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文学理论界就“人民性”以及“人民文学”等概念展开了激烈争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等都发表了相关批评文章。这一概念的发生、接受、变异过程的确值得梳理。追溯还应回到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几重危机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新的、有力量的思想支撑。1895年以后,“群”的概念在中国士大夫圈中开始变得重要,它表达了时人对“民族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意识和渴求。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期望通过对民众群体的改造而建立新的政治社会秩序。这时“民”的所指还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