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职高学生对学习产生忧虑、厌倦心理,对学好《电工基础》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电工基础》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电工基础》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工基础;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我在教学《电工基础》时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使学生们克服了学习《电工基础》的畏难情绪,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喜欢《电工基础》这门课,提高了《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一、帮助学生打开自信大门
职高生经历中考竞争后带着“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进入学校,认为自己太笨,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放任自流,于是对学习产生忧虑、厌倦心理,对学好《电工基础》产生畏难情绪。而职校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学生对此作必要的理智分析,加强挫折教育,使学生们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是正常的,只要自己正确地评估那些暂时性失利,想方设法战胜这些困难,不要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以适应心态对待挫折,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不停地追求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一定能创造奇迹。同时我还利用许多校友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立志成才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奋斗乃成功之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唯有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才能告别失败的昨天,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样水到渠成,学生们尘埃已久的自信大门被打开,学习兴趣被激发。
二、精心策划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策划上好第一课来吸引刚学《电工基础》的学生。首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素材为基础,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提问,以引起联想。如,人的安全电压为36V,而小鸟为什么站在高压线上不触电?公路旁的高压线为什么有的是三根,有的是四根?这第四根导线起什么作用?你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电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问题学生能知道一些,但又不完全清楚,似是而非。有新奇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根据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特点,多安排几个有趣的实验,如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通电和断电时的自感现象、旋转磁场等。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与电有关的家用电器,如电饭锅、电磁炉、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电脑等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做一个产品?”有学生调皮地说:“想,但做不来。”在其他学生的哄笑中,针对此畏惧心理,接着再演示往届毕业生所做的一些产品,如航模、万用表、收音机、电视机、报警器、抢答器等。用身边的事例来鼓励他们:“老大哥们做的产品你们见到了,你们想不想做更好的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在“绪论”课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课堂导入巧设计
课堂导入教学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通过巧妙的课堂导入,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促使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有助于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精彩优美的导人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富有情趣的引入设问,就像一块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水池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理的浪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电工基础》的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每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前后内容的联系,为每个教案选择最佳的导人办法,归纳起来共有八种方法:即创设情境引入法、生活经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设问引入法、类比引入法、以旧拓新引入法、悬念激趣引入法、开门见山引入法。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设计精妙、新颖、有趣的课堂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重视多媒体教学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较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讲台、黑板、粉笔”的陈旧教法上。电教化、多媒体教学,CAI课件教学很少应用,这使得每节课讲授的信息量少,信息的呈现方式平面化、单一化、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而教师则感觉很累,教学效果又欠佳,教与学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制作多媒体电路教学课件,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意识。比如,在“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一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普遍没有接触过电动机,对其结构没有感性的认识。仅仅靠老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运用立体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电动机的拆装,而且还让部分学生亲自上台操作,使学生对电动机的结构一目了然,留下了深刻记忆。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利用多媒体,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将三相绕组中电流变化,旋转磁场的产生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可通过模拟方法完成整个电动机的工作过程,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注重实验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建立概念,虽能满足学生一时的好奇心,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缺乏感性认识,情感体验贫乏。为此,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将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 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探究实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探究实验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运用规律等,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实验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和科学的批判精神与创造力。如在讲授电容器质量的判别时,教师首先强调:电容器在与某一直流电源连接后,就会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即该回路电流(充电电流)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电容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并借助于其他的电工仪表来判断电容器质量的好坏呢?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仪表,教师引导设计方案,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然后展开讨论和分析,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还可以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分析对错,去伪存真,这样既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六、改革布置作业方法
因受招生影响,职校班集体学生素质层次不齐,学困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所以抄袭作业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体验不到做作业的成功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中注重了备学生作业这一环节,改革布置作业的方法,把作业分成A、B、C三档:A档要求最高,B档稍低,C档最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档次做作业,以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顺向心理,逐步提高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的改变,使学生自定目标,自我加压,循序渐进,不少学生不断调高作业标杆,提升做题档次,抄袭作业的现象基本绝迹,一个学期以后做A档题的学生由原来的19%提高到27%,一个学年以后做A档题的学生由原来的27%提高到49%。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且学习成绩很差的“后进生”,当初我只要求他做C档作业,然后在不断为他补课后要求他逐步提高作业正确率,伴随正确率的提高,他那长期压抑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自觉性、自信力培增,主动要求做更高档次作业,通过一个学年的不懈努力,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的全班倒四上升到全班第二名(全班学生42个)。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没有降低教学要求,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自学性,能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电工基础》产生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才能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工基础;激发兴趣;提高质量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一旦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我在教学《电工基础》时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乐学”,使学生们克服了学习《电工基础》的畏难情绪,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喜欢《电工基础》这门课,提高了《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一、帮助学生打开自信大门
职高生经历中考竞争后带着“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进入学校,认为自己太笨,不是学习的料,自暴自弃,放任自流,于是对学习产生忧虑、厌倦心理,对学好《电工基础》产生畏难情绪。而职校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学生对此作必要的理智分析,加强挫折教育,使学生们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是正常的,只要自己正确地评估那些暂时性失利,想方设法战胜这些困难,不要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以适应心态对待挫折,相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不停地追求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一定能创造奇迹。同时我还利用许多校友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刻苦学习、发奋图强、立志成才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懂得了“失败乃成功之母,奋斗乃成功之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唯有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才能告别失败的昨天,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样水到渠成,学生们尘埃已久的自信大门被打开,学习兴趣被激发。
二、精心策划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策划上好第一课来吸引刚学《电工基础》的学生。首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素材为基础,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提问,以引起联想。如,人的安全电压为36V,而小鸟为什么站在高压线上不触电?公路旁的高压线为什么有的是三根,有的是四根?这第四根导线起什么作用?你想象一下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电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问题学生能知道一些,但又不完全清楚,似是而非。有新奇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根据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特点,多安排几个有趣的实验,如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通电和断电时的自感现象、旋转磁场等。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与电有关的家用电器,如电饭锅、电磁炉、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电脑等激发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做一个产品?”有学生调皮地说:“想,但做不来。”在其他学生的哄笑中,针对此畏惧心理,接着再演示往届毕业生所做的一些产品,如航模、万用表、收音机、电视机、报警器、抢答器等。用身边的事例来鼓励他们:“老大哥们做的产品你们见到了,你们想不想做更好的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在“绪论”课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三、课堂导入巧设计
课堂导入教学的功能,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通过巧妙的课堂导入,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促使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有助于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精彩优美的导人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富有情趣的引入设问,就像一块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水池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理的浪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我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电工基础》的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每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前后内容的联系,为每个教案选择最佳的导人办法,归纳起来共有八种方法:即创设情境引入法、生活经验引入法、实验引入法、设问引入法、类比引入法、以旧拓新引入法、悬念激趣引入法、开门见山引入法。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设计精妙、新颖、有趣的课堂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重视多媒体教学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较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讲台、黑板、粉笔”的陈旧教法上。电教化、多媒体教学,CAI课件教学很少应用,这使得每节课讲授的信息量少,信息的呈现方式平面化、单一化、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而教师则感觉很累,教学效果又欠佳,教与学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手段创新,制作多媒体电路教学课件,使原来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培养其创新意识。比如,在“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一节教学中,由于学生们普遍没有接触过电动机,对其结构没有感性的认识。仅仅靠老师的口头叙述和传统挂图,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运用立体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电动机的拆装,而且还让部分学生亲自上台操作,使学生对电动机的结构一目了然,留下了深刻记忆。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利用多媒体,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可将三相绕组中电流变化,旋转磁场的产生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可通过模拟方法完成整个电动机的工作过程,这样,不仅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注重实验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建立概念,虽能满足学生一时的好奇心,但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缺乏感性认识,情感体验贫乏。为此,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将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 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探究实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探究实验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运用规律等,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实验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和科学的批判精神与创造力。如在讲授电容器质量的判别时,教师首先强调:电容器在与某一直流电源连接后,就会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即该回路电流(充电电流)的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电容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点并借助于其他的电工仪表来判断电容器质量的好坏呢?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仪表,教师引导设计方案,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然后展开讨论和分析,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还可以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分析对错,去伪存真,这样既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六、改革布置作业方法
因受招生影响,职校班集体学生素质层次不齐,学困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所以抄袭作业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体验不到做作业的成功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课中注重了备学生作业这一环节,改革布置作业的方法,把作业分成A、B、C三档:A档要求最高,B档稍低,C档最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档次做作业,以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顺向心理,逐步提高学习兴趣。这一方法的改变,使学生自定目标,自我加压,循序渐进,不少学生不断调高作业标杆,提升做题档次,抄袭作业的现象基本绝迹,一个学期以后做A档题的学生由原来的19%提高到27%,一个学年以后做A档题的学生由原来的27%提高到49%。有一位经常不做作业且学习成绩很差的“后进生”,当初我只要求他做C档作业,然后在不断为他补课后要求他逐步提高作业正确率,伴随正确率的提高,他那长期压抑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学习自觉性、自信力培增,主动要求做更高档次作业,通过一个学年的不懈努力,期末考试成绩由原来的全班倒四上升到全班第二名(全班学生42个)。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没有降低教学要求,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自学性,能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电工基础》产生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才能学好《电工基础》这门课程。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优化教学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质量。