毡靴叶不见了”,那个叫花子“嘴里吃着个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在大街上,与外国人在一起的,“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萧红用极其细腻的笔法描写着春天来临时那些无助、哀哭的下层人民,细腻中带着深沉与悲痛,细腻中带有呐喊与呼唤。可以讲,萧红虽没有继承鲁迅先生“画眼睛”的手法,但人物描写的细腻性和对麻木不仁的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及对其悲惨命运关注的呐喊精神在一脉相承。
  萧红的这篇《春意挂上了树梢》对于当时的文坛可谓是注入一针清醒剂,让人们深思造成这种情状的原因,引领更多的文艺青年用文艺的方式关注社会,与时代共呼吸、同脉动。即使对于当代作家,乃至当代青年学生,都应学到萧红的这种心忧黎民百姓、敢于担当的优秀文人气质。
  初教《春意挂上了树梢》,我只是按照单元序列要求“是什么让我们感动”,要求学生找出让我们感动的元素,找准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现在想来,当初的教学更像是帮助学生解题,并没有真切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抒情散文。实际上,这种类型的教学在当下的课堂中不在少数,而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课上,我又执教了这一课。现将其教学设计简要介绍如下:
  课堂直接由契合课文第一段内容的春景导入,引领学生进入春天情境,生发春意。接着直接切入本文的结束段,突出全文主旨的语句“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总是快乐的人是谁?总是哀哭的人是谁?”“是什么导致了有的人总是哀哭?”“文中提到的春天属于谁?”学生根据这些精心设置的提问自主融入文章情境,揣摩一系列的细腻描写的语句,在反复品味中理解萧红抒发的深沉而复杂、多元的真挚情感。作为拓展,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学习萧红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的对比手法,敏锐地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社会故事,通过细腻的描写抒发真挚、多元的情感。
  从教学效果看,改良后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究其原因,有三种改变起了作用。
  一是由抽丝剥茧式的解题转变为倾心品读。毋庸置疑,教学必须面对高考,但仅仅为了高考而开展教学,那这样的备考功利化太强,人文性严重缺失。可怕的是,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实际上,我们不少同行却一直孜孜不倦于这样的低效劳动,一篇思想性、人文性突出的文章竟然被肢解得体无完肤,学生在这乏味的学习中,思维变得枯竭,思想变得模糊,真乃大罪过也!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并未得到大提升,每年高考文学类阅读的平均得分率都在50%之下。有没有一种阅读方式可以使得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解题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呢?当然有,那就是倾心品读。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例,作为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它的情感真挚、复杂,如果以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方式去品读,效果自然不一样。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景,竭力与作者用同样的敏锐性感受文中描写到的景物、人物、事件。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作者表明情感倾向的词语,它们能帮助学生迅速感受到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品读作者细腻性的描写语句,在细细把玩中,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刻画汪林时,写到“她又换一套衣服”,“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这里,作者是意图说明她在与那些外国人一样在享受春天,与瞎人、坏了腿的人……境况不同,她无法体会他们的春天里的“冬天”遭遇。
  二是由被动鉴赏转变为主动鉴赏。抒情散文的理解不能由教师代替学生完成,事实上,初教这篇文章时,我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我的讲解:抒情散文情感抒发的真挚性、复杂性等等。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至于换成另外一篇文章再来鉴赏,效果不甚了了。因为学生的抒情散文鉴赏套路和能力都没有最终形成。没有蹒跚学步,就指望小孩能健步如飞,怎么可能?为此,重新执教这篇课文时,我有意退隐,只是给予学生关键性的提醒,运用几个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情感的真挚性和复杂性,让学生自主总结本文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对比,并让学生将这些迁移到写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变成牢固的能力。
  三是由粗放鉴赏转变为细腻鉴赏。在第二次执教中,我就引导学生就快乐的人们和哀哭的人们为一条线,让学生细细梳理出文中写到的不同人物。进而分析在春天背景下,为何有人快乐,享受到春意,而有人哀哭,身处春天,但又如深陷隆冬。在这一步步的细腻分析中,文章的创作主旨一点点明了。从平时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抒情类散文的阅读缺乏细致分析,更多的是大而化之地讲讲情感表达的方向,例如伤感,至于怎样的伤感,很少提及。这是绝大多数学生的硬伤,抒情散文更应沉入其中,深入、细致分析情感兴发的缘由,兴发情感的种类及手法。
  抒情散文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只有具备了敏锐的感受力,对各种描写进行细腻分析,抒情散文才会变成作者、学生、教师情感交流、碰撞的舞台。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中学]
其他文献
《林奶奶》是杨绛于1984年4月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林奶奶是一位给人洗衣为业处于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她干着最累的活,吃着最差的食物,穿破烂的衣物,为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辛苦攒钱,精打细算,处处防备,最终未能过上设想中的晚年生活,落个累死的结局。  文章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写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二是情节,通过碎片故事来闪现人物不幸经历。前文主要写她的性格中好的一面:勤劳、诚实、不搬嘴
王尔德说:“经验是每个人为自己所犯错误取的名字”,错误的发生没有预知性,它是由于对某事物不确定性的认识产生的。错误过后,我们会应用排除,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填补理论的空白。简而言之,错误就仿佛一块潮湿的海绵,我们从里面挤出来的是经验的水分,错误是经验的源泉,流淌无尽的智慧,我们会顺着其波流,流进正确理论的疆域。所以,倘若正确对待错误,寻求一种经验的转化,错误将是人类认知的指向标。语文课堂教学中错误
去年暑假,我就“远离江湖”,在汉尽享天伦。今岁之伏,回当阳探亲。当阳一中原语文教研组长张家恭先生来访。张公送来他华师的老同学张文斌先生的新著《祈祷和谐的回忆》,并哀传噩耗:文斌先生已于今年五月二日在北京仙逝了!闻讯我顿失容颜,呆坐于厅。良久,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喟然长叹:尊敬的师长,您怎么就“不辞而别”了呢!送走客人,我一口气拜读完文斌先生的遗著,其高大形象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  文斌先生是
高考议论文写作针对学生的考查是多方面的,大家往往比较熟悉的,比如审题立意、思维品质、语言能力、素材应用等,前者也成为了众多师生训练写作的重点。然而文章立意再上乘,思维再深刻,语言再独特,素材再新奇,如若缺乏一个明晰流畅、简明扼要的结构形式来呈现,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难以凸显出写作实力与表达优势,因此于众多学生而言,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结构意识之内涵所涉甚广,存在广狭之分,难以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人的死亡和“我”的心理活动),对小说人物进行简单的评价,然后归纳出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结论和人性的陨落与升华的主题,最后拓展到现实中的人物如何在苦难中的坚守。课堂中老师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情节”两个字。  笔者感到疑惑的是,
“生成语文”倡导者、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新著《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慢慢走,欣赏啊”,我一边感受着李老师在“课堂实录”中才识和智慧并存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机智,一边分享着“研究者说”中对教学实录深入的剖析和中肯的評价,一边联系和印证“生成课堂”的相关理论和概念。读完这部42万多字的生成专著,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如水一般的灵动”,对“生成课堂”的认识完成了一次从感性到理
纵观当今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误入歧途。教师受功利的驱使,一味地热衷于作文“模式”、“体系”、“套路”的训练。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丰硕的教学成果时,殊不知作文教学已被挤入了死胡同,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已经严重缺失:学生厌倦、害怕写作;写作内容空洞无物,写作情感苍白无力;写作思维僵化雷同,写作人格严重扭曲,空话、假话、套话比比皆是,模仿抄袭成风。翻阅学生的作文你会感到上百个不同的脑袋
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除了颇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两位著名学者大概意想不到的驱动效应,那就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吹拂了一股“文本细读”的清风。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读”行为也并非始于两部论著出版之后,但作为一种自觉的阅读教学理念,应该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式拉开帷幕之后。  如今似乎还不能说“细读”理念已经完全深入人心,而整体观之,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中学语文阅读
语文课程是学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知识为中介,涵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积淀语文素养,发展主体性人格的一种学习过程。获得语文知识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但是如果没有语文知识的中介作用,语文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根本无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的历练培养过程,都和语文知识息息相关。目前,否定语文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文化和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阅读的兴趣与爱好却越来越衰减,更多地则是沉迷于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针对这一情况,不少贤达人士呼吁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可是,呼吁、倡导抑或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似乎还不能解决问题,殊不知,不少地方花巨资建图书馆,藏书万册到头来却没有几人借阅,也只是做做形象工程,装装门面而已,造成大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