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学艺,为生活多开了一扇窗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手足无措。除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外,让孩子再获得些什么课外教育,一直是父母乐于探讨的话题。在小女跳跳成长的5年历程中,我也从课外教育中获得了一些感悟。
  可能因为我身上没有艺术细胞,也可能想对自己曾经缺失的教育寻求一种补偿,或者是真的觉得艺术熏陶能让人有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内在美,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就下决心,在学习上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但一定要让她接受艺术的熏陶。
  跳跳是两岁九个月进幼儿园的。初入园的半年,主要是一个适应期,虽说幼儿园有舞蹈、美术、电子琴等付费特长班,但为了顺应孩子的适应期,我想等到第二学期再说。跳跳吃饭、睡觉等生活习惯都很好,身体也很结实,是个让大人省心的孩子。入园半年后,跳跳适应得很好,个头也比同班的学生高出不少,我和丈夫决定让孩子跳过托班的下学期,直接上小班,并给她报了个舞蹈班。跳跳离开熟识的老师和小朋友,前两天有些不适应,哭闹了几次,但舞蹈特长班很快让她快乐开心起来。
  一个学期下来,舞蹈特长班不仅丰富了跳跳的课余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因为我和丈夫的工作都很忙,每周两次放学后一个小时的跳舞时间,让我们至少有两天可以从容地接孩子。每次上完舞蹈课,全家人坐在一起欣赏跳跳新学的内容也成了我们家快乐美好的一段时光。
  跳跳很小的时候就爱做手工,喜欢涂涂画画。我仔细观察过,跳跳在涂涂抹抹上的兴趣甚至比跳舞唱歌还要浓。我曾把跳跳的涂鸦作品拿给一位学美术的朋友看,他欣喜地说:“你家孩子真的很有绘画天赋。”我曾得意地对丈夫说:“说不定咱家孩子是未来的毕加索呢!”炫耀归炫耀,其实我心里明白,这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天才。我只是希望孩子多接受一些艺术熏陶,并不指望她成名成家。
  不过毕竟孩子还小,也没受过专业训练,跳跳在绘画上的最高水平充其量只是两幅画放在一起,她看两眼就能指出哪一张更好点。不过我认为孩子在这上面还是有点天分的,所以跳跳上中班时,我又让她参加了幼儿园的美术特长班。我的初衷是希望老师能对孩子进行专业的训练和指导。
  不出我所料,跳跳在美术特长班的表现非常好,她画的画总被老师贴在墙上作为示范。跳跳对美术表现出来的兴趣和进步的速度超出了我的预料。前段时间带她到省艺术中心美术馆看少儿作品展,面对一幅幅作品,跳跳的大眼睛迸发出兴奋热烈的光彩。不管是她喜欢或不喜欢的作品,她都能说出一番道理,让我大为吃惊。
  跳跳上美术班一年后,我们又让在家闲置了一年的电子琴派上了用场。这架电子琴是丈夫用奖金专门为小女买的。因为我和丈夫对所有的乐器都一窍不通,但又都渴望家里能传出悠扬的音乐声,所以,早早地,丈夫就买回了这架电子琴。不过当时已经给跳跳报了舞蹈和美术特长班,我们担心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也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所以琴是买回来了,但一直闲置在客厅里。
  跳跳进入幼儿园大班不久,同楼住的同事要给自己的孩子找位家教,辅导孩子弹电子琴,问我是否可以让两个孩子做个伴儿。我踌躇了一下,看着闲置的琴,最后答应了。不过刚上了两节课,跳跳就出问题了。刚开始,跳跳还只是别别扭扭不愿意去,再后来,一到上课时间,还没送她去同事家,她就咧嘴大哭,最后竟撒泼耍赖,坚决不去了。
  这时丈夫也有了些抵触情绪。他认为孩子还太小,学琴过于枯燥,孩子很难接受,如果硬逼着孩子学,会伤害她幼小的心灵。我前思后想,难道就这么结束吗?这样结束后,孩子很可能再也不愿意接触琴了。跳跳的年龄是小了些,但我们是选在周末让她学琴,平时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我们并没有给她更多的压力。肯定了这些后,我坚信:学习没有早晚之分,跳跳4岁了,虽说确实比同事的女儿年龄小一些,但这个年龄绝对到可以接触乐器的时候了。跳跳厌烦的原因可能是两个孩子年龄有悬殊,跳跳学起来有压力。如果真是这样,大不了同事的女儿学得多点,跳跳学得少点;人家学得快点,跳跳学得慢点。
  这样思考后,我们打破原来的计划,让两个孩子分开,各学各的。每节课一个小时。跳跳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半个小时左右,半个小时后,她就不能安分地坐在琴凳上了。这时,老师会弹一些跳跳熟悉的歌曲,让跳跳唱歌、跳舞,再加上上厕所和喝水的时间,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没有了比较,跳跳学起琴来轻松了许多。
  一天,我在卫生间洗漱,丈夫在客厅看报纸。忽然,丈夫蹑手蹑脚地走到洗手间,拉着我来到客厅,用目光示意我看客厅里正练琴的跳跳。电子琴是面向窗户放的,我们看到的只是跳跳的背影:马尾辫随着头来回有节奏地晃着,肩膀随着两只手来回耸动,再看凳子下的脚,因为个子小够不着地,她便将脚勾在椅子腿上,随着节奏晃着。跳跳弹的是最近一段学的曲子《孩子们》。我和丈夫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跳跳回头看了我们一眼,继续伴着节奏弹起琴来。我忽然意识到:跳跳已渐入佳境,仅仅半年,她已从中体会到了乐趣。
  跳舞、绘画、弹琴,在孩子上幼儿园的这三年里,这些爱好给她带来多少乐趣,我无法计算,可我清楚地知道,因为这些活动增加了跳跳登台演出的机会,让她内向的性格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为一直学舞蹈,跳跳的身姿很挺拔。每次有亲戚、朋友让她表演个节目,她总是大大方方地跳上一段,一点儿也不怯场。跳跳还是很喜欢涂涂画画,不过现在再给她一张画,她不仅能够分辨出好或不好,还能头头是道地说出具体是哪里好,哪里不好。
  能够渐入佳境,能够获得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这不正是我原来希望得到的吗?
  原来我对自己“强迫”孩子接受艺术熏陶还是有点心存疑虑的,到底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或兴趣?我是不是有些以己度人,强人所难?
  前段时间看了周国平先生《宝贝,宝贝》的一段话,我有所释怀。周老师说:“幼儿都会表现出艺术上的某种兴趣和能力,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长大了都要成为艺术家,都能成为艺术家。做艺术家必须有天赋,而单凭幼儿期的兴趣是不能断定孩子是否有天赋的。幼儿期艺术活动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心智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能使幼儿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得到良好生长。这本身就是重大收获,不管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这个收获都会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后来,我读《希拉里传》时,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对有些人,学一点东西就很吃力,可有些人学得越多反而越轻松,因为他可以触类旁通知识和技能是相通的,可以无限制地刺激人的脑细胞,因为人类脑细胞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不可能开发尽。”读罢,我彻底释怀。
  我鼓励小女学艺的终极目的就是希望她去寻求快乐。因为我不会,我不能给她这方面的快乐,所以我要创造条件令她深入其中,自己去寻找。也就是说让孩子学艺术,是为孩子的生活多打开一扇窗。
  【编辑:闫妍】
其他文献
在女儿小清很小的时候,她爸喜欢跟她下象棋。  虽然父女俩棋艺相差悬殊,但他们下得照样很激烈,原因是小清走棋时经常做手脚,比如,眼看居于下风快要输棋了,她会趁爸爸不注意偷偷多走一步,或者把爸爸的某一粒棋子挪一下位置,立即反败为胜。我和老公都心知肚明,但从不点破,老公有时候甚至故意输棋给女儿。  可能赢的次数太多吧,小清的好胜心一直挺强:考试要考第一,比赛要拿冠军,当班干部要当最优秀的,就连打扫卫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