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技巧与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11654451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驿路梨花》是2016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已经连续很多年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了。文章主要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以发生在云南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人们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先生1977年写作的作品。谈及《驿路梨花》的写作缘由时,彭先生谈到:“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干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上,这篇小说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写作上确实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教学重点上,除了需要粗知故事梗概外,还需要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制造的“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更重要的是,要透过“梨花”在文中的多种含义,体悟作者对于互帮互助的雷锋精神的赞颂。这种精神和价值导向的教育,对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社会上因为资源共享出现的一些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一、《驿路梨花》的行文线索
  《驿路梨花》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
  文章的行文线索: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在小木屋中遇见前来送粮食的瑶族老人,引出关于梨花的插叙;与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遇见梨花妹妹,引出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照顾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妹妹照顾小茅屋的插叙(回忆往事。)实际上,文章的线索还可以通过线性的方式表示出来:
  遇见瑶族老人→回忆梨花→遇见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现在时) (过去时) (现在时) (过去时)
  如果说在《驿路梨花》中,涉及到的时间为“过去”、“现在”,那么教材中的另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时间意识就表现的更为具体和明显:看到眼前的紫藤萝瀑布(现在),回忆花的衰败、花经历的劫难(过去),转入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到这里,精神得到振奋,展望未来(未来)。这样的分析虽然很机械,但是学生经过这样的梳理之后,确实明确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梳理出故事发展的脉络:解放军建造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妹妹)照顾小茅屋→瑶族老人打猎,小茅屋中住宿→瑶族老人送粮食,遇见“我”和老余。
  经过这样的梳理,相信学生对于写作中的顺序和插叙有了一定了解[1]。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对这篇课文进行“再创作”,可以选择文章中的任意一个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重新安排写作。例如,以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妹妹)的见闻为线索来组织全篇:
  “我”(哈尼族小姑娘)在砍柴的途中,突然碰到了三个人正在修葺我们平常照料的小茅屋。问起缘由,原来这个瑶族老人是前一段时间来这边打猎,在小茅屋休息了一宿,昨天晚上过来送粮食,刚好碰到了昨晚在小茅屋休息的两个客人。
  还可以有别的思路,另外组织文章给出的素材,成为一篇新的文章。如,以解放军的视角开始本文:某一天,某部的解放军叔叔收到一封信,署名是梨花的妹妹。在信中她告诉解放军叔叔,有两个记者(文中的“我”和老余)将解放军叔叔的事情通过报纸报道了,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原因是我对他们讲述了解放军造小茅屋。姐姐照顾小茅屋的故事。他们很受感动,回去之后写了这样的报道。
  文章的一个亮点还在于,文中出现的悬念和误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尽管这些悬念和误会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但是,悬念和误会的产生同样是在作家的叙述中产生的:如果没有作家的见闻、插叙,悬念和误会恐怕没有这么出彩。因此我认为,对于文章的叙述顺序的讲解,也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二、《驿路梨花》对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作家莫言自称是“讲故事的人”。对于莫言而言,一篇好的小说,就是一个好的故事。同样的道理,对于初中生而言,一篇好的记叙文作文,就是一个好的故事。
  对于大部分初中生而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的。但是,在掌握同样的素材的时候,在给定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何去组织这些材料,使这些材料为这个统一的中心服务,形成一篇与众不同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作文,这就是考验了。
  因此这就涉及到如何讲故事的问题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现场让学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的要求是:将“我迟到了”这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大部分同学的故事都很普通,例如自行车胎没气了,错过了公交车了等等;当然也有脑洞大开的,比如上学来的途中顺便拯救了一下地球的,等等。
  但是有一个同学的创意让我很佩服。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早上,“我”要迟到了,于是“我”就拼命跑啊跑,在上课铃声即将响起的时候,我冲进了教室。长叹一口气,还好,我没有迟到。可是,突然我惊醒了,原来这只是一场梦。睁开眼睛看了看闹钟,糟糕,快迟到了。匆匆忙忙地跑向学校,结果还是迟到了。在班主任怨恨的目光中,我悻悻地走进了教室。这个故事的妙处在于,它有了一个小小的“翻转”。正是这个小小的翻转,或者说是波折,让文章有了光彩,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平铺直叙。
  理解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本文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如果按一般的写法,容易写得庞杂拖沓。为此,作者避开一般的叙述,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助人为乐的象征所给予人们的方便和温暖。同时,文章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穿插有关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使得小茅屋的故事有了完整的表现。文中悬念的设置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引人入胜。比如文章一开始,深山月夜,梨树林边,当用炭写着“请进”的小茅屋出现的时候,就给全文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恰好是读者的疑问,也正好从此领起全文。围绕“谁是主人”这个问题,文章分两层来回答。第一层写瑶族老人,从而引出梨花姑娘;第二层从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引出解放军建造小茅屋的过程。这两层,实际上是“设悬——释悬——推出新悬念”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思巧妙而新颖。
  因此,在记叙文中,写作顺序的选择、素材的安排,主人公视角的安排,都是关系重大的。我也尝试着将以上提及的几个要素,作为我课堂教学的重点。总之,《驿路梨花》完全可以作为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一个模板。
  注释:
  [1]也有观点认为,《驿路梨花》中并没有“插叙”。参见靳良轩《<驿路梨花>沒有插叙——兼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商榷》,《教学管理》,2002年12月1日,第44页。
  付显成,福建厦门市集美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走出浑浑噩噩的混沌思想,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学得轻松与快乐。   近年来,笔者围绕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现针对这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顾名思义是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与环节、教学方式与资源的融合,是针对传统单向教学模式
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效率越高。从对“效率”的概念看,“效率”一定是一个数量表达,正因为其可以量化,也就可以进行最直观的比较;而比较之下就有低效和高效之分。比如,一个小时你做出10个零件,我做出12个零件,那么我就比你高效。但这样的计算方法能简单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吗?   搜索“语文高效课堂”或“高效语文”,可以看到几十万个搜索结果,比如“构建高效的语文
“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罗兰)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有深度呢?  一、咀嚼文本细节  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寻找读的最佳切入点,以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粤教版选修一柳永词《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谈成功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却不惧老生常谈,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一.细读文本   1.大题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题,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够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季老先生自己也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笔力,要
导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学环节了,作为课堂的“首因效应”,其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诸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趣、将其思维引入积极状态、为后续教学作有利铺垫等。这“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漪)。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谈到“为了使一堂课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学生,以便后来能成功地组织学习新内容”,很多教师都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精细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要求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文言文学习如果轻文重言,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唯“言”独尊,只是为高考吃力而艰难地学着文言文,
【课文特点】  《老人与海》来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归航途中,马林鱼却被鲨鱼吃掉。课文节选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这是一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遇无可挽回的失败。然而,从另
当前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面临着尴尬的境遇:一方面教师苦心经营,帮助学生寻找名家作品,推荐优秀文章,期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写作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大量的“读”后却仍然收获甚微,苦于写作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是教师推荐的精品“不精”,还是学生阅读的量不够?这种困惑的纠结曾经也苦苦地困扰笔者,在不断的反思过后,笔者才意识到作文训练如果一旦脱离文本的教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初中
从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趋向看,阅读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明显地被体现出来,单纯地就试卷分值计算(以江苏卷为例),文言阅读、诗歌阅读、散文(小说)阅读、文学(论述)类文本阅读等阅读类题总分值高达67分,这还不包括阅读能力体现在语言应用类题和作文题中的分值。因此,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已成为一种共识。从实际教学中观察,目前学生在高三一模复习后期,阅读类题型中的失分仍然比较明显,归结起来,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
一、引言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EA)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全球性学生阅读素养比较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PIRLS测评从2001年开始,每隔五年举行一次,至今已经举办过4次。从2001年至2016年的历届PIRLS中,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