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先生在京旧居寻访札记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ih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访旧居,或许是为满足一己窥视的欲望。昔日的私人空间,如今会以另一种形式敞开在寻访者面前。这些旧居或仍有后人居留,或被占为他用;或已更易其主,或沦为民居杂院,或早已化为瓦砾灰烬,湮没于历史长流。今人寻访,所感受的,很少是当年的环境与氛围,更多的则是时代变迁留下的空寂与虚无,如同一阵穿堂风过。而于这风中,历史的凉意彻骨。
  相较于故宅旧居,给这些房宅带来声名的人有着更为奇诡的命运。这些旧居见证着他们生前事的繁杂,也因其身后名的起落隐现而变换命途。有的人声名显赫,却再难找到一处其生活居所;有的人身后名声微隐,但一朝扬名,为人重新认识,去找寻一些遗迹,却也偶有所得。
  顾随先生,应属于后者。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才从当时出版的顾随先生的著作,以及叶嘉莹、周汝昌等先生门生的笔下,知晓这样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顾随先生治学,广博而以平易出,先生为人应是如此。但对于先生的学问,应没有评说的资格,感兴趣的是,先生祖居清河,负笈北大,后长居北京,直至1953年赴天津任教。在故都生活的这近二十余年,顾随先生几易其居,而今这些居所旧宅安在,是何面貌,则是后来人寻访旧迹、游赏京城一条不错的线路。

東四四条如海燕城斗大斋


  1929年6月,顾随先生受燕京大学聘书,9月初至燕大,任国文系专职讲师。此时,顾随先生暂居燕大附近城府村一处院落的北房。初至燕大的这段时间,每逢周末,先生会往宣南直隶会馆访好友卢伯屏。直隶会馆在下斜街,其内原建有畿辅先哲祠。如今这两处旧居已然无存,而保留在北京大学内的燕大校园建筑群,仍弥散着顾随先生执教时的浓郁书香。
  位于东城区的东四四条1号是顾随先生在北京的第一处正式的居所。四条1号是一处只有南北房的狭长院落,最初顾随先生邀卢伯屏住三间南房,安家于五间“勾连搭”式的北房,设“萝月斋”。3年后卢伯屏先生迁居西城,遂将这三间南房改作顾先生书斋,更名为“夜漫漫斋”,亦名“习堇庵”。民国时北京街道的名牌顺序已与如今大不相同,但1号较为特殊,所以比较容易确定。四条1号在胡同东口路北,三级台阶,蛮子门。旧时只有南北房,如今是大家自行搭建,将本就不大的院落又分割成细碎的小房间。北房的“萝月斋”,因房前有一架藤萝而得名,但早已无存。院中错杂,也未能眼见昔日静谧文雅的书斋今日之境。而时下南房这处“背临长巷,坐略久,叫卖赛梨萝卜、冰糖葫芦及硬面饽饽之声,络绎破空而至……”的夜漫漫斋,平日听到的,或是街口喧闹的车声了吧。
  北京有谚:东富西贵,北贫南贱。东四三条至八条的历史文化街区内,多是高门深院,宅门众多,如崇礼宅、车王府、徐世昌旧居、宝泉局旧址等,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旧京典型的院落和街坊格局。走在经过整饬的胡同中,婆娑槐影下,仍显出不凡的气度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牛排子胡同动地悲风迫岁阑


  1937年7月6日,顾随先生迁居到了牛排子胡同3号院,牛排(音“拜”)子胡同本由两条小巷子组成,呈“┌”形。一条南北向,口南出弓弦胡同;一条东西向,口东出黄米胡同。而1958年为了修建中国美术馆,这一带的数条胡同拆除殆尽,牛排子胡同也就只剩下东口短短的一小截,一两处院子,已经被归入黄米胡同。顾随先生当年居住的3号院,应已压在美术馆之下。而胡同东口存留下来的这一处有着八字影壁墙的宅院,则是曾有着大名鼎鼎的“半亩园”的麟庆宅。
  麟庆宅始建于清初,为兵部尚书贾汉复所有,后由李渔修葺造园而名声大噪。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中有记:“半亩营园,紫禁城外东北隅,弓弦胡同内,延禧观对过。园本贾胶侯中丞宅,李笠翁客贾幕时,为葺斯园,垒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奥如旷如。”上世纪20年代,麟庆后人将此宅院分租数户,遂日渐荒废。1947年,天主教怀仁学会购得此园,改名为怀仁会堂。1951年收归国有。1980年,宅院西路的花园部分遭拆毁,其中一块珍贵的砖雕六角园门被移往西山曹雪芹纪念馆。东路建筑主体尚保存完好,却早被大大小小的房间分割成三户院落,住进了十几户人家。东侧尚可见一二层小楼,花木扶疏犹存;由光亮大门改作如意门的大门仍在,看守着这座名动京城的宅院。门内一对硕大的门墩,堪称北京现存的门墩中最为精美的一对。尽管牛排子胡同已经无存,但其附近的区域内,仍分布着北大红楼、嵩祝寺、智珠寺、隆福寺、镇国公府等古迹,以及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等文化场所,也是寻访悠游的佳处。

碾子胡同九陌无尘静市声


  1941年9月,顾随先生迁出牛排子胡同3号院,安居地安门内碾儿胡同29号院旁门。旧京名为碾儿(碾子)的胡同有三条,地安门内这条,北口起于黄化门街,南口终于景山后街,从南到北拐了四五道弯儿。地安门内、景山后街一带旧属皇城,碾儿胡同内的四合院虽不像东四一带那么多高门深院,房舍倒也齐整。今日的碾儿胡同已再无独门独院的宅门,红砖、预制板搭建的小房分割了一处处院落。
  当年的碾儿胡同29号的正门里是一座相当大的四合院,旁门是名副其实的“旁”门,在正门东侧,进去是一条狭长的自南向北进伸的夹道。穿过这条夹道,走到夹道尽头就出现了一个扁长形的院落,即正宅的后院。而如今遍寻整条胡同,只有一处如意门的大院子,与当年顾随一家居住的院落相仿。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顾随先生谋职的燕京大学在苦撑4年后被日军封闭,顾随先生一家的生活日渐拮据,租金难付,只得另卜他居。1943年4月29日,顾随先生迁出碾儿胡同,新居什刹海北沿南官坊口20号外院北房。此后,顾随先生再没租住过独门独院的房子。

南官房胡同高柳拂天天映水


  南官坊口,今为南官房胡同,位于什刹海北沿金丝套地区,满清时期正黄旗的地界。而顾随先生租住的南官坊口20号,则是敦郡王府的祠堂。敦郡王即康熙第十子胤誐,遏必隆外孙,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为敦郡王。《顺天府志》载:“雍正二年以罪除。乾隆二年封辅国公,六年薨,以贝子礼葬。”按顾随先生女儿顾之京的记述,当时的郡王府形制保存依然完整,参看当时留下的照片,王府祠堂的奢华肃穆虽已不再,但高房广院,老屋古槐,仍有一番气度。而今这一带是什刹海旅游区,也是北京舊城内保存整修最为完善的区域,南官房胡同亦整葺一新。南官坊口20号应是今天的南官房胡同51号,金柱大门,查得资料说此宅1949年后一度被国务院事务管理局工委占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被辟为机关幼儿园。院落基本保存完好,搭建较少,也有过修葺。顾随先生同叶嘉莹等学生在庭院间的合影即摄于此院正房前。

  迫于生活窘况,顾随先生向当时任教的辅仁大学申请解决住房问题。1948年10月30日,顾随先生一家迁入辅仁校产李广桥西街(今柳荫街)8号,与辅仁大学一位魏教授同住。这一处住房自比不了先前租住的王府祠堂,或是东四、皇城的高门深院,已是一处简单的民居。顾随先生在致弟子周汝昌的信中言到:“自来此间,诸多不便,又距大街太近,货声车声,人语犬吠,坐卧皆来相扰,况屋宇逼仄,周检无地,疏少佳趣。 ”恭王府一带现已修缮一新,定阜街上的辅仁大学旧址仍为北京师范大学所用,中西合璧风格的独特建筑掩映在树荫中,紧邻的是格局依旧完整的庆王府,西口相对则是护国寺街口的梅兰芳先生旧居。而往南旌勇里一带的旌勇祠、保安寺,是隐藏在这一片胡同中,值得一窥的秘境。

余声曾伴先生客旧京


  1953年6月,顾随先生迁居津门,掌天津师范学院教席,离开了居住生活二十余年的北京。从东四四条,到牛排子胡同、碾儿胡同,再到什刹海畔的南官坊、李广桥,顾随先生数易其居,并经历了两段战乱的岁月,既要潜心治学,又要登坛传法,维持家用,颇为酸辛不易。而这样的迁居,却也给这座古都留下了许多先生生活过的痕迹,虽然这些宅院如今或破败杂乱,或另作他用,或已消逝湮没,但总留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遗迹,让我们在文字之外的世界,还能存有一处追怀的残迹。

  作家姚雪垠早年漂泊京华,上世纪30年代第二次来京时住在沙滩一带的蓬莱公寓,每天步行至文津街的北圖看书,早出晚归。晚年时,有过这样的回忆:“那时,晚上九时以后,从文津街到沙滩的一路上已很清冷,行人稀少。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有几次我回来时走在金鳌玉蝀桥上,凭着汉白玉栏杆停留一阵,冷月高照,北海和中南海灯火稀疏,偶有微风吹过,看石桥附近的片片枯荷飒飒做声。”同样的清冷,同样是琼华岛、太液池,让人想起顾随先生在1928年所填《蝶恋花·独登北海白塔》中的一首:“我爱天边初二月。比着初三,弄影还清绝。一缕柔痕君莫说,眉弯纤细颜苍白。休盼成圆休恨缺。依样清光,圆缺无分别。上见一天星历历,下看一个飘零客。”这一代文士学人或许生活的时代并不平静,也很难享受一段安闲平静的书斋生活。生前南北飘零,东西奔走;身后笔墨流散,著述佚失,但或许也如顾随先生词中所言“休盼成圆休恨缺,依样清光,圆缺无分别”,清冷孤寂,也淡如处之。而后来者如我等,仰见天星历历。
  TIPS
  东四四条旧居地址:东四四条1号,保存较完整
  牛排子胡同旧居地址:胡同已消失,原门牌3号,旧居无存
  碾子胡同旧居地址:老门牌29号院旁门,现地址不详
  南官房胡同旧居地址:南官房胡同51号,保存较完整
  李广桥旧居地址:老门牌李广桥西街8号,现为柳荫街,地址不详
其他文献
什刹海文化旅游节是西城区传统的旅游节庆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每年在4月谷雨——6月举办。  今年的什刹海文化旅游节遵循“提高融合性、扩大参与度、增强国际化”的原则,以“品质体验·畅游西城”为主题,集中推出一批具有西城特点的品质服务商和品质资源。主要活动有:“2016年西城区大运河主题之旅”开航启动仪式、什刹海风筝艺术节、船娘北调端午竞技活动、西城旅游优质服务商推广、品质酒店线上推广季、品
我隨茶马古道命名人、北大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人深入横断山腹地考察茶马古道。在雅安市荥经县荥河畔峭壁上,惊喜地看到了珍贵的摩崖石刻何君阁道碑。这块道碑,近两千年来藏卧于凹陷岩壁,周围长满芦苇荆棘,才意外被保存下来。何君阁道碑是铭记东汉何姓太守在此修建驿道落成记功的字碑,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载“官道”修建的道碑。立碑时间是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  道碑附近,遗存着许多罕见的硕大栈道凿孔(木桩坑)。曾多
7月的一个炎热暑天,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峰会正在上海世博园举办,台下上万座位已悉数坐满。虽然比预计出场时间晚了些,安克创新创始人兼CEO阳萌还是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完成了一场精彩演讲。这次,他讲的是如何运用亚马逊云科技打造全价值链数智化能力,提升品牌内核。而一年多以前,在另一场亚马逊电商峰会上,阳萌讲的主题是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的跨境开店“秘籍”。  两次演讲主题的变化,对应的正是阳萌所创立的安克创新战略
1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外景。2玉雕观音像。  初到镇平县石佛寺镇,沿街两侧都是大大小小的玉石店铺。车子来到了玉雕湾,玉石店铺更是星罗棋布。这些店铺以玉石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但我此行的目的地并不在此,而是在那玉雕大师汇聚的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  镇平的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养育文化、养育艺术的地方。这里曾在4000年前的城北安国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过两枚圭形带孔独玉铲。400年前,这里
1雙清别墅院内景观。2双清别墅院门。  走进双清别墅的院子,院南有一池清水,水中游动着红色的鲤鱼,院西的葡萄架下有石桌、石凳,院中的那座六角红亭很引人注目。六角红亭也叫梦感亭,几把旧式的藤椅和瓷鼓置于亭中,亭子北是一尊大铜鼎,院子正北是一排外墙为白色的平房,这就是毛泽东工作生活的地方,现称毛主席故居。门楣上挂着的红色横幅写有“纪念中共中央进驻香山72周年”。院南侧可见一座防空洞洞门,洞口外的水泥护
当我讲给旁人听时,旁人说,胡扯。  旁人的话当时总是有道理。  ——题记  一  走进落凤坡,王义打了个冷战,他顾不得欣赏眼前的夕阳雪景,连声问道:人呢?人呢?  马侯也在找人,也没看见人,他看见几只乌鸦飞飞落落,笑了,说:肯定躲在棺材里,棺材里暖和。  初冬,雪满山中,大地皆白。王义将信将疑地走向前去,发现一副红棺材停放在阴坡上,似乎并未入土,棺材盖掀翻在一旁,棺材里果然有人。马侯看清楚了,是马
白云山位于陜西佳县城南5公里的黄河之滨,古称双龙岭,亦名嵯峨岭,因终年白云缭绕,又称白云山。山上的庙宇,因依山而建称白云观,又名白云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得名。它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素以关西名胜闻名于世。  白云山景区有一处真武大殿,其门前左侧石狮旁,有一块极不惹眼的石碑。青石雕刻,高不足两米,既不宽大厚重,也没有碑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然而,这块不起眼的石碑,却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伟人
1菩提寺外景。2冬日的菩提寺。  从镇平县城出发,沿菩提路向北前往菩提寺。行至老庄镇时,要顺山路盘旋而上。蜿蜒的山路,林立的古树,丛生的草木和缓缓上升的山坡,幽雅清静之感不觉油然而生。沿着盘旋而上的公路,来到竹海茫茫的菩提崖,踏上四十九级石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门上那“菩提寺”三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寺门的南边是座鼓楼,但是上面大鼓已经荡然无存。鼓到哪儿去了呢?传说被风卷走了。寺门北面是座钟楼,钟楼里
广袤无垠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一线天。千丝万缕的辫状河流。安集海大峡谷。沧桑记忆。安集海大峡谷 浑然天成的巨幅山水  从独山子出发,沿着217国道向南,穿过“天山之门”拱门,就算正式进入独库公路。行约20多千米来到天山脚下的巴音沟木材检查站,按导航指引的线路向左转入天山北麓的101省道。汽车在低矮不平的丘陵地带崎岖穿行,行约20余千米便是天山脚下的平台草原,隐隐约约看到草原之上一条缝隙蜿蜒曲折,令人诧
茴香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小茴香、茴香苗、莳萝、香丝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茴香1年1个生育周期,在温带作为1年生蔬菜栽培,其植株和种子均有特殊的辛香味,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茴香醚及茴香酮,是北方人喜食的辛香绿叶菜,可炒食、做馅、调味、拼盘装饰。近年更成为涮火锅不可缺少的配料。  1. 环境条件。茴香属于耐寒而适应性广的绿叶菜,既耐寒,又耐热,在日光温室栽培,不论是冬季保温性能较差,或高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